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雨晨
編輯 | 林覺民
中階智駕,為何在2024年被高頻提及?
不久前,比亞迪計劃在其10萬-20萬元級別某系列車型上標配智慧駕駛的訊息傳開,東風嵐圖、奇瑞、長城、吉利等也都在規劃類似的中算力平臺智駕量產。
在10萬-20萬左價格帶的車型中,外觀、內飾、空間上作出較大區隔的可能性不太大,智駕就成為最大的賣點。
以小鵬的MONA03為例,MONA03在2024年12月,達到了36695輛的單車月銷量成績,核心還是在於擁有這個價格帶中最能打的智駕能力。
智駕行業,有高階、中階和低階三類產品。按照目前的智駕軟硬體技術水平,一般把前視一體機作為低階智駕,具備城市NOA功能的產品定義為高階智駕。
介於兩者之間的具備行泊功能、高速NOA,以及新興的城市記憶領航(通勤NOA)功能的產品定義為中階智駕。
由於近幾年軟硬體開發的不斷提速,中階智駕取代了大部分原來同價位段車型搭載的低階方案,成為車企守住銷量和市場份額的關鍵之戰。
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今年1-9月,中國市場20萬元以下價位的新能源乘用車交付佔比(佔全部新能源車市場)達到64.49%,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主力消費帶,誰能夠抓住這部分使用者的心,誰就有能力去談未來。
中階為什麼會被頻頻提及?
中階智駕市場的爆發,與汽車產業變革的程序有關。
目前,電動化已經經歷兩輪行情,其共性是純電(第一輪)、插混(第二輪)車型降本後在主價格帶出現了有效產品供給,其中的代表企業為特斯拉和比亞迪。
2019年12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產能釋放+規模效應降本,Model 3迅速降價至20萬-30萬主價格帶,開啟國內電動化浪潮。2021年,比亞迪受益於混動系統降本,DM-i車型價格與合資燃油車持平或略低,首次做到油電同價。
在這樣的邏輯下,類似行情有可能在下一個程序,也就是智慧化階段復現:以技術降本+高頻需求覆蓋的中階智駕方案衝入10萬-20萬元國內主力銷售車型。
這是宏觀層面的歷史背景使然,而微觀因素則是智駕軟硬體效能的指數級提升。
低階市場前視一體機等產品技術成熟、成本低,雖然已經大批次上車,但由於功能的碎片化,帶給使用者的智駕體驗感不強,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強,很難成為車型的賣點。另一方面,一體機的價格已經低到極致。
高階產品效能體驗優秀,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因此配置率極高,如問界新M7城區智駕選裝率高達75%,但大規模市場化普及受到高昂的成本限制,目前主要在40萬以上的車型上搭載。
過去,中階智駕主要搭載TDA4VM、TDA4VH、J3+TDA4VM、單J3和多J3,黑芝麻A1000等晶片,雖成本較低但效能體驗一般。隨著最新算力平臺的出現,2024年前代方案正在被快速替代,中階智駕有望在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的晶片上落地。
地平線J6E/M系列量產後,透過匹配已經成熟的BEV無圖方案,可實現高速NOA、城市記憶領航(通勤NOA)和跨層記憶泊車等高階功能,在消費者最高頻的使用場景中,已達到高階智駕相同水平,且效能體驗出色,而成本可降低到5000元以內,規模化生產後有望進一步下探。
因此,中階智駕兼顧低階方案的成本優勢和高階智駕的效能體驗,在行業內受到了普遍認同,這也是為什麼中階智駕被多次提及的核心原因。
在中階方案上,車企最在意什麼?
