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長者足部健康

四月正值全國足部健康認知月(National Foot Health Awareness Month),安樂居助理醫療總監白乾榮醫生接受訪問,深入探討足部健康對長者的重要性及其相關的健康隱患。白醫生以其專業視角,揭示了足部健康與慢性疾病的密切關聯,呼籲長者及家屬關注這一常被忽視的健康領域。
足部健康:長者健康的“晴雨表”
“足部健康對長者至關重要,甚至比一般人更甚。”白乾榮醫生開宗明義。他指出,足部護理看似簡單,卻暗藏風險。修剪腳趾甲等日常護理若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後果。長者足部健康直接影響行走與活動能力,活動減少則可能誘發或加劇慢性疾病。“越少行走,足部越少活動,就會導致更多慢性疾病的出現。”白醫生強調,足部問題往往是糖尿病、血液迴圈障礙等慢性病的先兆。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足部失去感覺而忽視傷口,導致潰爛;小腿出現靜脈曲張,則可能是血液迴圈系統失調的訊號。
靜脈曲張:血液迴流的“攔路虎”
白醫生詳細解析了靜脈曲張的成因。正常情況下,新鮮血液從心臟透過動脈輸送至全身,再由靜脈迴流至心臟。靜脈血管壁內的橫膜如閥門般防止血液倒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橫膜彈性減弱,甚至出現孔隙,血液可能倒流,逐漸導致靜脈擴張,小腿靜脈血管膨脹,小腿壁呈現藍色凸起,被稱為靜脈曲張。“早上剛起床時,症狀不明顯,但到了下午,經過一天活動,血液積聚在膝蓋以下,小腿腫脹,靜脈凸起,甚至皮膚出現紅點或變黑。”白醫生描述道。
腳部腫脹:多重健康警報
腳部腫脹是靜脈曲張的常見症狀,但白醫生指出,其背後原因複雜多樣。除了靜脈曲張,心臟問題也可能導致腫脹——心肌衰竭時,血液無法有效迴流心臟,積聚在下肢;腎功能異常或體重過重會導致水分滯留,引發腫脹;此外,血液中蛋白質不足時,水份會滲出靜脈血管外,加劇腫脹。白醫生提醒,腳部腫脹不容小覷,可能是多種健康問題的綜合反映。
應對之道:從生活習慣到醫療干預
針對靜脈曲張,白醫生提出了一系列實用建議。長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時下垂雙腿,可在看電視時將雙腿抬高,放置於小凳上,使腿部更靠近心臟,促進血液迴流。清晨靜脈曲張症狀較輕,正是因為夜間平躺改善了血液迴圈。此外,醫生可能會為患者配備緊身襪,透過外部壓力減輕靜脈擴張。對於嚴重病例,手術等物理治療手段也是選項。
隱患不容忽視:從輕微到潰爛的惡化風險
“輕微的靜脈曲張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但若置之不理,可能演變為潰爛,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白醫生警告,足部健康問題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導致長者行動能力下降,進而影響整體生活質量。他呼籲長者定期檢查足部,留意腫脹、顏色變化等異常訊號,及時就醫。
長者足部健康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關係到他們的尊嚴與幸福。如需瞭解安樂居長者服務的詳情,請致電中文專線1-855-973-1119  TTY:711查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