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你的這個舉動,正在讓孩子“智力衰退”……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閱讀第一(ID:Readfirst)
經常在熱搜榜上,看到家長輔導娃做作業的一地雞毛。
清北985畢業的父母,搞不定娃的小學作業,每天輔導到深夜,娃卻“越學越笨”,老母親們氣不打一處來……
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父母的怒吼:
“每天費盡心思雞娃,還是考不及格……”
“管的越多,成績越差”
“和孩子爸智力都正常,怎麼孩子這麼「笨」……”
其實,當娃早上起不來,你趕時間幫ta收拾好書包、上手替ta穿衣服開始,這一切的種子都已經悄然埋下——
過度養育孩子,正在讓孩子掉進智力退化陷阱!
揠苗助長這個坑
雞娃父母總在踩
為什麼會出現對孩子越照顧、孩子越笨的情況?
父母親自幫孩子完成作業以拿到更好的成績,或者為了不讓孩子發脾氣就給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些行為都會限制孩子的心理適應力和獨立感。
而研究表明,適應力強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後獲取成功和快樂。
早在2012年就被《華盛頓郵報》評為全美最受歡迎的精神病學家,亞曼對於大腦、記憶和精神問題有著權威的見解。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父母經常會犯“過度養育”的錯誤,這樣反而會導致孩子“智力低下”!
圖源pexels
“有時候,你需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讓他們自己承擔做決定的後果。”
亞曼以自己家的情況舉了例子:
“當我女兒自己把作業忘在家裡的時候,沒有人會幫她把作業送去學校;天冷的時候如果她忘了帶厚外套,即便是在媽媽提醒過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把外套帶給她。”
對於愛護關心孩子的父母來說,成長路上這一點很難做到,但很重要。
如果你為孩子付出太多、包辦一切,實際上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提高的是家長自己的自尊心。
“人類透過解決問題來培養「心理韌性」。”
所謂心理韌性,指的是當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或挫折時,能夠迅速恢復並從中學習的能力。
這不僅代表了“抗壓”能力,更重要的是讓人能夠在困境中找到新的機會,甚至從失敗中獲得成長。
人不是溫室中的花朵、不會生活在真空之中,孩子從小到大勢必要經歷挫折和壓力。而具有高度心理韌性的人就能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圖源pexels
具體應該怎麼做?“讓孩子自己弄清楚他們的問題,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過多地介入他們。”
父母要學會
“剋制”自己的愛
芬蘭教育系統的成功印證了亞曼的這個理論。
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都連年高居前列。
在芬蘭的教育系統中,“失敗”和“失敗後解決問題”是極為重要的一堂必修課。
以滑雪運動為例。在芬蘭,滑雪近乎“全民運動”,孩子們從四五歲開始就要學習。
而滑雪的第一課,就是練習和“學會”跌倒。
圖源pexels
滑雪運動中,跌倒是無可避免的。反覆跌倒、再反覆練習學會從跌倒中爬起來,孩子們反而能從失敗中涅槃。
挑戰高難度的手工課也是如此,步驟都要由孩子們親手去做到,老師負責從旁指點,但絕不會急到上手“包辦”。
娃還小,受傷了怎麼辦?