放眼行業,中階方案並不缺少玩家,這其中主要是三波力量的集合。一個是易航、輕舟、鑑智等基於地平線晶片生態的供應商,一個是大疆、Momenta等在內的英偉達及TI陣營,以及整車企業自建的智駕Tier1供應商。
大疆車載由於採用美國TI和高通SOC晶片而非國產晶片受到客戶質疑,同時大疆的服務質量和開放性有待提升。曾有客戶向雷峰網坦言,“大疆方案是在小算力晶片上走極致的工程和價效比路線,更希望以一種近乎標準化的形式服務客戶。如果有過多的定製化專案,價效比就很難走通,因為定製的人力成本難以攤銷。”
Momenta主要基於英偉達OrinX,有較多的量產案例,但是中階則採用高通8620方案,目前尚未量產。
還有一部分Tier1,由於沒有感知演算法能力,也沒有中高階智駕專案的量產技術積累,所以已沒有機會成為晶片廠商的核心合作伙伴。
中階智駕面向的是10萬-20萬左右的中端價位車型,車企最在意的要素是兩方面:成熟度、成本。
成熟度方面,首先要求的是智駕供應商在更短研發週期內實現大規模量產的能力。一方面供應商要具備全棧自研至量產的經驗,才能實現演算法同步最佳化以及提升智駕軟硬體匹配效率,在服務車企時也能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有一個業內的通用做法是,主機廠將軟硬體打散分開採購,如域控、感知、泊車、規控等分別交由不同供應商,自己做整合。但因整合難度超出自身想象,導致研發車型量產延誤或直接停擺。這個時候,也需要有經驗的智駕供應商還要能夠以Tier1身份統籌全域性,協助車企管理、培養智駕複雜的供應鏈,為車型的智駕量產兜底。
其次,高成熟度的智駕供應商能透過聯合開發、技術共享等方式,幫助車企在完成專案開發的同時,也能獲得演算法、軟硬體開發等方面的專業技術,提升車企自研能力,後續可主導一些車型個性化功能的開發。簡而言之,就是“先富幫帶後富”,供應商幫助一些佈局稍微落後的車企,快速補齊智慧化短板。
而在成本方面,中階市場的大規模落地,要求智駕供應商把方案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按照智駕成本佔總成本的3%計算,10萬-20萬車型的智駕方案價格在4500元左右,因此需要足夠的技術能力來推出在此價格範圍內的中階量產方案。
“加量不加價”也可以成為降價之外的另一種解題之道。在同等成本下,除了標配高速NOA之外可以選擇最佳化效能提升智駕體驗感,增加記憶行車、記憶泊車甚至輕量級的城市NOA等功能提升價值感,以此實現另外一種技術層面的降本。
量產能力,是智駕供應商的核心議價權
“過去10年間,我們積累了全棧自研演算法至量產的技術,以及成熟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擁有很多以AI背景為主的公司不太具備的量產經驗”,易航智慧創始人、董事長陳禹行向雷峰網表示。
易航智慧是地平線征程6系列的首批演算法合作伙伴,同時也是量產能力的代表者之一。陳禹行,是吉林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博士,師從吉林大學郭孔輝院士。讀博期間他以交換生身份進入美國UC Berkeley大學。在美就讀期間,陳禹行在VDL和MPC實驗室負責車輛智慧控制專案,參與過豐田北美研發專案和沃爾沃研發專案。
這樣的專業背景,使得易航智慧早在2016年就拿到了國內首個自動駕駛Tier1量產專案訂單,2021年自研純視覺AEB獲得C-NCAP & E-NCAP雙五星評級,到2022年率先在小算力平臺量產高速NOA,掌握了演算法剪枝、知識蒸餾等核心技術,並陸續複用到了更多車型,持續最佳化駕乘體驗。
陳禹行表示,量產經驗分為兩個部分,量產能力和量產思維。
量產能力,是指全棧自研至量產的技術。
由於智駕軟硬體高度耦合,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是軟體還是硬體的問題,而是需要軟硬體相互配合來促成功能的實現。全棧自研能夠提升軟硬體匹配的效率,是實現量產的必要條件。
其次,智駕的感知和規劃功能高度耦合,感知和規劃決定著自動駕駛的使用者體驗,要實現1+1>2的效果需要二者一起持續最佳化,而不是隻側重某一方面,全棧自研能夠實現對感知規劃技術同步最佳化,實現更好的駕乘體驗。
第三,主機廠對成本控制有要求,擁有全棧自研能力才能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例如車廠選擇了中小算力平臺,軟硬體更要深度匹配,才能充分激發算力,實現高階功能,掌握全棧自研能力能在技術端實現車企的需求,做好客戶服務。
另一方面,量產能力也指的是工程化能力。
自動駕駛的研發契合冰山理論,Demo展示的是自動駕駛系統在最佳狀態時候的表現,比如說在特定的路段、特定的天氣或者是特定的駕駛員,然後給比較熟悉自動駕駛車輛的人展示這套系統。
但量產關注的是系統在極端條件下最差的表現,一輛量產車可能要在全國的4S店賣,天氣如何、誰來開,沒有人知道,所以這就對系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很接近冰山理論,在水面上是demo的展示,冰山下邊就是量產所說的極端場景下效能的穩定性,而量產80%~90%的工作都是對冰山下極端場景的一些處理、迭代。
陳禹行向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有的駕駛員撥轉向燈的時候,分不清左右,可能想往左側併線,但撥的是向右的轉向,車行駛了一半,又發現撥錯了,需要從右邊直接撥到左邊。作為人類駕駛員,很多極端場景都有可能措手不及,但智駕系統一定要做到正確的應對,所以想要量產就需要解決現實情況中遇到的各類情況。
