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花花小萌主
近期,社交平臺上開始出現這樣一種聲音:直播行業快不行了!根據星圖資料監測顯示,2024年“雙11”期間綜合電商平臺、直播電商平臺累積銷售額為1.44萬億元,同比增長26.6%;“雙12”大促資料並不理想,各大電商平臺多未釋出直播電商成績單。雖然直播電商整體仍然在增長,但不少頭部主播直播間流量和業績出現明顯下降。
另外,據國信證券分析,其實自2024年3月起,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直播電商GMV增速就明顯放緩,尤其是在5月至6月期間,抖音、快手及淘寶的頭部主播直播GMV經歷了大幅縮水。艾媒諮詢統計資料還指出示,2024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9083億元,增速則從2018年驚人的600%驟降至2023年的40.48%,在2024年再降至15%。直播電商的熱潮似乎正在“退燒”。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直播電商的發展起源
在2024年11月釋出的《雙11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報告中顯示,超七成受訪者有過在直播間消費的經歷,僅27.13%受訪者沒有在直播間購買過商品。直播似乎與大部分人息息相關,那麼直播電商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直播的形態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以PC端為主,內容單一,主要集中在秀場直播。直播電商的元年是2016年,第一口吃螃蟹的,是現在被外界質疑快倒閉的蘑菇街,其首次將直播引入電商領域;緊接著同年4月,淘寶上線直播平臺,薇婭成為第一批入駐淘寶直播的主播,幾個月後引導成交額便達到了1個億;面對淘寶珠玉在前,2016年9月,京東直播火速上線。
2017年-2018年,直播電商快速發展,快手、抖音相繼入局,特別是快手主打“小鎮青年”群體,孵化出辛巴、散打哥等明星主播,成為了淘寶之後的第二大直播電商平臺;到了2019年-2020年,直播電商百花齊放,拼多多、小紅書等平臺也開始上線直播功能,李佳琦憑著一句“OMG,買它!”成功出圈,成為全網頂流帶貨主播;2021年,直播電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達到2.74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1.1%,截至2021年12月,主播賬號累計近1.4億,可以說全民直播時代開始了;2022年-2023年,直播電商交易額、場次數、觀看人次和直播商品數都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23年直播電商企業註冊量達到8.9萬家。
然而到了2024年,直播電商的增速明顯放緩了。

圖片來源:艾瑞諮詢

直播電商為什麼開始賣不動了?
直播電商增速,從2018年的600%,到2024年的15%,從爆炸式到逐漸下落至兩位數,差距達到40倍,直播電商為什麼開始賣不動了?
1.直播電商新鮮感不再
日常生活中,原本對你噓寒問暖的情侶突然冷淡了,原本覺得有滋有味的東西突然不好吃了,原本讓人深陷其中的仙俠電視劇也變無聊了……這些都表明一個道理,任何事物,數量和頻率達到一定量,就會迎來質變,質變的結果就是,沒有新鮮感,膩了,不喜歡了。
正如2024年的雙十一,搶消費券、熬夜“剁手”、在朋友圈曬“剁手”成果的消費者,肉眼可見的變少了。直播電商降溫的首要原因,其實就是消費者膩了。內容同質化,同樣的話術、互動、套路,看一眼就想划走;產品同質化,每個平臺逛一遍,都有不同的主播在推銷相同的物品……總之,當全民直播開始的時候,也意味著直播電商供大於求,這是一個行業從風口變成常態甚至倒退的必經過程。
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抖音在2022年上半年進行多次測試,發現其展示的電商內容一旦超過8%,主站的使用者留存、使用者使用時長就會受到明顯的負面影響;消費者對新鮮感的追求卻是無限的,一開始他們對直播電商的模式感到有趣新奇,現在已經審美疲勞。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拼接
2.塌房的主播們讓信任基礎不再
其次,直播電商信任危機越來越嚴重。無論消費場景如何變化,信任,童叟無欺,都是商品的基礎,是售賣模式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早期,馬雲說過,“對電子商務,最重要的是信任”;後來快手ceo程一笑也說過,“讓消費者透過值得信任的主播和內容,發現低價好物”。然而,2024年,塌房的頭部主播們,讓消費者對直播電商的信任越發微薄。
擁有上億粉絲的小楊哥被一塊月餅“噎住”了,其在直播間宣傳的香港美誠月餅被指是虛假宣傳,因為這款月餅實際上是在廣州生產,並非來自香港。最終,小楊哥被處以6894萬元罰款。由於負面影響,小楊哥抖音賬號粉絲“9個月年掉粉近1000萬”。其最後一次影片更新時間為今年8月22日,賬號商品櫥窗呈清空狀態;其最後一次直播時間停留在9月7日晚。
東北雨姐也因為因一把木薯粉條“涼涼”,粉絲數直線下滑。她在直播間銷售的紅薯粉條被曝沒有紅薯成分,團隊在面對打假博主時表現得十分囂張。東北雨姐的人設也遭到質疑,她並非當地村民,而是租用當地房屋進行拍攝。事件曝光後,她的賬號被暫時封禁,儘管她嘗試透過開小號復出,但屢次失敗。
月餅是假的,粉條是假的……不禁讓消費者懷疑,“究竟什麼是真的?”信任,是經濟交換中的潤滑劑,是控制契約的有效機制,一旦破壞,很難修復。

