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全民智駕,華為乾崑愈行愈篤

靳玉志說,高階智駕需要同時具備高速和城區領航能力。
2024 年下半年,中國新能源車智駕滲透率超過 10% 這一重要拐點,市場有從業者認為 2025 年將是某種意義上的 “全民智駕元年”。
今年 2 月起,多家車企陸續釋出 “全民智駕” 戰略。比如長安要把雷射雷達搭載到售價 10 萬元級別的車型上,比亞迪則推出覆蓋 7 萬至 20 萬元價位段的天神之眼 C 系統,目標實現 “高階智駕人人可享”。
這些車企大力推動 “全民智駕” 普及,主要原因之一是智駕終於撕下 “炫技工具” 的標籤,成為使用者購車決策的剛性需求。不過,由於智慧駕駛行業還在快速發展和迭代,對於廣大使用者來說,究竟什麼是高階智駕,多數人沒有準確認知。
放眼行業,推動全民智駕分兩種路線:一種是在技術上由中階向高階推進,以智駕搭載量來推進智駕普及;一種是像華為乾崑這樣,先猛攻高階智駕,用高階智駕的普及,確保使用者愛用、敢用,再將高階能力不斷下放,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推動智駕普及。
2 月 17 日,華為車 BU CEO 靳玉志在央視新聞《中國經濟引力場》直播節目中稱,華為乾崑是全民智駕的發起者、推動者和引領者,並提出了他對於 “高階智駕” 的定義:只有同時具備高速和城區導航輔助駕駛能力,才算高階智駕。提出這一主張的不久前,華為乾崑披露其智駕系統啟用使用者突破 50 萬,累計行駛里程達 20 億公里(約地日平均距離的 13.4 倍 ),其價值主張已具備規模化市場驗證基礎。
華為車 BU CEO 靳玉志和嵐圖汽車 CEO 盧放亮相央視新聞《中國經濟引力場》節目。
靳玉志希望華為乾崑在智慧駕駛領域有更大作為,計劃將高階智駕能力下放,讓購買售價十幾萬元車型的使用者也能用上安全、舒適、高效的智慧駕駛功能。
在實現 “全民智駕” 這一目標的道路上,值得探討的是:智慧駕駛技術的普及是單純考量硬體搭載率,還是需要綜合評估使用者實際使用效果及系統可靠性。
當智駕從可選配變成必選項,不再單純比拼誰更先進,而是誰能讓技術普惠;最大的對手從來不是同行,而是使用者對 “理所當然” 的期待。而這也是華為一直以來倡導的。
持續投入超過十年後,華為推動高階智駕向全民普及
2021 年 4 月,網上開始流傳一段實車路試影片:一輛極狐阿爾法 S 在兩側停滿車輛的道路上自如穿行,還能有效躲避對向來車。這輛車搭載的就是華為第一代智慧駕駛系統 ADS 1.0。
影片釋出後引起熱議,當時華為造車的傳聞已久,很多人正是由此才開始注意到:華為帶著巨大的品牌聲量進入汽車市場,意圖影響行業格局。
事後來看,華為選擇從智慧駕駛領域切入汽車市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整車,智慧駕駛更多依靠研發工程師的程式設計能力,強調對軟硬體的整合。華為此前在智慧硬體、資料計算方面長期積累的能力和品牌,可以很好地遷移到智慧駕駛領域。
就像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後在電動化領域發揮出明顯的 “鯰魚效應” 一樣,華為也憑藉其技術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攪動汽車市場,在智慧駕駛等領域樹立起高階品牌認知,這激發更多廠商投入資源自研智慧駕駛。
此前,對於智慧駕駛,大多數消費者沒有準確認知、也並不重視,直到 2023 年 9 月搭載華為乾崑智駕 ADS 2.0 的問界新 M7 銷量爆發,智慧駕駛開始被更多中國消費者視為購買 20 萬元以上車型時的重要參考因素。
然而,高階智駕的行業共識始終處於動態變化過程之中,因為這個概念的內涵與技術演進、量產節奏強相關:
  • 2020 年以前是 ACC 和 LCC 功能。那時國內廠商都沒有實現 NO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量產,國內消費者能體驗到的差異化智駕功能主要就是 ACC 自適應巡航、 LCC 車道居中輔助。