那就貼上創口貼,繼續下去。
親手“試錯”,才能迅速成長。如果父母手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劃掉了這一環,等長大成人之後,要摔的跤會更重。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兒童心理學家託瓦·克萊恩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不能“過猶不及”。父母既不能用過於“嚴厲的愛”苛求孩子,讓孩子吃不必要的苦,也不能“溺愛”孩子,避免孩子遭遇任何傷害和失敗。
你可以讓孩子自己經歷挫折、錯誤和其他艱難的時刻,但同時讓他們知道父母始終支援和愛他們。
圖源pixabay
“我認為這是一種更具同理心、更能加強親子緊密聯絡的方法。告訴孩子,「這可能很難,但當你做到的時候,我會一直在這裡」”克萊因說,“這會傳遞給孩子一條資訊,「我相信你能度過這個難關,無論結果如何,無論是贏是輸,我都會在這裡,一直支援你。」”
美國心理學會還曾在文章中指出,你越鼓勵孩子幫助周圍的人——無論是家裡的日常瑣事,還是幫助學校的朋友和同學——他們就越能獲得自信,來應對自身遇到挑戰時要負起的責任。
心理韌性不是一種“要麼有、要麼沒有”的特質,它實際上是一直動態發展的。
韌性是適應、調整、靈活、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一切的能力。
克萊恩說:“這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難,但對孩子來說尤其難,而且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起來的。”
圖源pixabay
在成長過程中,幫助孩子磨練這項技能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堅韌的孩子更有可能有信心從失敗中恢復過來,並能自我激勵繼續承擔必要的風險。
父母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和幫助孩子,在逆境和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
心理韌性的五大支柱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挑戰或壞事,”克萊因說。“讓他們感覺自己可以應對,有人在身邊幫助他們。”
她在自己的著作《提高適應力》中,提到了五種方法。
01
建立信任
克萊因說,信任是孩子與父母關係中的重要一環。
只要孩子相信你會陪在他們身邊、無論發生任何事都會給予支援,他們就能建立起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心。
建立信任需要時間,但這個過程可以在某些艱難的時刻獲得質的飛躍。
比如當孩子違反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則時,你可以就事論事指責他們,但同時安撫他們“我依然愛你,會陪著你”。
孩子會意識到,“即使我跌倒了,即使我不聽話,他們也還是愛我的。”
告訴孩子,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他們也可以依靠你,這將幫助他們在未來面對逆境時保持堅強。
圖源pexels
02
調節情緒
孩子們需要足夠信任父母,才能敞開心扉談論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在他們心情低落的時候。
同樣,父母也應該關注並認可孩子的情緒,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詢問他們是否遇到了困擾的事情。
一旦孩子能夠自在地談論自己的情緒,父母就可以幫助他們學會調節這些情緒。
隨著年齡的增長,善於控制情緒的孩子在面對逆境時更能做到堅韌不拔,而不是情緒崩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在學習瞭解情緒,而父母可以提供幫助。首先,要識別這些情緒,然後安然地感受這些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我可以擁有和感受這些情緒,不為它們感到羞恥,然後學會處理它們。”
圖源pexels
03
培養獨立性
隨著孩子長大並變得更加自信,他們會尋求脫離父母。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的不僅是父母放手讓孩子自由。
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就在身邊,或者只要一條簡訊、一通電話就能得到安全感和支援。
有“後背”的孩子,才能繼續面對更廣闊的世界和更多挑戰,擁有自信。
克萊因在書中建議父母堅持“權威”的育兒方式,即父母在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的同時,逐漸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
要與孩子談論他們的感受,然後充分信任他們,在設定規則時考慮他們的意見,有助於培養自信心和獨立性。
這種安全感讓他們有信心走出去探索世界,嘗試新事物,犯錯誤,並發展個人的自我意識。
通往獨立的道路往往“漫長而曲折”。即便是青春期大喊著“離我遠點,我不需要你!”的叛逆娃,實際上可能更加需要你。
圖源pexels
0

4

與他人建立聯絡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沃爾丁格認為,學會發展和維持與他人的關係,無論是學校的朋友還是工作中的同事,對我們的整體幸福都至關重要。
孩子們會把信任和自信地處理自己的能力帶入與他人的關係中。而同情心和同理心源自於與他人的關係,不僅僅是與父母的核心關係。
父母可以積極主動地幫助孩子磨練社交技能,也要樹立良好行為的榜樣。
比如:在家中與配偶保持尊重彼此的分歧,與陌生人冷靜地解決衝突,等等。
05
被理解
孩子需要感到被完全接受,才能愛自己。接受,意味著真實地面對孩子和自己。
有時候孩子做錯事,自己心裡有數。而做父母的經常會自以為能坦然地包容孩子身上的缺點,實際上又做不到。
很重要的一點是把孩子看做獨立的人,並相應地調整期望。
自我反省和重新思考期望值並非易事。
“我能不能看清孩子的內在,接受他們的本來面目?”這對於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能夠自理並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至關重要。
另一種策略是表揚孩子的進步本身,而不是結果。這一點可以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在學校的考試成績不是頂尖的、或沒有進入校隊,他們也會受到讚賞。
圖源pixabay
不要太嚴苛地人為“挑戰”孩子,也不要太溺愛地為孩子包辦一切。
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娃做好準備,迎接生活中的挑戰——給予他們穩定的愛和支援,樹立一個簡單的信念,就是“我不會孤單。”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