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孩子懶惰、畏難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逼、吼,試試我這2招,簡單有效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一個孩子如果經常失敗,飽受挫折,他很難跳出“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失敗迴圈。父母陪伴孩子從簡單的問題開始,讓孩子逐漸建立勝任感和掌控感,孩子就慢慢擁有不斷去挑戰和突破的勇氣。
——薩姐
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
01
女兒今年12歲,讀小學六年級。跟我強勢昂揚的性格完全不同,她從小就是一個特別畏縮的孩子。
我行動力非常強,可偏偏女兒不是。
不管學什麼,幹什麼,她總是怕難,怕麻煩。
小學低年級時,倒還沒覺得有什麼。
作業簡單,學習內容也不復雜,在我的輔導下,女兒成績還算不錯。
可隨著學年增高,問題來了。
各科難度加大,作業量也變得多了起來。
回家寫寫作業,就情緒低落,說自己太累了,想睡覺。
難一點的數學題,稍微動動腦子就能解答出來,可她會看一眼題就放棄,直接問我,或者查答案。
考試不小心錯了幾個字,或者原本會的題,又開始鬧情緒,說自己太笨了,不適合學習等等。
一開始,我還會各種安慰,讓她彆著急,慢慢寫,鼓勵她動腦思考。
可她每天都把“太難了,好煩”掛在嘴邊,還總因為各種小事垂頭喪氣。
我的耐心也逐漸被消耗殆盡,看到她那副樣子就來氣:
你能不能動動腦子啊,你好好思考了嗎就說難?
就你作業多?別人不跟你一樣嗎?
你看誰家孩子像你似的,天天唧唧歪歪的!
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我訓斥怒吼,女兒崩潰大哭,每天都是這一套流程。
那段日子,我的心情差到了極點,想不明白自己怎麼會養出這麼一個畏難怕事的孩子。
眼看著即將小學畢業,升入初中,不管是學習難度還是任務量都會成倍增加。
我簡直不敢想,照女兒現在的狀態,她會學成什麼樣!
小學這點內容,她就已經沒信心了,到了初中,恐怕就要淪落成徹底的學渣了!
02
我幾乎每天都在想:
為什麼孩子畏難情緒這麼嚴重?我該怎麼做,才能提升孩子的行動力和抗挫力?
也是在不斷思索,學習中,我漸漸摸清了這背後的邏輯: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所以思考做事的風格也千差萬別。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絲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的孩子大致分為3種類型:
容易型的孩子,情緒積極愉快,很容易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
困難型的孩子,容易煩躁發怒,不易安撫,需要成年人極大的耐心和寬容。
遲緩型的孩子,行為反應能力弱,情緒總是消極,不夠愉快,總是容易退縮。
女兒的氣質型別,就屬於遲緩型。
面對新增的事物,她容易產生畏懼心理,接受度比較慢。
加大的作業量,新的課程難度,都屬於新接觸的活動。
當挫折和困難來臨時,她也會反應更大,變得更加敏感。
面對這樣氣質型別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的催促,逼迫,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只會加重她的畏難情緒和逃避心理,最後形成習得性無助的性格。
女兒的畏難怕事,也可以看作這就是她天生的行為模式。
但在生活中,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她的天生性格和特質,只是拿她跟其他孩子作比較。
要求她,指責她,吼她。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女兒更加挫敗,更加焦慮,更加害怕,這些負面情緒不斷加重,面對學習和生活更畏縮逃避,喪失信心。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引導和幫助孩子,走出畏難情緒呢?
記住一個關鍵——只有成功,才能帶來自信!
我們家長首先要認清、接納孩子的特質,再想方設法幫孩子創造成功的體驗,讓孩子在一次次成功經驗中,積累自信,找到面對困難的勇氣!
