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84 篇文章


本文節選自《韌性成長》“養育 35 歲的人”。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寫在前面:
“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這是美國著名的青少年醫生肯尼思·金斯伯格醫生(Dr. Kenneth Ginsburg)在演講中的發言。
面對這一深刻見解,熱衷雞娃的父母可能會充耳不聞,但當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不得不進行深刻的反思。根據《國民抑鬱症藍皮書》的資料,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的檢出率高達30%,青少年抑鬱症的患病率更是達到了15%~20%,這一比例已接近成年人。更有研究表明,許多成年期的抑鬱症其實在青少年時期就已埋下伏筆。
肯尼思·金斯伯格醫生在《韌性成長》這本書裡提出了“養育35歲的人”的理念。他指出,如果父母能夠將教育的目標放長遠,而不是隻緊緊盯著孩子眼下的成績、獎項,父母就會對孩子的成功有更開闊的理解,也會更明白應該培養孩子的哪些長處。
2025 年 1 月 2 日中午 12 點,一諾和肯尼思·金斯伯格醫生的對談——怎樣培養有韌性的、真正成功的孩子? 將在影片號@李一諾Y.L 播出,歡迎預約觀看~

一提起養育兒童和青少年,人們總是隻看到孩子的外在表現,並錯誤地認為只有學業、成績、獎項、賽場上的得分才能代表孩子的成就。還有些父母主要關注的是孩子是否快樂。當然,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兩者兼顧——父母們的確應該抱有這樣的期許。但是,僅僅關注以上這幾點,就會出現問題。父母必須審慎地思考“成功”到底意味著什麼,否則就會誤導孩子,使孩子誤以為做好以上幾點就是成功,這樣的觀念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
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充分做好茁壯成長、獲得長遠意義上的成功的準備。你必須牢記,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他在35 歲、40 歲乃至50 歲時依然能獲得成功。你如果放眼未來,就會更清楚當下應該如何做個好父親或好母親,對兒童期和青春期的成功的理解會更開闊,也會更明白應該培養孩子的哪些長處。
為什麼不能把重點放在快樂、學業成績或比賽分數上?
難道不是孩子今天高興就足夠了嗎?當然不是,因為讓孩子快樂太容易了:給5 歲孩子一個新玩具,他馬上會眉開眼笑;給12 歲孩子一輛新腳踏車,他馬上會心花怒放;給16 歲孩子訂一張演唱會門票,他馬上會欣喜若狂。但是,請注意,讓孩子不開心也很容易:為7 歲孩子設定玩遊戲的時間,他馬上會哭哭啼啼;為15 歲孩子設定嚴格的宵禁時間(特別是當你定的規矩和他朋友父母定的規矩不一樣時),他就會心生怨恨。當讓孩子高興成為你的首要目標時,你可能無法成為最會塑造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那麼,透過學業成績或比賽分數的高低評判成功與否又有什麼問題呢?這樣確實會產生很多問題。
其一,孩子如果因分數產生了心理壓力,就會陷入焦慮,進而影響之後考試或比賽的發揮。
其二,分數僅僅能說明一個人與世界互動的某一種方式,它可能讓孩子感到無力——即使他在無法以分數定勝負的領域具有優勢,他也無法肯定自己的優勢。過於關注分數會使青少年誤以為自身的價值早就由 18 歲以前取得的分數決定了,無法看到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成長與自我發展的機遇。“唯分數論”還會讓許多青少年覺得自己在學業上毫無建樹,因為學習並非他們擅長的事情。他們會因為沒有進入心儀的大學或不能參加自己選擇的培訓專案,就認為自己“失敗”。然而,人具有多元智慧,只有部分孩子的智慧體現在學術方面。
其三,心理壓力還會讓孩子覺得“不惜一切代價”拿到學分是理所應當的,這樣會阻礙一些可能幫助孩子獲得長遠成功的品格優勢的發展。
不要誤會,我想說的是,每個青少年都應該儘量在學校發揮他的潛能,而這不僅需要他自身的努力,同樣也需要父母的鼓勵與支援。但更重要的是,每個青年人面向未來時,都應該有“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的想法。父母不應該因為青少年的獨特天分沒有在學術環境中展現出來,而讓他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或許最無奈的是,當父母把養育的重點放在孩子高興與否、分數高低時,孩子會認為他的一切表現都是為了父母,這會使他陷入不必要的自我懷疑和焦慮。成年以後,他可能擔心自己不夠好,或總想以他人為標準來衡量自己。

