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的底層邏輯,生個二胎徹底看懂了

最近,跟朋友聊倆娃的情況,尤其是看了前幾天的文章(二胎媽媽回頭看:在小學,請不遺餘力做好這三件事)。
她們都說我變了,也開始“雞娃”了,難道是大號練廢了,開始練小號了?
確實,如果看我每天陪二寶“學習”的樣子,好像是很雞血。
這段時間,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7-9點,都是我倆的專屬“學習”時間。我陪著她,聽讀英語原版書、做數學練習冊、讀中文分級閱讀書,當然還有畫畫、做手工、做實驗。
總之挺忙的,一頓操作下來,抬頭一看時間,該洗洗睡了。
朋友問我,二寶這樣學不累嗎?
我不確定她有多累,但我很肯定,我挺累的。我終於深刻理解那句話的含義了:雞娃,真正雞的是家長。往往不是孩子堅持不下去,而是家長先撐不住了。
她們也懷疑,二寶怎麼能坐得住?
這正是我覺得累的原因。如果只是佈置任務作業,要求她完成(像對待大寶那樣),我肯定不累。
但對待二寶,我得哄著她、陪著她,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把學習變成好玩的事情。
比如,陪她學自然拼讀,為了幫她分辨不同讀音,我設計了一個拍拍遊戲。沒想到,她玩瘋了,我陪著她拍了一個小時的桌子

累歸累,這一年看到她的變化和成長,我還是很欣慰的。
功利地看,當然她還不能跟牛娃比,但已經能看簡單的中文繪本、開始聽英語橋樑書、數學也有一定的基礎,上小學應該問題不大。
更讓我開心的是,看到她活潑開朗,喜歡看書,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愛動腦筋也喜歡動手,專注力很好……
昨天早上吃完飯我在收拾,二寶一直沒動靜,一找原來在看書
除了她的變化,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
大寶小的時候,我第一次當媽、第一次陪讀,很多事情沒想清楚,經常被各種觀念拉扯著,沒有自己明確的訴求和判斷。
輪到二寶,吃了很多塹、也長了很多智,慢慢完善了自己的養育體系,面對各種問題都有了理念和能力去判斷和選擇。
雜念少了,行動力強了,人就輕鬆了。
要說具體哪些地方變了,我想主要是想清楚了這三件事。
1. 做好確定的事,為不確定留白
我一直說,我從來不相信有誰能規劃孩子的人生。
那麼漫長的一生(以後會越來越長),外界環境複雜多變,自身情況也千變萬化,其中的不確定性太高了。
作為一個學管理的人很久以前我就明白,我們只能計劃確定的事,而無法規劃不確定。
但話又說回來,再變化多端的世界,其中也有一些事情是相對可以確定的。
我們不知道,現在孩子學什麼才能保證他們一輩子的“金飯碗”。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孩子做到了,就會為他們的人生塗上漂亮的底色、築起基礎的能力防線。
比如,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的那三件事。
  • 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
閱讀,不僅僅是孩子學習知識的手段,還是他們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腳手架,更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橋樑。
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他的世界必然是寬廣的、深邃的。
  • 儘量提前搞定英語
英語好,不能保證孩子一定會怎麼樣;但它會是一把鑰匙,幫助他們開啟廣闊世界的大門。
  • 多戶外運動
身心健康是孩子參與競爭的本錢,也是他們獲得幸福快樂的基礎。
抓好這三件事之外,我會給他們很多自由。
他們有自由的時間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家裡的地方也任由他們霍霍,需要什麼我都會全力支援。
二寶每天放學先和同學在公園玩1個多小時再回家,大寶每天晚上都有一個小時的happy time。
因為創造和創新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需要時間和空間去孕育,才能開花結果。所有時間都被佔滿、沒有時間天馬行空的孩子,就會缺少這樣的發展機會。
2. 雞娃的底層邏輯,選擇和堅持
我從來不認為大寶是我練廢的“大號”。
雖然他沒有牛娃耀眼的簡歷,但他熱愛閱讀、知識面廣,富有好奇心、探索精神。他學習不是最好的,但也還不錯。從他現在的付出程度看,進步空間很大,後勁很足。
雖然他有很多小毛病,但我一直認同他小姨對他的評價,他很善良而且體面。
他的英語沒有同齡的妹妹好,但中文比妹妹強不少。在上小學前,他已經可以獨立閱讀很難的章節書,妹妹還做不到。
比較兩個人的成長過程,我越來越認清一個事實:功夫下在哪裡,效果就在哪裡
二寶很多時間花在了學英語上,花在中文閱讀的時間相對較少;大寶花在英語下的功夫比較少,但時間也沒有浪費,都拿來閱讀了。
選擇不同,結果自然不同。他們都做了正確的選擇,然後收穫了各自的果實。
並駕齊驅不是更好嗎?當然好,但對於像他們這樣的普通孩子,如果想走得更遠、收穫更多,就必須付出更多。
我不想填滿他們所有的時間,把他們變成流水線上被“節拍”牽著走的工人,不停歇地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
996,大人都受不了,怎麼能要求孩子997?
真正能走遠的“雞娃”之路,首先要做的是選擇
選出必要的、基礎的事情,然後堅定踏實地執行下去。
長期主義,聽起來很爽、做起來超難
都知道學英語靠積累,但每天堅持聽30分鐘的英語,大多數孩子都做不到。
陪娃學習兩小時不難,難的是每天都能陪娃兩小時。
我的同事,大兒子考上清華,現在上中學的二兒子也是學霸。
她說,當年老大背《新概念英語》課文,她陪他一起背、沒落過一篇。背完,兩人互相檢查。現在她陪老二聽寫每個單元的單詞,比賽誰正確得多,一個單元都沒錯過。
所以,我在身邊那些真正養出學霸的海淀媽媽身上,看到的不是“打雞血般”的亢奮,而是低調的篤定和韌性
她們從來不說自家孩子多聰明、多牛,說的都是孩子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一點點取得進步的。
她們從來不會教你怎麼雞娃,分享的都是她們怎麼遇山開山、遇水搭橋的經歷,鼓勵你別灰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最後,她們會告訴你最難和最有用的,都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昨天晚上二寶隨手畫的石磯娘娘,我覺得她是照著我畫的

