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有書君 · 主播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
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一本健康科普讀物,書名叫作《命脈處方》,它還有一個副標題,叫作“訓練血管,喚醒你的自愈力”。
本書的作者吉訓明,是我國著名的腦卒中專家,主任醫師。
202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5年任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是我國腦疾病領域的頂尖專家之一。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腦卒中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
那令人好奇的是,作為醫學界赫赫有名的專家學者,吉教授既要忙教學、研究,還要從事繁重的診療工作,為什麼還要擠時間寫這本健康科普讀物呢?
而且,一位研究腦部疾病的專家,為什麼要講訓練血管呢?
這是同一個醫學領域的課題嗎?
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吉教授認為,和教學和接診相比,研究成果的受益人群會更廣。
教學的確能帶出一批學生,但培養的人數終究有限,而看病呢?
一個下午的專家門診,最多也就能看四五十個號,能夠診治的患者也十分有限。
而做研究的意義要大得多,它可以透過糾正一種錯誤的健康管理觀點,研發一種有效的儀器,幫助更多患者擺脫病痛的折磨。
正是基於這點初心,吉教授率領團隊研發出一套便捷無創的血管訓練方法,並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們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訓練血管跟治療腦卒中有什麼關聯?
吉教授認為,人體很多疾病如腦梗死、心梗、冠心病、糖尿病等等,都和血管老化有關,只有挖掘出藏在血管中的自愈潛能,我們才能延緩血管老化,才能老得慢,活得久。
講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這套神奇的訓練方法了。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先從認識血管——我們體內這條生命長河開始講起。


重新認識我們的生命之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全身的血管加在一起,究竟有多長呢?
答案是96000多公里,約等於繞著地球赤道兩週半。
而血液就在這樣的長河中奔流不息,滋潤著全身每一處組織器官,給我們的生命之樹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
人體的血管家族共有三大成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其中動脈是血液從心臟出發,流向身體各個部位,把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給全身組織器官的通道;
靜脈通道恰好相反,從身體各部位彙集二氧化碳和廢棄物,透過靜脈血液運回心臟。
不管動脈還是靜脈,都像大樹分叉一樣,越分越細,直到最後兩者交融在一起。
此時的血管管徑只有幾微米大小,這就是毛細血管。
它的數量最為龐大,幾乎無處不在。
有時我們不小心磕了一下,皮膚淤青發紫,其實就是毛細血管破裂了。
三種血管的作用不同,長相也不一樣。
動脈最粗,血管壁最厚,彈性也更好。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臟像水泵一樣怦怦跳動,把泵出來的血透過動脈傳遍全身。
它就像波濤洶湧的河流上游,血管得有足夠的彈性和延展性才能承受這樣強大的衝擊壓力。
根據距離心臟的遠近,動脈又分為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和微動脈四種。
其中大動脈直接和心臟相連,心臟收縮時射血,主動脈則利用自身飽滿的彈性擴張,積蓄勢能;
等心臟舒張時,主動脈再收縮,推動血液繼續向前,持續流淌。
中動脈負責血液的調節和分配,精密地控制著身體各部位、各器官血流量的多少。
小動脈和微動脈則進一步調節區域性組織的血流量,同時決定著血流的外周阻力和血壓。
就這樣,四類動脈協同作戰,讓血液帶著營養和氧氣,抵達身體的各個部位。
這就是人體的動脈系統,因為承載著心臟泵出的血液,所以血管會跟著心臟的搏動而搏動。
中醫講“望聞問切”,其中“切”就是“切脈”,透過手腕處動脈的搏動,瞭解我們體內的五臟六腑,尤其是心臟系統是否康健。
如果說動脈血像河流的上游洶湧澎拜,那麼靜脈血就像河流的下游一樣流速緩慢、血壓較低,對血管壁厚和彈性的要求也變低。
比如動脈血管平均壁厚度約為1毫米,靜脈血管壁厚則是它的1/2;
另外靜脈血管的彈性纖維含量也比較低。
和前面兩類血管相比,毛細血管的壁厚最薄,而且幾乎沒有什麼彈性。
最細的毛細血管細到只能透過一個紅細胞,但大家可不要輕視這些小小的毛細血管,因為正是它們的存在,血液迴圈系統才能打通“最後一公里”,才能真正的迴圈起來。
這三類血管各司其職,構成血液迴圈系統。
但這個系統無法空轉,需要眾多朋友加盟才能發揮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盟友就是心臟,它要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把血液吸入和壓出心臟。
如果沒有心臟這個“泵”,血液就會停滯,成為“一潭死水”。
需要指出的是,心臟自己也需要血液提供氧氣和營養。
