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駕駛,玩起「搶車位」遊戲?

作者丨曹楊
編輯丨張軼驍
雷軍憑一己之力把北京車展捧成了“頂流”後,能否逾越他的高度,就成了車圈眾玩家眼前的大難題。
作為年度汽車行業的壓軸盛事,2024年廣州車展上,最受追捧的,仍然是小米和雷軍。
與第十萬輛小米SU7下線同步出現的,是小米的“車位到車位”智駕方案,這也是當下各家車企關注的焦點。
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智慧駕駛技術在本屆車展上得到的關注度顯著提升。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當下的智慧駕駛技術,又多了個足以彰顯技術進步的修飾詞“高階”。
或是為了可以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高階智慧駕駛究竟能幹什麼,車企們“摒棄”了年初網紅詞彙“端到端”,又賦予了它新的名字“車位到車位”。
技術的突破,終究是為了成為新的賣點。
但對消費者而言,對於這種更“高階”、更前沿的技術,願不願意為之多掏一筆錢,是個問題。
新勢力們加速“搶車位”
廣州車展前一天,懂使用者會營銷的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率先開啟直播展示了小米SU7“車位到車位”智駕方案。
廣州車展首日,早上9點,“勞模”雷軍就站上了釋出會的展臺,更為詳細地介紹了小米智慧駕駛的進展,並提到,“車位到車位,上車就能用。”
同時,公佈了這一更高階智駕的新名字“XIAO MI HAD”。
雷軍對此解釋道,“HAD,就是小米超級智駕的英文單詞首字母。小米端到端技術釋出,意味著小米智駕進入新階段。車位到車位,起步即可啟動。”
同一天,以“智駕能力妥妥第一陣營”自詡的小鵬汽車,也宣佈將啟動“車位到車位”智駕方案測試,並在車展首日開啟全網首測,未來會在AI天璣5.5.0上全量推送。
雖遲但到的理想汽車,在廣州車展進行到第五天時,以“車位到車位挑戰廣州高難度路況”為主題,開啟了直播。
直播顯示,從地下車庫一鍵開啟智駕,自動響應抬杆到行駛至終點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理想汽車可以快速識別閘機、進出環島、U型調頭、輕鬆無感透過高速ETC收費站,最後駛進停車場,自動泊入車位。

〓 理想廣州車展直播截圖 來源/理想汽車微博
這一串連貫的操作,也正是“車位到車位”智駕方案有別於無圖城市NOA功能,或者說進階的關鍵點。
後者雖然也可以實現自動泊車、自動變道、轉彎等輔助駕駛功能,但面對較為複雜的路況,以及網路訊號較差的地下車庫,還是需要車主進行接管。
除了上述已經明確推出“車位到車位”智駕方案的車企,有媒體報道,華為的ADS 3.0車位到車位功能預計在11月底推送。
此外,其它車企雖然還沒有將“車位到車位”這一智駕方案提上日程,但也在不同程度地發力更高階的智慧駕駛。
比如極越、極氪、智己,以及傳統車企長城……這些車企主要聚焦無圖城市NOA功能,全量推送給全國使用者的時間多集中在2024年底。
還有一部分車企,也帶著自家智慧駕駛的技術,一一亮相。
例如,搭載高階智慧駕駛配置的零跑B10上演國內首秀;向來不以智慧駕駛為“賣點”的比亞迪,在宣傳高階車型方程豹豹8時,也不忘強調搭載了“華為乾崑智駕ADS 3.0系統”;合資車企廣汽豐田的鉑智3X,是其旗下首款端到端無圖智駕車型……
技術高,價格也高
雖然車企們目前在智慧駕駛技術上的進度參差不齊,但無一例外,都在向著更高階的方向推進。
的確,高階智駕可以使車企在極度內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擁有脫穎而出的宣傳亮點。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車企為此付出更高昂的研發成本。
今年年初,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曾透露,自2019年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研發投入已達300億元;成立10年的蔚來,在晶片、自研技術、整車全域作業系統方面的研發投入更是超過500億元。
動輒數百億的研發費用,實現的技術創新顯然不只有、也不能只在智慧駕駛這一個方面,但僅僅是智駕層面的研發費用,就不容小覷。
雷軍在展示“車位到車位”駕駛技術的直播中表示,在智駕研發上,小米三年已經投入了55億元人民幣。
三季報後的業績電話會上,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盧偉冰再次強調,“在智駕的投入方面,我們的原則是‘上不封頂’。所謂‘上不封頂’就是哪裡需要我們就去投。”
持續押注智慧駕駛的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也提到,僅2024年規劃人工智慧年度研發費用就高達35億元。
〓 雷軍、何小鵬、蘇炳添在廣州車展互動影片截圖 來源/小鵬汽車微博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買單的是消費者。
因此,與標配的智慧輔助駕駛相比,高階智駕的“身價”也更高。
華為ADS高階功能包的一次性購買標準價格一度達到3.6萬元;Xiaomi Pilot Pro增強功能價值1.8萬元,Xiaomi Pilot Max增強功能價值2.6萬元;極氪AD完全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的限時體驗價格為3.5萬元;極越APOLLO高階智駕的價格在推出伊始也達到2.99萬元。
除了對高階智駕功能打包出售,車企還透過不同配置、不同價位來體現高階智慧駕駛的昂貴。
比如,小鵬X9 Pro版本,搭載XPILOT智慧輔助駕駛,售價為35.98萬元,搭載XNGP智慧輔助駕駛,售價為37.98萬元;理想全系標配智慧輔助駕駛AD Pro,但如果想要更高階的理想智慧駕駛AD Max,則需要花費更多的錢。以理想L6為例,Pro版和Max價格相差3萬元,智慧駕駛方案則成為了主要差別之一。
不難看出,現階段,高階智駕的主流“售賣”方式有兩種,單獨購買高階智駕包或購買搭載更高階智慧駕駛方案的車型。
但不管哪種方案,都需要消費者支付不低的價格。
高階可以,加錢不行
讓智慧駕駛更進一步,已經成為車企們的共識。這不僅可以推動行業的進步,更重要的也在於高階智駕是車企的賣點和噱頭。
這一點,從隨處可見的廣告語中便可以明顯看出。
在各大新聞平臺和社交媒體,諸如“10萬起就帶高階智駕,零跑又出了一款‘王炸’”、“高階智駕向下卷!成本降至2000元以內,5萬元的車也能標配”等話術,已成為車企宣傳的標配。
只是,對於這種更前沿的技術,相較於車企們的狂歡,消費者似乎顯得理智了很多。尤其是看到動輒數萬元的價格時,就更加望而卻步了。
兩年前從豐田卡羅拉置換成比亞迪宋PLUS的小劉,不止一次對《鳳凰WEEKLY財經》表示,智慧輔助駕駛功能還是“挺香”的,“尤其是在自駕遊,或開長途車的情況下,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的疲憊感。”
但與此同時,小劉也直言,“真香”的基礎是不需要自己額外付費,如果輔助駕駛功能不包括在車款當中,自己應該不會繼續選擇,“同時,我也不會花更多的錢,買更高階的版本。畢竟對我來說,基礎版智慧駕駛功能就已經夠用了,沒必要進階。”
《鳳凰WEEKLY財經》接觸的多位電車車主,在談及影響自己購車的因素時,續航、安全、品牌,甚至交付時間的重要性,都高於智慧駕駛。
可以看出,對消費者來說,智慧駕駛,有則更好,但如果需要加價,就失去了價效比和必要性。

