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命脈處方》這本書。
在上一節,我們談到了吉訓明教授研究血管訓練術的初衷,以及他倡導的“防病大於治病”“預見性治療”等健康理念。
吉教授提醒我們,要想避免患上令人談之色變的腦卒中疾病,關鍵就在於延緩血管衰老,讓它保持年輕態。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血管、心臟以及其它臟器組成的血液迴圈系統。
它讓血液像條大河一樣,在我們體內奔流不息。

生命之河,川流不息
那麼,我們體內的這條生命之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淌的呢?
答案是從胚胎髮育的第八週,此時心臟、血管的結構框架就已經基本形成,構成人體賴以正常執行的“命脈”。
此後這條河流就晝夜不息地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後。
人體的血管家族由三大類成員組成,其中最粗、彈性最好的是動脈,然後是靜脈。
兩者都像大樹一樣,不斷分級分支,直到最後動靜脈交融在一起。
此時的血管管徑只有幾微米大小,這就是第三類血管,毛細血管。
動脈和靜脈相當於心臟的左右護法。
其中動脈血從心臟出發,透過動脈系統,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給全身的組織和器官;
然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攜帶二氧化碳,以及全身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廢物,透過靜脈輸送回心臟,形成一個閉環。
動脈系統按照距離心臟的遠近,分為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和微動脈四大類。
其中大動脈直接和心臟相連,當心髒收縮射血時,大動脈利用自身飽滿的彈性擴張,蓄積勢能;
當心髒舒張時,大動脈開始收縮,推動血液繼續向前流動。
就這樣大動脈透過擴張收縮,把心臟間斷性射血,變成血液在血管中的持續流淌。
然後中動脈開始發力,負責血液的調節和分配,控制身體各部位、各器官的血流量。
最後小動脈和微動脈進一步調節組織內區域性的血流量,同時調節血流的外周阻力和血壓。
就這樣四類動脈迴圈接力,確保動脈血能暢通無阻,直達目的地。
這是動脈血管,隨著心臟的搏動而搏動,一旦受到外力傷害破損,血液就會噴射而出。
所以人體“聰明”地把它們藏在較深或較隱蔽的部位,比如肘窩、腋窩,還有膝蓋後面的膕窩。
只有少數動脈位於表層,比如把脈摸的就是手腕處的動脈。
如果說動脈血像大河的上游一樣波濤洶湧,那麼靜脈血則像下游一樣靜水流深,因此對血管壁的厚度和彈性要求就沒那麼高。
相較動脈,靜脈在體表分佈得也比較淺,所以打點滴時用的是靜脈,藥水可以透過血液迴圈抵達病灶。
講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提出疑問:動脈血靠心臟收縮舒張獲得動力,那靜脈血是怎麼流動起來的呢?
答案是肌肉收縮和胸腔負壓回吸的力量。
比如,腿部的靜脈迴流,靠的就是小腿肌肉收縮,這相當於在身體下部加了個“泵”,可助心臟一臂之力。
以前醫學界對大腦血管的研究多集中在動脈,而佔據大腦1/3的腦靜脈領域就像一片沉靜的藍海,罕有人至。
但靜脈並不總是像它的名字那樣安靜平穩,一旦出了問題,造成的麻煩也會相當棘手,比起動脈問題來說一點也不輕鬆。
吉訓明教授曾接診過一位17歲的高中生,平時好好的,突然覺得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眼底水腫,經診斷是頭部靜脈血栓導致的血管堵塞。
當時醫學界還沒有細緻區分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所以大家只好用常規的動脈血栓治療方式來治療。
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患者頭痛加劇、癲癇發作,病情不但沒緩和,反而進一步加重。
吉訓明只能宣告常規的溶栓治療無效,作為權威的醫學專家,他的宣告相當於“死刑判決書”。
男孩的媽媽根本無法承受,當場癱倒在了地上。
吉訓明教授不忍心看到一個年輕生命的離開,於是打破了從頸動脈給藥的常規做法,嘗試著從頸靜脈穿刺給藥,讓藥物沿著靜脈直接送達梗阻區域,進行區域性溶栓。
當時醫院連專門的靜脈溶栓器械都沒有,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把握溶栓節奏。
就這樣一連溶了三天,每天溶五六個小時,好在患者沒有白遭罪,總算是保住了性命。
這次救治的成功也讓吉訓明教授開始反思,之前醫學界把對動脈的認識直接移植到靜脈上,這很可能從根兒上就是錯誤的。
醫學界必須要提高對靜脈血管的認知,根據它的特點蹚出一條治療新路。
之後數十年,他一直進行對靜脈領域的深入研究。
如果把血管系統想象成一棵樹,那麼動脈和靜脈是樹幹和大的樹枝,而毛細血管就是無數細小枝杈。
它們的直徑只有7微米,最細處只能透過一個紅細胞,但正因為它們夠細,才能打通去往每個細胞的“最後一公里”,為其提供所需的營養。
除了頭髮和指甲,毛細血管遍佈身體各處,無所不在,而活動越多的部位,毛細血管分佈得也就越豐富。
比如心臟,就是人體中毛細血管分佈最豐富的器官。
還有,我們不小心磕了一下後皮膚會發青發紫,那就是毛細血管破裂後流血的痕跡。


人體內的血液迴圈大聯盟
靜脈、動脈、毛細血管這三類血管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人體血液迴圈的主要通道。
它們為身體各部位輸送營養物質,同時帶走廢棄物,保證人體的新陳代謝持續穩定進行,可以說是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穩定,兩手都很硬。
血液迴圈是個周密系統,光靠血管是不夠的,需要眾多盟友共同發力,才能保證正常流轉。