人體主動脈根部有條冠狀動脈,是唯一能為心臟供血的血管。
我們常說的冠心病,學名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說的就是這條血管出問題後,導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壞死。
除了心臟,肺臟也是血液迴圈系統的重要盟友。
心臟把帶有二氧化碳的靜脈血泵入肺臟,經過肺泡的氧合過程,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留下,置換出肺泡中的氧氣,此時流出的血就變成了富含氧氣的動脈血。
人體再透過呼氣排出二氧化碳,吸氣補充氧氣。
所以說,肺臟對於血液迴圈同樣重要,因為它保障了人體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新鮮氧氣的供應。
一旦肺臟出問題,就會嚴重影響人體的氧氣供應。此時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難以保障身體各組織器官的氧氣需求,各器官就會出大問題。
如果說肺臟等同於人體的“外交大臣”,那麼腸道系統就是“內務大臣”。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透過腸道系統消化後,營養物質會透過毛細血管進入血液,讓靜脈血帶回心臟,再到肺部補充氧氣,回到心臟後再把這些營養物質送到全身各處。
血液迴圈系統的最後一位盟友是腎臟,它相當於人體的“監察大使”,負責清除靜脈血中攜帶的新陳代謝廢棄物。
血液透過腎動脈給腎臟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同時藉助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清除人體新陳代謝的廢棄物,並以尿液形式排出。
就這樣,我們的三類血管,再加上心、肺、腎、腸道等器官,共同構成人體的“大迴圈系統”。
它們彼此間的關係,說穿了就是合作交換,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而血管就是負責合作交換的底層通路,一旦它出點差錯,所有器官也就命懸一線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讓這些底層通路保持最佳狀態呢?
答案就藏在吉訓明教授講的七個字裡,即“五高一低一加強”。
其中“五高一低”指的是飲食調理,是國際通用的“得舒飲食法”;
“一加強”則是吉教授團隊的獨家秘笈,即血管訓練術。


得舒飲食,防病於未然
得舒飲食這個詞彙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來源於“終止高血壓的飲食”。
它的特點就是“五高一低”,即高鉀、鎂、鈣三種無機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膳食纖維,低飽和脂肪酸。
我們先看三種無機鹽。
一聽到“鹽”,有的朋友可能會有疑問,說:
“咱們國家出臺了好幾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裡面不是強調低鹽嗎?為什麼這本書又要我們高鹽呢?”
實際上,此鹽非彼鹽,《膳食指南》講的鹽是以氯化鈉為主的食用鹽,它溶解在水中,會變成鈉離子和氯離子。
而本書要我們補充的是鉀、鎂、鈣。
確實,現代人是要減少鈉離子的攝入,尤其要提防“隱形鹽”。
吉教授接診過一些高血壓病人,他們訴苦說自己做菜時放的食鹽已經很少了,可血壓還在增高。
吉教授就問他們是不是喜歡吃麵條、醃製食品或零食,回答十有八九是肯定的。
這些食物都是隱形鹽大戶。
比如鮮面、掛麵或袋裝饅頭、花捲、餃子皮等等,大家留意看配料表,大都含有“食用鹽”這一成分。
這是因為只有放點鹽,做出來的麵食才會筋道。
嚴格意義上說,只有米飯不含鹽分,其配料表只有大米。
此外還有醃製食品,比如各種鹹菜,以及滷肉、火腿、培根、臘肉、香腸等加工肉類,都需要大量食鹽來延長保質期。
最後是家裡常備的零食,不只是鹹味的瓜子、薯片,也包括甜味的蜜餞,甚至一些乾果、肉鬆、肉乾等,也是隱形鹽分的重災區。
所以說在工業化食品時代,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吃進過量的“隱形鹽”;
相比之下,鉀離子、鎂離子、鈣離子的攝入量卻不夠。
其中鉀離子具有降壓功效,還能降低腦卒中風險。
所以大家要適量吃點黃豆、口蘑、紫菜、香蕉、菠菜、牛肉、穀物等食物。
還有鈣和鎂,對心臟肌肉的重要性不可或缺。
很多人只知道補鈣能預防骨質疏鬆;
但最新研究表明,鈣離子可以平穩血壓,降低腦卒中和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所以每天喝杯牛奶還是很有必要的,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選擇喝點酸奶。
而心肌一旦缺鎂就會收縮無力,或引發血管平滑肌痙攣,導致血壓升高。
要補鎂,就要多吃堅果、綠葉菜、粗糧穀物、海產品。
這是鉀、鈣、鎂三種無機鹽,要保證充足的攝入。
接下來我們講烹呼叫油。
在2022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日烹呼叫油要控制在25~30克。
而得舒飲食對油的質量要求進一步細化為“一高一低”,即高不飽和脂肪酸,低飽和脂肪酸。
值得一提的是,少油不是越少越好,更不等於無油。
有些人為了控制血壓、血脂,恨不得天天水煮、清蒸,見不得一點油花。
這種談油色變的態度也是不對的,因為很多營養元素是脂溶性的,比如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等,如果無油烹飪人體無法直接吸收。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攝入的油量是否合理呢?