  • 2020 年到 2022 年是高速 NOA。這期間,蔚小理等新勢力車企,以及華為乾崑等智駕供應商相繼實現高速 NOA 功能落地,將高階智駕的能力水平抬升至導航輔助駕駛層面。
  • 2023 年以後則逐漸變為城市 NOA。餘承東在 2023 年 4 月 “華為城區 NCA 年底落地 45 城” 的表態引發開城競賽。2024 年以來 “端到端” 方案量產上車,進一步提高了使用者在城市場景的智駕體驗。
近期,部分車企陸續舉辦釋出會,提出 “全民智駕” 的概念,在市場上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實際上,不同廠商能夠實現的高階智駕體驗各不相同,有些能夠同時提供高速 NOA 和城市 NOA,且體感絲滑;有些能夠提供高速 NOA 和城市記憶行車;有些現階段只能提供高速 NOA。還有廠商出於降本考量,在硬體傳配置上有所削減,如採用算力較低的智駕晶片、不搭載雷射雷達。
在 2 月 17 日的直播活動中,華為車 BU CEO 靳玉志說,高階智駕需要同時具備高速 NCA 和城區 NCA 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 “全國都能開”。不具備城區 NCA 能力的方案,比如華為 ADS SE,應該稱作基礎版。
“全民智駕” 是靳玉志於去年 8 月首次在行業內提出。而華為在 2014 年就建立了 2012 實驗室,啟動汽車智慧化相關技術研發。也就是說,華為已連續投入研發超過十年、組建數千人團隊、累計投入數千億元,從最初讓智駕上更多車,到如今推動高階智駕從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雛形,變成普通消費者就能夠在身邊體驗的產品。
2021 年至今,華為智慧駕駛解決方案已歷經多次代際版本升級,從 ADS 1.0 到 ADS 2.0,再到 ADS 3.0,華為乾崑完成了從依賴高精地圖到不依賴高精地圖,從 “只能在高速等部分場景開啟” 到 “全國都能開、有路就能開”,從基於人工規則、駕乘體驗不夠擬人到搭載 “端到端” 演算法模型、駕乘體驗接近老司機的轉變。
一年多來,問界 M9、問界 M7、嵐圖夢想家乾崑版等搭載華為乾崑高階智駕車型熱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購新車時將高階智駕能力作為考量因素。
在此過程中,華為乾崑不斷迭代軟硬體,率先推出全向防碰撞、“車位到車位” 、VPD 泊車代駕等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的產品功能,以一種後來者居上的態勢,令行業內其他廠商真正緊張起來,加速中國智駕的發展。正是基於這些投入和成果,靳玉志才主動在 2 月 17 日的直播中,基於華為 ADS 技術路線對高階智慧駕駛進行了公開闡釋。
華為乾崑的高階智駕體驗已獲得市場認可。汽車市場諮詢機構傑蘭路調研報告就顯示,智慧駕駛是問界 M9 提及率最高的購車原因,比例為 67%,其次是智慧座艙(65%)和品牌(57%)。
有別於其他智駕供應商,在華為乾崑的智駕方案中,軟體演算法,以及雷射雷達等核心硬體均為華為自研,這讓華為乾崑具備更強的軟硬體適配、工程交付能力,可以對方案更快作出針對性最佳化,從而同時服務多家車企。
截至目前,華為乾崑智駕合作車型已覆蓋轎車、城市 SUV、MPV 和硬派越野等車型領域,搭載華為乾崑智駕 ADS 方案的車型合計超 20 款。
這其中就包括在此次直播中亮相的嵐圖夢想家乾崑版。它是首款搭載華為乾崑智駕 ADS 3.0 與鴻蒙座艙的 MPV,也是行業內首款搭載高階智駕的 MPV,自去年 9 月上市後,43 天累計大定超 3 萬臺。
嵐圖夢想家乾崑版搭載華為 ADS 3.0 高階智駕方案。
2025 年 1 月,嵐圖夢想家高階智駕總里程達 578 萬公里,環比增長 148%,相當於繞地球 144 圈;高階智駕活躍使用者達 6315 人,環比增長 42%;開通高階智駕包的使用者數佔比達 94%,行業領先;單日單使用者最長智駕里程達 2097 公里。