圖片來源:網路
3.產品才應該是直播電商的核心
直播電商為什麼出現?用快手的話說,就是透過直播電商讓老鐵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種更好的生活,並不需要他們支付很昂貴的價格,即“好的生活,可以不貴”。也就是說,直播電商是為了產品質價比出現的,什麼是質價比,是指在在具備基本相同的功能(效能)的基礎上,質量與價格的比值。
但顯然,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背離了直播電商的核心!一位做香氛的商家爆料說自己給了直播公司3萬塊錢坑位費請達人直播,結果直播5場下來,才賣了700多塊錢;還有一位商家表示,花了十幾萬坑位費找明星主播帶貨,鉅虧幾百萬……李佳琦的眉筆事件,讓“哪李貴了”成為網路熱詞,直播間低價商品因質量問題迎來退貨高潮……部分直播更是將“賣場”變為“秀場”,過分依賴誇張、吸人眼球的營銷手段而不是商品本身的質價比來吸引消費者。
直播電商流量固然重要,但產品質價比才是關鍵。就像我們說,一部電視劇爆不爆,粉絲說了不算,要路人進場才可以。但可惜,很多直播電商只需要“粉絲”,不需要“路人”。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拼接

那麼直播帶貨真的不行了嗎?
直播電商席捲全網,卻也亂象紛呈,但要說直播帶貨不行了,似乎還為時尚早。資料顯示,2024年1—11月,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達4.3萬億元,其強勁的增長勢頭為電商行業貢獻了80%的增量。可見,直播在電商行業,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面對直播熱的退潮,不少頭部直播機構開始尋找新的機會。比如換環境,直播出海,“交個朋友”是最早試水東南亞業務的國內頭部MCN公司。另外,以美國市場為例,AdobeAnalytics的研究資料顯示,2024年年終旺季(從202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美國線上銷售額接近2410億美元,同比增長8.4%。當然,還有換人設的,企業家直播被視為一種創新模式,目前活躍在直播帶貨領域的企業家包括董明珠、雷軍、俞敏洪等。換環境也好,換人設也好,都是在為消費者創造新鮮感。
直播電商的持續健康發展,除了不斷創造新鮮感,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住消費者的兩種需求。
一是撬動消費者的情緒感,直播電商面對的消費群體多數是衝動性消費,容易被直播間的氛圍和互動帶動下單。所以,透過故事講述、情感化設計、社會認同與歸屬感、個性化體驗、情感化溝通等方式可以激發消費者的正面情感,迎來新的增長機會。就像李明德一場直播,流量破千萬,觀看超1500萬,粉絲破千萬,禮物打賞收入超2000萬,其主要原因就是挑動了廣大打工人的情緒感。
二是提升消費者的生存值。消費者購物的基礎需求是生存需求,對直播電商的期待,是去中間商,而不是讓主播成為中間商。直播電商應該透過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確保價格合理與透明度、提升生活便利性等方式,增強競爭力,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忠誠。

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直播電商不是不行了,是消費者對其祛魅了,當濾鏡消失,消費者對直播電商的期待就會迴歸到最本質的需求。市場的餅就那麼大,誰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誰就能爆。“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未來,除非有新的技術革命,出現新的消費模式,不然,直播電商的競爭就看誰能更利消費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