前面我們提到過隱形鹽,而油在很多情況下也是隱形的,比如肉類自帶脂肪,瓜子、花生等堅果油量豐富,還有面包、蛋糕等也添加了一些油,我們很難算清楚自己每天究竟會吃多少油。
但是人體有自己的測算辦法,尤其是40歲以後的人群,消化功能下降了,當油量攝入太多時腸胃自然會發出警報:太油膩了,吃不下去了。
所以吉教授認為,把少油的標準界定為“腸胃覺得舒服,不難受”,可能比計算油量更容易一些。
此外,我們也要關注油的質量,就是多吃以植物油和魚油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少吃牛油、豬油等飽和脂肪酸。
這兩類油很容易區分,常溫下呈現固態的油通常飽和脂肪酸含量居多,而無法結塊的油意味著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即便是植物油,不同種類營養價值也不同。
像橄欖油、菜籽油、花生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而玉米油、大豆油、葵花子油、亞麻籽油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它被譽為“血管清道夫”,能清理血管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所以我們不要只吃一種油,像大豆油、菜籽油、橄欖油等可以換著吃。
但有一種油叫反式脂肪酸,對血管百害無一益,會大幅提高人們患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率。
它又叫“代可可脂”“植物黃油”“人造黃油”“起酥油”等,常被用於甜品生產。
而油炸、油煎等高溫烹飪方式,也會產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得舒飲食的最後“一高”就是高膳食纖維,就是多吃不升血糖的膳食纖維,和2022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的少糖是一個意思。
有些人認為少糖就是少吃甜食,但從營養學上講,少糖是少“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少吃高升糖的碳水化合物。
這裡要提到一個營養學術語叫“升糖指數”,指的是某種食物的升高血糖效應與葡萄糖升高血糖效應的比值,表明人體食用某種食物會引起多大的血糖反應。
一般來說精製米麵、點心蛋糕等加工食品的升糖指數較高,而水果、乳製品等升糖指數較低。
膳食纖維也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但它不易被胃、腸道消化吸收,因此可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
所以我們在一日三餐中,要多補充一些粗糧、水果、蔬菜、豆類、薯類、海藻類食物,而且吃水果時建議連皮帶肉一起吃。


強化訓練,提高血管系統的自愈力
前面講的得舒飲食,是要大家改變飲食習慣,透過“五高一低”的營養搭配,達到改善血管,預防心腦疾病的目的。
除了飲食預防,吉教授還提出“預見性治療”理念,也就是透過“一加強”激發人體抗缺血缺氧的能力,激發人體的自愈力。
有句老話講“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說的是讓人體適當接觸一些病菌,反而能增強對病菌的抵抗力。
基於類似機理,現代醫學發明了“疫苗”,就是透過人工減活的病毒刺激體內產生抗體,做好“預適應”,從而提高對真病毒的抵抗力。
運用類似的原理,神經生物學界開始研究,如果讓人體處於適當的缺血缺氧狀態,能否啟用相應的抗體呢?