華為乾崑在中國高階智慧駕駛領域起到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這就像博世智慧駕駛與控制系統事業部中國區總裁吳永橋在 2024 年 5 月說的那樣:“如果沒有華為大力推廣,中國的高階智駕程序還會慢很多年。”
在人工智慧、大模型帶來的浪潮之下,智慧駕駛的技術發展趨向仍未收斂,可以預見的是,這個行業遠期的競爭門檻會變得越來越高。像華為乾崑這樣有資金和品牌積澱、兼具工程和量產能力的供應商,更容易在競爭中佔據上風和主動。 
行業競爭愈發激烈,華為乾崑佔據先發優勢
在此次直播中,靳玉志和盧放都認為,2025 年將是智慧駕駛體驗的臨界點,高階智駕將步入快速發展期。這將體現為兩大趨勢,一是在廣度上,會有更多車型搭載智駕功能,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智駕;二是在高度上,智駕技術將向 L3 級 / L4 級自動駕駛發展,帶給使用者更優的駕乘體驗。
由此可以看到,全民智駕普及包括兩方面,一是基礎智駕能力加速普及,這需要技術下沉與價格親民化;二是向高階自動駕駛演進,這需要突破演算法、硬體和政策等壁壘。
華為乾崑除了在高階智駕領域建立的領先優勢外,在技術下沉方面也早有佈局。比如,華為透過乾崑智駕 ADS SE 版等方案,將高階智駕功能搭載至 20 萬元以下車型,如阿維塔 07 Pro、問界 M7 Pro、智界 R7 Pro 等,不僅打破了高價壁壘,更重要的是,華為乾崑智駕 ADS SE 與高階智駕演算法同源,共享資料與算力,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高速領航、城區紅綠燈啟停、智慧泊車、全向主動安全等優質體驗,實現了科技平權。
華為乾崑正在推動使用者對智駕 “敢用”、“愛用”。截至今年 1 月底,華為乾崑歷史累計智駕里程佔比達 32.4%;2025 年春節 8 天,使用者日均智駕里程佔比達 41.8%。
在這樣的佈局下,華為智駕合作車型也越來越多,覆蓋轎車、SUV、越野、MPV,包含增程、純電、混動等動力方式,有問界 M5/M7/M9、智界 S7/R7、享界 S9、嵐圖夢想家乾崑版、阿維塔 07/11/12,以及方程豹豹 8、上汽奧迪 A5L 等。
不僅如此,華為乾崑作為頭部廠商,在智慧駕駛領域長期保持壓強式投入,這有助於華為乾崑成為高階智駕引領者。
比如在軟硬體架構方面,為了打造更適合中國複雜路況的智駕方案,華為採用融合感知系統、搭載雷射雷達,同時自研 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 通用障礙物檢測網路)、PDP(Pre-decision Planning, 預測-決策-規控網路)和本能安全網路,實現安全優先的 “端到端” 架構,做到對複雜道路環境的精準感知和高效應對。
一項創新技術從想法到落地,需要經過漫長的開發和工程驗證。華為乾崑既不會把前沿技術侷限於實驗室,也不會讓尚未成熟的技術貿然上車,很好地平衡了研發和商用之間的關係。華為乾崑還在智駕研發中不斷完善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整合產品開發)等工作流程,並且針對汽車行業做了最佳化,以保證開發效率和質量。
“端到端” 方案實現量產後,智慧駕駛對於雲計算等資源支援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華為乾崑智駕雲端訓練算力已達 10 EFLOPS,每天雲端訓練里程超過 3500 萬公里,每 5 天迭代一次模型。
這意味著華為乾崑智駕不僅侷限於現有功能,還具備後天學習能力,隨著未來大資料雲端訓練和 OTA 持續迭代,方案體驗還將不斷升級。據瞭解,華為乾崑智駕下一代 ADS 方案將率先邁向 L3 級自動駕駛,在技術上具備高速 L3 商用、城區 L3 試點的能力。
連續性的壓強投入之後,它能同時在智駕領域服務高階與大眾市場。讓技術從少數人的玩具,變成多數人的日常工具。就像靳玉志對華為車 BU 的願景那樣 ——  “把智慧帶入每一輛車”。
這一場技術平權最終將讓中國智駕的進化速度,跑贏任何人的預期。
題圖來源:《一代驕馬》
·  FIN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