養育在當下,放眼在未來
如果在養育孩子時將目光延伸至孩子的35 歲、40 歲或50 歲,那麼父母對孩子在兒童期和青春期中獲得成功的理解就會更開闊。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孩子要懂得,即使他的未來和父母的未來的確相互依存,但他也只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並非為了父母去努力。父母的挑戰在於,父母不僅要看到孩子的天賦,更要為他創造能發現自身長處的環境,這樣他才能確定自己要在哪個領域裡全力投入。
當父母思考“成功的成年人應具有哪些特質”時,不要忘了,這些特質並非每個人都要一一具備的——那些最成功的人的確具備多種特質。當然,成功既包括獲得社會地位、物質財富,還包括可以自食其力、獲得良好的教育。本章所討論的問題既對孩子(還有成年人!)成為一個“成功的成年人”大有幫助,也能幫他找到所做之事的意義和滿足感。
每一個人的特質不盡相同。並非所有人都具有或需要我將提到的所有特質。父母的職責就是注意到並強化孩子與生俱來的長處。父母也要看到孩子身上其他有待培養的潛在優勢,因為這些優勢並非與生俱來的。當然,一部分父母會在某一階段(甚至一直都會)對孩子抱有某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其實,這些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欣賞其他人的哪些優點,但不要讓孩子因為自己不具有這些優點而感到難受。
在深入討論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具有哪些特質之前,請允許我再補充一點:正如你不應該過分關注孩子當下快樂與否或分數的高低,你也不應該過分關注“未來”,因為這會讓孩子恐懼未來,讓他擔心自己可能尚未做好準備,或擔心自己不夠好,無法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其一,年紀小的孩子無法將“未來”當作一個現實的概念去理解。其二,這樣真的會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雖然你在養育孩子時要想著未來,但是你千萬不要總對孩子說:“你必須得做這件事,這樣你以後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相反,你需要做的是發現、培養和強化孩子需要的優勢。偶爾你也需要說點什麼來支援自己的做法,這時,你可以說一些充滿關愛的話語,比如:“我在意你身上的這一點,是因為我希望你成為你有能力成為的人。”