3. 一心向前,不問結果
很多同學和同事都表達過對我的惋惜:我的基礎和實力這麼好,都被帶孩子耽誤了。如果多放一些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肯定可以做出更多成績。
要說一點不後悔、不糾結,那肯定是假的。眼看同事、同學一個個大踏步地進步,心裡當然也會羨慕。
但這幾年,在經歷過無數次糾結、崩潰和重建後,我的心境改變了很多。
特別是在幾次嘗試完美平衡工作和生活,差點把自己累死之後,我悟了。
我就是一普通人,精力智力有限,不能什麼都想要,只能做最重要、最想做的事情。
我反覆問過自己,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家庭,對我最重要。
雖然有時會累、會煩,但歸根結底,我還是喜歡孩子,喜歡和他們待在一起。
我當然也想過其他可能,但當我把家裡的情況反覆衡量之後,發現能做這件事的人,只有我。
既然沒有其他選擇、我也願意做,那就不糾結了,開心去做吧。
不再把養娃當作任務,而是當作一段經歷、一種體驗後,一切就變得輕鬆容易了很多。
我不再覺得是陪二寶過家家,而是和她一起過家家。小時候沒有玩過的玩具、遊戲,都可以和她一起玩過老王經常調侃我,和二寶一起玩的時候,我比她還投入。

不是帶他倆去公園玩,而是他倆陪著我去公園散步,玩飛盤;
不是陪他倆去看電影,而是我給自己找了兩個電影搭子,邊吃爆米花邊看《哪吒2》。
換個視角審視我和他們相處的過程,我發現,我從他們身上得到得更多,學到的東西也更多。
從他們那裡,我感受到了什麼是無條件的被愛、被依賴。沒有他們,我可能一輩子不會看清我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學不會包容和放下。
難怪有人說,人只有養了孩子,才會真正長大。
感謝我的兩個孩子,是他們讓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至於他們的將來會怎樣,我盡力,他們隨意。
因為,養育孩子,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事。
他們的成長嵌在一個複雜的系統裡,家庭、學校、社群、社會等因素,錯綜複雜地交至在一起,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環。再重要,也不能完全決定他們的人生走向。
所以,別拿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折磨自己。全心投入,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然後享受過程,這就夠了。
當然,我也盤算過:
我有兩個孩子,兩個全砸手裡的機率是0.5*0.5=25%,還有75%的大機率,結果還不錯。
嗯,人生有希望

也許你還想看看

【一個影片講透如何選AI課】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