這些盟友就包括作為動力系統的心臟,作為外交使臣的肺臟,作為內部大臣的腸道,以及作為監察大使的腎臟,缺了哪一位都迴圈不起來。
我們先來看心臟。
血液迴圈的關鍵就是得有一個穩定而強大的“動力泵”,心臟承擔著這一功能。
它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水泵,24小時不間斷地收縮、擴張,透過發達的肌肉不停地把血液吸入和壓出心臟,並推動血液流向全身各處。
心臟分為左右兩個心房和左右兩個心室。
每一次心臟舒張,血液都會從心房流到心室,左心房的動脈血流到左心室,右心房的靜脈血流到右心室;
每一次心臟收縮,兩個心室的血都會被加速射出,左心室的動脈血射向大動脈,給各組織器官帶去氧氣和營養物質;
右心室的靜脈血則射向肺部進行氧氣交換。
前面講過,大動脈與心臟直接相連,在大動脈的根部有條冠狀動脈,是唯一一條給心臟輸血的血管,可以保障心臟獲得充足的營養。
這條血管如果出現粥樣硬化,就會讓心肌因為缺血缺氧而壞死,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這就是“冠心病”。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肺臟,它相當於人體的外交大臣,負責與外部進行氣體交換。
富含二氧化碳的靜脈血從右心室射到肺部血管,經過肺泡的氧合過程,就會拋棄二氧化碳,變成富含氧氣的動脈血回到心臟。
肺再將二氧化碳排出,然後吸收氧氣。
所以說肺臟保障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新鮮氧氣的供應。
對於血液迴圈系統而言也很重要。
這條通路也不能出問題,否則人體就會處於缺氧狀態。
為了犒勞肺臟的這份努力,心臟會透過支氣管動脈的血液迴圈,給它輸送豐富的營養。
再接下來是人體的內務大臣——腸道。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它消化後,營養物質會透過腸道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再被靜脈血帶回心臟,然後被送到肺部變成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動脈血,再回到心臟後泵出,抵達人體各個器官組織。
就這樣,人體各器官得到了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有足夠的動力完成各自的職能。
在這個過程中,各組織會產生二氧化碳和其它廢棄物,前者可以透過肺臟排出,後者就要依靠人體的監察大使——腎臟來清理。
動脈血透過腎動脈來到腎臟,一方面給腎臟帶來豐富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另一方面藉助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把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廢棄物從血液中清除出去,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所以說尿液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尿檢是體檢的必選專案。
為了充分清除血液中的垃圾,心臟可謂下了血本。
它把全身血液的四分之一都提供給腎臟,要求把血液中的垃圾清洗乾淨。
這意味著腎動脈也是條關鍵線路,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腎臟因為缺血缺氧而壞死,引發腎衰竭,甚至尿毒症。
這就是我們體內的血液大迴圈系統,其本質就是各臟器透過血管進行“利益交換”。
尤其是心臟和其它臟器的關係,說白了就是“我給你們動力,交換條件是你們得給我提供轉化、加工、淨化的技術,這樣大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而大大小小的血管,就變成了聯絡這些“利益交換”的紐帶。
只有各臟器之間的溝通、交換暢通無阻,整個人體系統才會有序穩定、繁榮昌盛。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這條紐帶,哪怕是毛細血管出了問題,小則導致臟器衰竭,大則引發人體系統崩潰。
那麼,怎樣的血管才算健康呢?
答案就三個字:彈、滑、整。
首先動脈和靜脈血管的彈性要好,才能源源不斷地供給組織器官血流。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的彈性纖維不斷減少、斷裂,血管平滑肌細胞數量不斷減少,會讓血管壁慢慢變得僵硬。
血管彈性一旦出問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血壓的脈壓差過大。
比如有的患者高血壓高達160毫米汞柱,低血壓卻低到60毫米汞柱,中間差了整整100毫米汞柱。
這種病症讓醫生非常棘手,因為吃降壓藥低壓受不了,不吃藥高壓下不來,問題陷入僵滯狀態。
好血管的第二個標準是滑,光滑的滑。
好血管就像剛裝上的水管,內壁是光滑的,看不到什麼雜質;
但用久了之後水管會生鏽或有水垢附著,而血管也會被血栓或斑塊堵塞,導致血管遠端的部位缺血,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
好血管的第三個標準就是整,完整的整。
血管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就像公路網一樣,從粗到細、錯落有致,確保血液被順利地輸送到身體各處。
有些疾病,就是因為某些毛細血管出了問題,導致相應部位血液迴圈不暢。
那我們知道,大多數人在年輕時,血管都是又彈又滑又完整的。
那麼,這些“好血管”是怎麼變得老化而僵硬的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