遊客在比亞迪鄭州迪空間體驗智慧駕駛
資料也佐證了消費者們的看法。麥肯錫對全國不同區域的汽車消費者進行調研後,釋出的《2024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顯示,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需求與日俱增,但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付費意願及金額均出現下滑。
報告顯示,受訪者中,在新車價格之外單獨為自動駕駛功能付費的意願,全國整體資料從2022年的44%,下降至2023年的36%;一線城市從42%驟降至28%。
在付費意願出現下滑的同時,對於大多數自動駕駛功能和支付方式,消費者願意為其支付的金額都在下降。
其中,自動泊車功能不管是一次性購買自動駕駛選裝包、年度訂閱費,還是月度訂閱費,消費者願意為其支付的金額都在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10%、21%和11%;城市地面道路的智慧駕駛功能,除一次性購買自動駕駛選裝包外,另外兩種付費方式的金額也在下滑,下滑幅度為1%和18%。
車企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開啟消費者的錢包,高階智駕也陸續“自降身價”。
“智駕大哥”華為,繼6月30日宣佈將華為ADS高階功能包一次性購買標準價格,由3.6萬限時優惠調整至3萬後,又於11月11日開始,持續至11月30日,面向所有未啟用過“一次性購買”高階功能包的使用者,調整月度訂閱服務價格,從720元/月大幅降價至199元/月。
一位阿維塔銷售告訴《鳳凰WEEKLY財經》,儘管購買搭載華為ADS高階功能的車型需額外付費,但門店會為消費者提供2萬元抵扣券,消費者只需要單獨加1萬元,即可購買;小米汽車官網也顯示,2024年下定的使用者,即可享受同等車型搭載的智慧駕駛終身免費使用權,權益與車繫結。
優惠力度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極越V2.0版本APOLLO高階智駕——ASD(APOLLO
SELF DRIVING),限時買斷價格已經從此前的2.99萬元,降至終身4999元。
不只是降價,近日大火的車型小鵬P7+,已經將高階智慧做成了全系標配。同樣採用這一戰略的還有極氪7X。
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在購買這些車型時,不再需要為高階智慧駕駛支付任何費用。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高階智駕技術正逐漸普及至更多車型,不再侷限於高階市場,也不再要求消費者支付額外費用是大勢所趨。
這一趨勢被稱為“智駕平權”,而這既是消費者所期望的,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