35 歲的人應該是快樂的
成年人需要快樂,也應該是快樂的。但是,一個35 歲的人的快樂和一個6 歲的孩子的快樂迥然不同。35 歲的人可不是給點吃的喝的就能被滿足的(雖然我們可能還是喜歡吃餅乾)。對成年人來說,快樂意味著生活有意義感和目標感,知道自己很重要,意味著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建立起讓自己感到踏實的各種關係。
快樂的成年人明白工作雖然重要,但是家庭最重要,友情也很重要。與他人密切的關係時刻提醒著他們,關係的存在意義重大,會在需要的時刻給他們可以倚靠的肩膀。快樂的成年人懂得照顧自己,這樣他們才有力量去照顧他人。快樂的成年人明白如何既能保持獨立,又能和親友相偎相依。他們相信群體的力量會讓他們更強大。
快樂的成年人會擁抱、讚美自己的內在小孩。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他們極富創造力,敢於跳出界限。他們喜歡終身學習,並且知道到處都有可以獲得成長的機會。他們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這是他們保持快樂的源泉。在老年時,他們依然可以感到快樂。
未來35 歲的人需要具有很強的道德感
未來的成年人必須堅守道德底線。下一代成年人需要具備能治癒社會頑疾、關愛地球和全人類的品質。因此,我們現在就要幫助孩子建立心靈標尺,引導他在做出任何決定時都要考慮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他需要不只看到眼下的個人得失。
孩子在35 歲、40 歲和50 歲時要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看到有人遭受痛苦時,他不會刻意迴避,而會不假思索地伸出援手。孩子將能和他人一道,將社會建設得更美好。孩子需要有彌合世界現有的分歧,而非加深矛盾的堅定信念。未來必須屬於那些人——他們明白,解決辦法建立在鄰里和平共處的基礎之上。
未來35 歲的人需要具有創造力
成功的成年人必須具有創造力。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最好的想法永遠都產生於下一刻。要在這種環境中蓬勃發展,他們必須擁有想象力。他們必須頭腦靈活,創意無限,並願意聽到新聲音、看到新觀點。他們把失敗看成小小的差錯,僅用一點創造力就能挽救殘局。
未來35 歲的人需要具有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能力
成功的成年人必須努力工作。他們明白,只有努力才會有收穫。他們不屈不撓,願意接受延遲滿足,因為他們認為“生活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衝刺跑”(這一說法由安吉拉·達克沃斯博士首次提出,我將在第32 章討論她的研究成果)。他們知道怎樣跨過成功道路上的重重障礙,而非輕言放棄。他們既有遠大的志向,又能勇往直前。
成功的成年人即使在職場上也不會停止學習。他們將具有建設性的批評意見、建議當作個人成長的絕佳機遇,而非人身攻擊。他們明白,智慧必須經由努力和經驗獲得,也必須透過接收、分析他人的反饋才能提高。

未來35 歲的人需要具有團結協作的能力
成功的成年人必須具有社會智力和情商,以促進領導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他們能積極地傾聽;他們能默默觀察;他們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而非試圖控制或貶低他人。
他們可以解決大問題,並且明白,任何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要經過合理地拆解、分配,就都可以完成。那些在職場上懂得團結協作的成年人能夠充分利用大家的智慧,得出依靠個人絕對無法實施的解決辦法。試想,一個只有紅色顏料的人如果在調色時想得到紫色顏料,那麼只靠他一個人是絕對調不出來的;但是,如果他能和另一個有藍色顏料的人合作,那麼他們很快就能調出紫色顏料。成功的合作者不會指出他人的短處,而會充分利用團隊中每個人的長處,實現最佳結果——共贏。他們明白,最好的領導者通常懂得傾聽他人,尤其是傾聽那些與問題最相關的人。
成功的成年人尊重多樣化的想法。事實上,他們明白,只有尊重那些與自己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人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他們才能有所收穫,獲得成長。
未來35 歲的人要能戰勝困難
成功的35 歲、40 歲和50 歲的人是極具韌性的。與其對自身的短處念念不忘,他們更願意尋求發展。和咒罵黑暗相比,他們更清楚用一點點光亮照亮整個房間會更好。他們不會輕易被打敗,他們明白如何在困境中恢復注意力,如何利用逆境培養自身優勢。他們能區分真老虎和“紙老虎”——後者暫時看起來可怕、兇猛,但是不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傷害。他們堅信自己能渡過大部分難關,尤其是在別人的支援下。他們相信自己幾乎所向披靡。
成功的成年人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失敗。與其在失敗的泥潭中苦苦掙扎,他們更願意將失敗看作再次整裝待發的新機遇。其實,大部分有創造力的想法都是經歷過多次失敗後才步入正軌,最終獲得成功的。害怕失敗的人會錯失施展拳腳的機會,因而無法做出最偉大的貢獻。那些把失敗當作人生必經階段的人,才能在每次失誤中獲得成長。
當你把養育孩子的目光放得更長遠時,你身上的壓力可能會輕一些。孩子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他現在是否時刻都快樂,也不取決於他高中畢業以後立刻上大學。人有一生的時間去獲得成功。父母的職責並非現在就把孩子帶到終點,而是幫助他夯實自身優勢,以便他能整裝待發,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