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方


在前幾周剛剛結束的思辨新聞課上,我們就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孩子們。
我最好的朋友是機器人,有問題嗎?我把機器人當成孩子來看待,可以嗎?我好像愛上了一個機器人,這種關係有問題嗎?
/點選觀看影片/
大家猜一猜,在我們的課堂上,有多少孩子覺得這樣的關係可以被接納?又有多少孩子覺得這樣的關係有問題?
他們的投票結果讓我有些吃驚——超過一大半的學生認為這樣的關係沒有問題。
為什麼說沒有問題呢?
一個學生說出了大多數支持者的心聲:“機器人或者AI隨時傾聽我、陪伴我,提供情緒價值,事事有回應,而且都是以我為中心。這樣的關係難道不好嗎?這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關係嗎?”
另一個孩子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非常渴望有一個機器人能夠幫助我理性地、公平公正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人總是情緒化的,總是不能夠理性地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
我追問他:“我理解你很希望有一個機器人幫你解決問題。但是你對戀人、孩子以及最好的朋友的期待,也僅僅是一個來幫助你解決問題的人嗎?”
這個孩子稍微遲疑了一會兒說:”好像是的,我需要的關係就是這樣的。“

/《機器人R32的故事》劇照/
那為什麼說有問題呢?反方的思路也很有意思。
一個孩子說:”如果人類都熱衷於和機器人談戀愛,就沒法生孩子了。我們的生育率會受到影響,人類就沒有下一代了。”
不過這個理由遭到了很多同學的反駁,“為什麼要有下一代?那麼麻煩,我根本就不想生孩子。”還有些孩子就像《三體》中的降臨派,覺得人類簡直是這個星球上的癌細胞,降低生育率,對我們的地球、對我們的環境、對我們整個社會的未來,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
另一個學生提出的角度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她拿比爾·蓋茨做例子,她說:“如果比爾·蓋茨的伴侶不是梅琳達,而是一個機器人,他很難獲得現在的成就。因為人身上的身份是多元的,梅琳達除了是他的伴侶、愛人,還有很多社會身份和資源,他們可以相互利用,幫助彼此去取得更多的成就。”
這個視角非常有意思,不過,機器人除了伴侶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很多其他的角色、提供其他的功用。當然,作為一個人所建立的人脈資源、社會資本可不是一個機器人能輕易調動的。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理由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機器人之間建立的關係,最核心的區別是什麼?最不可被替代的元素究竟是什麼?
在我的步步“緊逼”下,孩子們開始往這個方向去思考。
有一個孩子說到:“機器人只是給了你一種你被愛著的幻覺,這並不是一種真實的、基於它的情感而生髮出來的感情,它給你的所有回應都是基於演算法、話術,所以你感覺你好像愛上了一個機器人,其實你只是愛上了某一種演算法而已,它本質是一種單戀,而不是雙向奔赴的感情。”
另一個孩子也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說:“跟演算法、跟機器人談戀愛,它太完美了,而完美就會讓人感到虛假。真實的感情、真實的關係中總是有衝突,總是有矛盾,總是有很多讓人傷心痛苦的時刻。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經歷這些挫折、學習處理這些衝突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與他人建立更加深刻、親密的關係。”
還有一個孩子說到:“我們跟機器人所建立的關係不是對等的,而是以我的需求為中心來展開的。但真實的關係是兩個對等的人在相處,需要顧及對方,有妥協、有讓度,在互動中處理雙方的邊界,慢慢形成的穩定、親密的關係。”
討論到這裡,我們的核心問題變了。兩種不一樣的感情,而你更期待的是哪一種呢?
在課堂上,孩子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再一次出現分裂。
不難理解,對於有的人而言,第一種關係可能真的就是ta所需要的。可能因為在ta過往的成長中,受到了一些傷害,所以Ta渴望有一個無條件接納和包容ta的關係;有可能ta處在社交的邊緣狀態,在現實生活中被排擠,和機器人建立關係或許可以更好地治癒ta;還有可能是在這樣一個過度競爭的倦怠時代,投入精力經營複雜的關係確實讓人生畏,簡單、輕鬆的關係也會更讓人嚮往。
但從我自己的角度出發,我當然期待和鼓勵孩子們可以用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擁抱第二種關係。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作為一個人在真實、深刻、用力地活著、體驗,這是我們人之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但遺憾的是,在螢幕前、疫情中和極度內卷、鼓勵競爭的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他們還有建立複雜關係、在衝突中實現自我成長、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能力嗎?
《三聯生活週刊》曾做過一系列報道,關於中學校園裡消失的好朋友、消失的早戀,關於大學校園裡“寂靜”的大學生們——不談戀愛、不社交、不發言。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基於實證研究指出小學生中普遍蔓延的四無現象,其中一個就是“社交無動力”。
在把分數、排名、升學、贏得競爭視作最重要的目標的教育體系下,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
批判性思維不是萬能的答案,但依然可能是其中的一劑解藥。在C計劃的課堂上,我們幫助孩子們學會用理性、積極的態度,更好地面對而非迴避衝突,學會正確歸因和換位思考,學會接納自己和對方的情緒、表達自己的需求,學會在一次次的選擇、分歧中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學會透過明亮的對話、非暴力溝通,建立起真實、健康、滋養自己成長的關係。
作者:藍方
編輯:許栩栩
排版:番茄
在C計劃課堂上,我們會帶孩子閱讀經典書籍,深討思辨話題,系統學思維工具,逐步培養孩子閱讀、思考、表達等核心能力。如果你也對思辨閱讀、經典書單感興趣,歡迎你聯絡顧問老師,免費領取我們歷時6年打磨的適合小學初高中的分級思辨閱讀書單。⬇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