03
1、認清現實最重要:
接納孩子的畏難特質,調整自己的期望,讓自己跟孩子不再每天內耗,平白消磨彼此的能量。
想要引導孩子走出畏難怕事的情緒,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當下的情況和她獨有的特質。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不切實際的希望,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引導孩子上。
過去,看到別的孩子積極主動的樣子,我非常羨慕,再一看逃避畏縮的女兒,氣就不打一處來。
我很難容忍孩子的表現,總是對她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她快點改,成為我希望的樣子。
但實際上,我一直在打壓孩子的感受,這又加重了她的負面情緒。
現在,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面對女兒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多去看她的感受。
當她抱怨作業多時,我不再張口就是指責:
別抱怨了,大家都這樣,怎麼就你事兒多。
而是平和的告訴她:
作業太多,想想就煩,是不?每天回家就是寫作業,都沒時間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了。
媽媽太懂這個感覺了,小時候也是不愛寫作業,恨不得一點作業沒有。
當女兒題不會做,抱怨自己太笨時,我也採用了共情的回應方式:
是的,解不出題的感覺真不好,就對自己很失望,但透過自己的努力做出來了,又會很有成就感,所以你才這麼生自己的氣是不,很希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把題都做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接納孩子的脾氣,也去看見她情緒背後的脆弱和不安,給予孩子認真的回應。
只有被看見、被接納的孩子,才會跟我們發生連結,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
我的接納和共情,讓女兒內心的安全感增強了很多。
她學習時,變得願意讓我陪伴在身邊了。
雖然還有畏難,情緒化的時候,但她否定自己的次數越來越少,勇氣和挑戰欲越來越多。
心理基礎搭建好了,後續的引導才能發揮作用。
2、想方設法去幫孩子“做對事”,在不斷成事的過程中,建立成功體驗,找到面對困難的勇氣
面對天生氣質畏縮、適應力沒那麼強的孩子,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幫他們積累成功的經驗。
雖然俗話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但實際上,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能在挫折和失敗中堅韌不拔、愈挫愈勇的人,只是極少數,並且多是因為他們體驗過成功和愛,內心駐紮著光明、美好和希望,相信還有機會。
更多的時候,連續的挫折和失敗只會讓人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失去自信和勇氣。
一個孩子如果經常失敗,飽受挫折,他很難跳出“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失敗迴圈。
因為她的努力和嘗試,都得不到足夠的反饋和獎勵,會進一步加重畏難情緒,認為努力也沒用。
人只有成功過一次,才更願意去嘗試,有了嘗試才會成功第二次、第三次。
孩子多經歷幾次成功的體驗,就會提升自信,讓她有繼續挑戰的勇氣。
我開始在生活中,幫女兒在學習上多體會成功的感覺。
先從她比較擅長的科目下手,這樣啟動更容易。
女兒喜歡看書,作文一直寫的不錯。檢查作業時,我會選出幾個寫的很好的語句,大力表揚。
你這幾句寫的太好了,很有美感,能看出來你平時看的書,都看到心裡了。
說實在的,很多大人還寫不出來呢!
女兒的嘴角抑制不住的揚了起來,神情有點小雀躍——這就是被肯定後的昂揚表現。
被肯定後,孩子會不由自主的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獲得肯定。
而這種投入,又會讓她更容易獲得下一次的成功,從而進入“努力—獲取成績”的良性迴圈。
對於相對難的科目,我引導女兒拆分,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的小目標。
比如數學,我們的目標,是期末考到95分。
如果一下子提出這個要求,女兒肯定會馬上出現畏難心理,認為自己肯定做不到。
但將這個目標拆解,一步步進行,一點點增加難度,對孩子來說就不那麼可怕了。
用2個月掌握現有的數學知識點,分解到每週就是一個小單元,分解到每天就是解決一道難一點的題,複習三道錯題。
在跟女兒討論了一個晚上後,女兒同意了我的方案,認為自己可以做到。
先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讓孩子逐漸建立勝任感和掌控感。
第二天再複習下前一天的內容,讓她更熟悉,更有信心做好。
在她努力的過程中,多給與肯定和鼓勵,出現情緒反覆問題,不催促不責罵,只是耐心的陪伴和接納。
慢慢的,女兒變得有了自信和幹勁,每一天積累的成功體驗,讓她對完成當天的任務不再那樣畏難。
她開始願意去努力,去嘗試,去達成每一次的小勝利。
其實,只要不受畏難心理的影響,真正去做,做了就有反饋,努力就會見到成效。
很快,女兒能解的題越來越多,分數也越考越高,她真真切切體會到了什麼是成就感:
“這種感覺太好了!媽媽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學好數學!”
看著女兒越來越少的畏難情緒,越來越自信的神情,我明白,她正在擺脫固有的心理習慣,走上積極主動的學習之路。
陪伴女兒從消極到積極,從怕難到自信,我深深的體會到,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到底會有多大!
每個孩子的性格與天賦都各不相同,如果父母沒有去看見孩子的特質,而是按照一個標準去要求孩子,那麼,很可能你會收穫一個滿是問題的孩子。
相反,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或毛病時,家長如果能做到放下固有的認知,去學習和思考,如何更好的認清孩子的特質和能力,引導孩子,陪伴孩子去面對,那麼,你會看到意想不到的改變。
點亮“在看”,願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與人生越來越幸福!
-END-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