1963年,我國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專家呂國蔚教授發現,當人體處於低氧狀態時,器官組織為了維持體內環境的相對恆定,會發生一系列積極反應。
1990年,科學家們發現短暫、輕微的腦缺血,會減輕之後腦卒中發生時對大腦的傷害。
基於這些研究成果,臨床專家們想要嘗試訓練血管抗缺血缺氧的能力,用於預防或治療腦卒中。
但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腦相當於人體的“司令部”,極為重要,而且腦組織對缺血缺氧極度敏感,如果直接拿大腦作訓練,萬一有個差池那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因此,研究陷入了停滯,直到三年後另一項研究發現,人體某支血管供血區域組織的短暫性缺血,會誘導另一支血管供血區域組織產生缺血耐受性。
比如說胳膊經常處於短暫性缺血狀態,那麼大腦、心臟等組織的抗缺血能力也可以得到強化。
專家們據此提出“心肌遠隔缺血適應”的臨床概念,自此吉訓明團隊的研究又可以繼續開展。
很快,他的團隊研發出了一款鼻罩產品,幫助腦卒中患者在吸氧時透過調控氧氣濃度,鍛鍊人體在缺氧時的適應力,產生相應的抗體。
儘管這種產品的效果不錯,但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那就是不夠便捷。
因為調控氧氣濃度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所以操作時要求醫生必須在場,必須在醫院進行;
而大部分心腦血管疾病的慢性患者是老年人,不方便一趟一趟地來醫院訓練。
吉訓明團隊轉換思路,又研發出一套預適應訓練儀。
它的樣子有點像血壓測量儀,先利用充氣袖帶在上臂加壓,完全阻斷血流。
此時胳膊部位會感覺受壓膨脹,手指發麻,這就是缺血狀態;
幾分鐘後放松袖帶,恢復血流,就這樣反覆4-5次。
透過這樣反覆、多次、短暫的非損傷性缺血刺激,人體就能充分激發出內在的潛能,具體來說就是產生缺血缺氧的“抗體”。
這些抗體會隨著血液迴圈的線路到達全身,為人體遠端的胳膊、腿,近端的五臟六腑以及大腦的血管提供多重保護。
首先,這些抗體能夠對缺血缺氧的區域進行修復,促進血管側支迴圈的形成,以及微血管數量的增加。
這就相當於一條大河的主河道堵住了,但河水又衝刷出很多的小河道,還是能順利地通向大海,保證血液迴圈,所以整個流域還是安全的。
另外,這種短暫刺激也會讓大腦對缺血缺氧狀態有所準備,提高其耐受力。
這就相當於平時的練兵演習,一旦嚴重危及到安全的缺血缺氧狀態發生時,因為大腦早有耐受性預案,就可以多爭取一點搶救治療時間,延緩腦卒中的發生或惡化。
吉訓明曾接診過一位46歲的男性患者,平時很健康,突然有一天覺得胳膊沒勁,抬不起來,腿也邁不出去,持續眩暈、嘔吐,送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是腦橋梗死,而且通往腦部的四條大動脈,其中三條已經嚴重粥樣硬化,出現狹窄症狀。
這意味著,這位患者的大腦已經處於嚴重的缺血缺氧狀態,那為什麼之前他沒有任何症狀呢?
這就是人體潛能發揮了作用,尤其是血管。
它會大路不通走小路,舊路堵住挖新路,想方設法、殫精竭慮,也要讓血液迴圈走完“最後一公里”。
這位患者的大腦血管側支迴圈異常發達,這意味著他的身體為了讓大腦供血正常,已經窮盡了所有“招數”,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不罷工。
像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放支架或做搭橋手術,但患者重建的血管結構已經不同於常人,手術風險較大。
反覆權衡後,吉訓明教授制定了“藥物+血管訓練術”方案。
經治療患者大腦中的側支迴圈在逐漸完善,腦血流的情況也越來越好。
儘管在很多臨床案例中,這套血管訓練術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但吉教授反覆提醒大家,它不能代替藥物和複診。
俗話說健康無小事,我們千萬不能因為感覺症狀緩和就自行減藥或停止複診,而是要結合醫囑,把血管訓練術作為輔助性手段。
如此才能更好的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好了,講到這裡,《命脈處方:訓練血管,喚醒你的自愈力》這本書的精華內容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吉訓明教授提醒我們,健康管理地要訣是“預防”而非“治療”,要把患病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
與其在生命的最後數月中飽受病痛折磨,花掉一輩子的醫療資源,不如早做規劃,做好生活方式管理,儘可能降低心腦血管及癌症等惡性疾病的發生機率。
所以我們要學會把生命的時鐘往回撥,把健康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們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放鬆心情,加強鍛鍊,包括對血管的訓練,來提升身體的自愈力。
畢竟,有了健康這個“1”,財富、事業、榮譽這些“0”才會產生價值和意義。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命脈處方:訓練血管,喚醒你的自愈力》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