其次是量產思維。
通俗地說,量產化思維要求工程師在做開發的時候就要考慮這個技術、這種處理方式在量產後現實行車中是否能執行,量產思維是一種認知上的壁壘,缺少量產經驗的理想化方案在現實執行中會被冰山下的情況阻攔,成為量產的最大障礙。
2024年,易航智慧從首批拿到地平線J6E/M樣片、完成上下游部署和除錯、全部演算法移植到上車整合,再到北京車展期間開放試乘試駕,中間只用了15天時間。這也得益於在J6E/M之前,易航智慧已經在J5平臺上開發出城市NOA功能,有了成熟方案作為基礎,才能實現J6E/M方案的快速成型。
基於J6E,易航智慧推出了自己的“篤行”平臺標準版,整套成本不高於5000元,而規模化量產後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
同時,易航智慧在16TOPS的算力平臺上量產過高速NOA,對算力的利用更加極致,J6E晶片相較於之前在算力上有極大的提升,因此在篤行標準版方案上除了做好高速NOA功能之外,增加了城市通勤功能,在同等價位下提供更高階的智駕體驗,透過提升價效比實現技術降本。
陳禹行向雷峰網表示,“現在易航的方案是11個攝像頭,這是做BEV、跨層記憶泊車等比較典型的配置,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把毫米波雷達做成可選。因為現在在做標杆專案,我們把效能指標定得比較高,量產之後把攝像頭的數量再降一降,這樣就能讓車企進一步降低成本。”
深度服務車企,才能多方共贏
過去的一年,所有車企包括供應商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價格戰的漩渦,不少供應商的日子並不好過。
智駕方案的收入可以分為三筆:開發費、硬體收入、License三個部分,而硬體、License銷售額是與出貨量正相關的。由於在供應鏈環節的主導地位,這時候行業就出現了一種現象:一旦車企對車型的未來銷量不太客觀,就可能降低開發費用,而多給License費用,攤銷到每輛車的開發成本就相應降低。
但如果按照這種模式執行,智駕供應商將更多地承擔銷量不力的風險。在陳禹行看來,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是在於智駕方案商與車企關係的親疏,在於服務能力。
在多年與車企打交道的過程中,陳禹行認為,車企和供應商存在某種程度的認知差異:車企希望拿到的方案是獨一無二的,但是供應商又希望所有的車企都用自己的同一套方案,兩者存在一種先天的分歧。
“如果你希望走標準化,那麼車企就會減少給你的開發許可權,然後不停壓價。所以,深度、良性、注重服務的合作關係,才能和車企產生良性互動,更好地打磨產品。壓價不是車企的目的,把車賣好才是終極目標。中階方案不同於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智駕的風格就定義了車型的風格。因此,車企會需要方案商能夠長期地貼身服務。”
據陳禹行透露,2025年,易航智慧的主要任務是基於BEV無圖的J6E/M方案實現量產,資源配置也是以服務J6E/M量產為主。而在商務目標上,爭取未來三年實現150%的增長,將J6E/M這套方案做到中階智駕市場Top 3,更好地支撐後續的發展規劃。
在對話中,雷峰網問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易航是否會考慮做高階方案?這是因為,高階市場雖然對於技術的要求更高,但是利潤空間更大,對於智駕方案上走出低價怪圈,似乎是一步必走之棋。
陳禹行透露,易航智慧釋出的“篤行”平臺全能版即面向高階智駕市場,目的是實現所有城市場景的NOA功能,將應用端到端方案。
端到端是2024年智駕行業的熱詞,但不會一蹴而就,“端到端產品的特點在於上限高,下限也很低。目前,即使是能夠量產,也需要一個可解釋的東西進行兜底,仍然需要幾年的時間不停迭代corner case。”
在具體發展路徑上,端到端也會經歷漸進式的過程。
初始階段,端到端模型會在影子模式下執行,以便在相同的場景下比較人類駕駛、傳統演算法和端到端演算法三者的差異,並根據人類反饋進行微調;之後端到端可以和傳統演算法並行,兩者形成互補;最終成熟之後可以逐步淘汰傳統演算法或者用其兜底。所以,把現有中階方案做好也是為端到端的最終實現做好準備。
同時,易航智慧目前首推的基於J6E/M的方案形成規模化以後會有更多的資料回傳,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後可以實現技術最佳化升級,從而為消費者帶來更出色的智駕體驗,後續,這些資料會成為進行端到端大模型訓練的基礎,也就是說易航正在做的不僅是現有技術的完善,也是在為高階方案打地基。
陳禹行認為,“智駕競爭最終會演化成生態鏈的競爭,以車企為核心,Tier1、晶片廠、生產廠各司其職。”
車企有御用Tier1,技術進展快、延續性好,還可以基於Tier1開放的程式碼進行二次開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統。
Tier1方案商可以進入到中高階智駕量產階段,能專注軟體演算法、AI技術的提升,車企穩定的專案和資料來源能為技術迭代提供支撐。
而晶片廠可以實現晶片快速量產落地,生產廠可發揮大規模生產優勢,專注硬體設計生產開發,為進入國際市場積累實力。
2024年9月,易航智慧宣佈完成數億元 C 輪融資,至此擁有了北汽、廣汽、理想三個車企背景股東。從生態競爭格局的角度看,與車企深度協同是當下行業的一個更優解,能夠達到一種多方共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