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躺平不是懶,而是“習得性無助”!試試這3個心理效應,簡單有效

作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
01
從上小學開始,我真的快被兒子的躺平式學習逼瘋了!
每天放學回家,他書包一扔,鞋也不換,第一時間衝向客廳開啟電視。
我下班回家問他:“作業寫了嗎?”
他嘴上答“嗯”,可等我走過去一看,書包還在地上躺著,拉鍊都沒拉開。
每天都要我催好幾遍,他才慢吞吞地翻開作業本,拿起鉛筆,在空白頁上戳來戳去,就是不寫。
十分鐘過去了,他還在削鉛筆,二十分鐘過去了,他開始玩橡皮屑,半小時過去了,他愣是一個字都沒寫!
更讓我崩潰的,就是每次輔導他寫作業,那簡直就像是一場“災難”。
我盯著他算一道數學題,他不是掰鉛筆就是望著天花板發呆,或者忽然問我:“媽媽,外太空到底是什麼樣的?”
等我強壓怒火把他拽回來,他又開始寫錯、塗改、反覆檢查,磨蹭到我血壓飆升。
老師也找過我好幾次,說他上課不是走神就是偷偷在書上畫小人,作業永遠是拖到最後才交,考試成績更是長期處於班級墊底。
三年級的時候,班主任老師旁敲側擊地提醒我,要不要帶孩子去測測智商,再看看是不是多動。
我懷著忐忑的心情陪著兒子去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醫生說:“孩子現在可能缺乏學習的心理基礎,孩子可能處於恐懼、不自信、焦慮狀態,沒法靜下心來學習。”
02
在後續溝通諮詢中,我慢慢搞懂了,實際上,兒子的不自覺和抗拒學習,其實是他內心深處對學習的恐懼和無力感。
這種恐懼和無力感,源於他早期安全感的缺失。
平時我工作太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就把他交給老人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就想著多掙點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可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需求,特別是在3歲以前,他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裡特別沒安全感。
孩子小時候跟主要照顧者建立的依戀關係,會對他的心理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要是孩子童年時期沒得到足夠的關愛和陪伴,沒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就會缺乏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知,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在學習和生活中就會沒動力、愛退縮。

結合我兒子的情況,我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兒子在學校因為成績不好,老被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回家又得不到我的理解和支援,心裡全是挫敗感和無助感。
他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學不好,慢慢地就對學習沒興趣、沒動力了,變得越來越消極。
孩子在學習上長期遭受挫敗感,慢慢還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困境。
北京師範大學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68%的“學渣”並非能力不足,而是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陷阱。
就像我兒子——早期頻繁的學業挫敗,再疊加我的各種焦慮催促,讓他形成條件反射:只要翻開課本,大腦就自動開啟防禦模式。
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教授在2020年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孩子“覺得”自己能不能學好,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學習能力的自我感知”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
如果孩子相信自己能學好,就會進入一個良性迴圈:自信→努力→進步→更自信。
而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學不好,就會陷入一個惡性迴圈:自卑→逃避→成績差→更自卑。
兒子的“躺平式學習”和“逃避學習”並不是因為懶惰,問題的根,是出在小時候沒有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缺乏安全感,影響自信心,導致他覺得自己學不好,害怕失敗,同時缺乏學習的樂趣。

03
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後,我決定徹底改變教育兒子的方式。
我不再像以前那樣逼著他做題,而是想著法子讓學習變得有意思,就像做遊戲、互動啥的。
還別說,這效果還挺好。
比如說,我們用積木拼字母,用撲克牌玩加減法遊戲,還一起編故事、記課文。
慢慢地,兒子對學習的態度就完全變了,他不覺得學習枯燥了,反而覺得還挺好玩兒的。
而且,我特別在意保護兒子的自信心。
每次他有那麼一丁點兒小進步,我就趕緊鼓勵他:“你瞧瞧,這道題你做得簡直太棒啦!”“媽媽覺著你越來越厲害啦!”
時間一長,兒子就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學習學好,學習的動力也一點一點地被激發出來。
心理學上有個“自我決定理論”,說人的內在驅動力來源於三種基本需求的滿足:自主感、勝任感和聯結感。
1、自主感,就是得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權。
我首先是改變跟兒子溝通的方式。
以前,他學習成績落後,我總習慣性地指責他不用心、不認真、不努力。
現在,我學會用更積極的語言鼓勵他。
比如他主動找老師分析錯題時,我就趕緊肯定他:“你看,你能主動找老師解決問題,說明你有很強的責任感和求知慾,這品質很寶貴!”
這樣的反饋讓兒子感受到了我們的認可和鼓勵,對未來更有信心了。
2、勝任感,就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
我其次是注重培養他的“成長型思維”。
好多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拖延、放棄。
有的孩子會因為一道小題不會、答錯問題就開始懷疑自己,男孩尤其這樣,他們可能就會退縮或者叛逆。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認為,孩子表面的挑戰行為下面,藏著的是自我懷疑和無能感,他們其實想說:“別放棄我,教我。”
所以,我開始更關注兒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隻看結果,還告訴他失敗不可怕,那是成長的禮物。
我把犯錯當成常事兒,還跟他分享我自己做過的錯事;不過度照顧他,讓他自己去嘗試;也放下焦慮,不讓他覺得我在懷疑他,幫他緩解壓力。
我希望能幫他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培養他堅韌不拔的精神。
3、聯結感,就是得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支援。
我還注重跟孩子建立“聯結感”。
好多家長聽到孩子說“別管我”就會傷心,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正從依賴走向獨立,他們既渴望自由又怕被拋棄。
當父母的得跟孩子保持“既親密又獨立”的關係,尊重孩子,多支援他們。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和父母的情感聯結是他幸福感的基礎。當孩子感受到支援和愛,就會有勇氣面對困難。
自從我不再逼迫他,而是當他學習的“合作者”,他的狀態就開始有很大的改觀。
他不再抗拒學習,還會主動跟我討論題目。
就這樣過了半年,他的成績已經進了班級前十名,有一次數學還拿了滿分。
老師都非常驚訝兒子的蛻變,都問我:“孩子發生了什麼?你到底是咋做到的?”
我笑著說:“我沒逼他學,就是幫他找回了對學習的掌控感。”
回顧這段經歷,我感觸特別深:最好的教育,不是逼著孩子學習,而是喚醒他的自驅力。
要是你也正為孩子的學習問題發愁,不妨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一是放下焦慮,給孩子點空間,別老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讓他犯犯錯,慢慢來。
二是多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別隻盯著分數,多鼓勵鼓勵孩子。
三是跟孩子建立好情感聯結,多聽聽孩子心裡咋想的,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和信任。
每個孩子就像一顆種子,只要給夠陽光和雨露,肯定能綻放出自己的光芒。
讓咱們一起,用愛和耐心,喚醒孩子的自驅力,陪著他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點亮“在看”,願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與人生越來越幸福!
*作者:暖爸老白,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END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