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拾遺
當大家沉浸在熱鬧迎新時,成都19歲大學生薑某突然失聯。
最後的軌跡顯示:當晚她獨自離開學校,在30多公里外的大橋處,徘徊了兩三個小時後徹底消失。
十幾天來,有人懷疑是自殺,有人懷疑是拐賣,各方力量徹夜搜尋,可最後沒等來奇蹟。
13日警方釋出通報:姜某的屍體在江中被發現,排除他殺的可能。
期間她對舍友說:害怕因為作弊被處分,害怕影響自己專升本。
最後的監控顯示,姜某在橋頭的一家超市待了半個小時,借了充電寶,買了泡麵,直到超市關門了她才離開。
走出超市後,還遇到兩個熟人,但誰也沒意識到有什麼不對。
我想那時她一定很掙扎,但凡有人拉她一把,她就不會選擇這條路。
可她的離去,是一個誰也沒想到的悲劇,我們很難去說是誰對誰錯。
怪那個抓作弊的監考老師嗎?可他不過是正常履行職責罷了。
怪那個輔導員嗎?他也沒當眾羞辱,而是把學生叫到辦公室批評。如果他不管教作弊,是不是也對其他學生不公平?
誰也沒想到,一個微小事件,竟能引發如此沉痛的悲劇。
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在補考中作弊,老師收了他卷子跟手機,讓他籤作弊承諾書。
結果他情緒崩潰,給母親留了一句:“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廣西大四男生小田,因有8門學科掛科,無法順利畢業。
清空手機所有資訊後離校出走,失聯4個月後遺體在江中被發現。
河北邯鄲一初三男生,在超市偷拿東西,超市老闆告訴班主任,班主任找其單獨訓話並拍影片發給家長。
不僅是學生時代,有人畢業了,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問題,從而陷入極端。
之前一位20歲姑娘,因退租時房東要扣2000多塊押金,和房東發生爭吵後,選擇服毒自殺。
可是向內深究,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要傷害自己,這些孩子其實是陷入了情緒困境。
回顧無數案例不難發現,這些選擇極端方式的孩子,他們的心理順應力都很薄弱。
在他們眼中,犯點小錯,天就要塌了;考砸一次,這輩子毀了;被罵一句,活不下去了;稍有不如意,人間不值得。
他們完全不知道如何消化壓力、解決問題,只能任由情緒將自己吞噬,用自毀的方式來逃避問題。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相比較培養出一個考試成績與做題能力很強的孩子,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擁有強大心理順應力、情緒管理能力和挫折應對能力的孩子。
在《圓桌派》裡,馬未都曾提出一個理念:“我們要養出一個厚臉皮的孩子。”
不可能不遇到挫折,不可能不犯錯,不可能事事都讓你順心,衝突和波折無法避免。
如果一個孩子“臉皮太薄”,一句批評就受不了了,一次挫折就自我懷疑,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
這裡的皮糙肉厚,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說要培養孩子的“逆商”。
之前有條新聞:江西贛州一15歲少年留下遺書在水庫裡自殺。
從他的遺書中發現,他很努力地學習了,但知道自己的成績太差,不可能考上高中。
他覺得這樣的自己太失敗了,現在是父母的累贅,未來也只會是社會上的敗類,所以最終選擇去死。
但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依賴單一的評價標準,那一旦這個標準出現偏差,自我價值體系就很容易崩塌。
比如,一個孩子不僅成績優秀,還熱愛繪畫,擅長籃球,並且品德良好,樂於助人。
如此一來,即使學習上遭遇挫折,他也能從繪畫、籃球,以及他人的認可中獲取力量。
他不會過分在意,學習這一條線的暫時失利,因為其他美好的事物,都能支撐他相信:
之前發生過一件事:一名14歲初三學生,一直成績都很優異。
然而有次模擬考中,發揮失常,成績大幅下滑,這次失敗讓他難以接受,他覺得自己一下,從優秀學生淪為了失敗者。
於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吃不喝,不停自責,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接下來的日子精神萎靡,對學習和生活都失去了興趣,最終陷入嚴重的抑鬱。
身邊很多孩子都這樣,一旦遭遇挫折,立刻陷入懊惱、崩潰、內耗。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首先要理解和陪伴,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幫他們排解情緒,而不是再對他們批判。
然後更重要的是,要幫孩子把思維模式,從情緒導向轉為問題導向。
一樣是考試失敗,有些家長只會責罵孩子怎麼考這麼差,一定貪玩不好好學習,這就是在傳遞情緒。
但有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冷靜分析,錯的題是因為粗心,還是不懂某個知識點?
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對症下藥。帶著孩子從情緒中走出來,更關注於如何解決問題。
犯了錯也是一樣。就像開頭的考試作弊,有些孩子只覺得天塌了整個人陷入慌亂和恐懼中。
是和老師道歉求情,還是好好複習準備補考,總有一個辦法能解決問題。
不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快速地從內耗中掙脫。冷靜分析原因,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我身邊有位家長,平日裡極為情緒化,總是一驚一乍的。
有次孩子不小心摔碎一個碗,她瞬間暴跳如雷,對著孩子大聲吼叫,指責孩子的粗心大意,彷彿犯下不可饒恕的大錯。
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孩子變得膽小怯懦,遇到問題首先怪自己,根本無法冷靜地應對。
重要的是你自己不把它當事,重要的是你對這些逆境脫敏。
PS:
如果你也認同,歡迎給我們點一個【贊】,同時歡迎【轉發】此文。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絡後臺。
本文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一個有態度的人,過著有態度的生活。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你都不晚,這裡總有一束光,能夠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