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家庭教育是一場愛的合謀,只有爸爸媽媽統一成同一種聲音,擰成一股繩,孩子才會受到正確的教育,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薩姐
作者:蒙粉
來源:每日蒙臺梭利(ID:montessori-daily)
一大早,社群中就出現了幾百條留言,起因是一位媽媽的一個問題。
問題寫道:“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個對孩子更好?”
有好多媽媽回覆道,一直都在說嚴父慈母。
可是如今的社會爸爸們一個比一個溫柔,遞紙巾的、流淚的,一般都是爸爸,而媽媽們卻一個比一個剛毅。
相信生活中有很多寶媽,自己也是在家裡“扮壞人”,爸爸則只顧在孩子面前演好人。
這種角色定位在很多家庭中似乎已經發生了調換,由傳統的“嚴父慈母”變成了“嚴母慈父”。
嚴父慈母也好,嚴母慈父也罷,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都只不過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表現出相同的目標不同的立場。
既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給孩子立好規矩,不至於讓孩子無法無天;又要在孩子委屈的時候哄一下他,不至於讓他太難受。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說:“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
教育孩子,父母站在同一條線上,能讓孩子相信父母,對規則更有效的執行,也更能建立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其實,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只會把你撞飛。
01
孩子的問題
是父母問題的對映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來自於家庭的影響。
兒童教育專家孫敬修曾說過,孩子們的眼睛是照相機,腦子是錄音機,你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
孩子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他的長輩,他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長過程中,受到怎樣的家庭教育。
如果你總是暴脾氣,吼叫孩子,他就會變得自卑、怯懦、畏手畏腳,青春期的時候會更加叛逆。
如果你總是隻貶低不鼓勵,孩子就會越來越缺乏自信,女孩子長大後容易被男生的幾句花言巧語騙走,男孩長大後會自卑否定自己。
如果你總是包辦孩子,他就缺乏自理能力,沒有鍛鍊的機會,等於沒有成長,長大後不僅沒有自主性,也會依老啃老。
因為教育不當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就像烙印一樣,伴隨孩子一生的發展。
當你總是覺得是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反思一下,平時的教育是否正確。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問題的折射。孩子的問題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
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教的時候,其實問題很早之前就有了。
而原因,一定是與你的教育方式有關。
02
教育戰線不統一
受傷最大的是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的最佳榜樣;
想要孩子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優秀,首先你要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是當著孩子的面,爸爸媽媽產生分歧,乃至互相拆臺。
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於孩子內心規則的建立。
因為同樣一件事情,父母的反應不同,會令孩子無所適從。
尤其是6歲之前的孩子,正是各種行為習慣和規則建立的關鍵期;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孩子就會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該聽誰的。
長久這樣下去,孩子就會學會鑽空子。誰的觀點對自己有利,就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錶定律
當一個人只戴一隻手錶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
當他戴著兩塊或更多的手錶時,卻很難確定準確的時間,同時也失去了對準確把握的信心。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當孩子有兩種選擇時,通常孩子會不知道該怎麼選。
父母意見不統一時,孩子就會夾在中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反而讓孩子的秩序更混亂,也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時候,是非對錯都來源於父母。
父母保持態度一致,孩子就能清晰地知道什麼是原則,什麼是底線。
正如胡可在節目中說過的一句話:
“父母教育一致,是最有效的育兒策略,會讓他在統一價值觀裡反思和成長。”
而父母互相拆臺,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結果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優秀的父母,都懂得教育“結盟”。
孩子有問題就一起批評教育,孩子有閃光點就一起表揚鼓勵。
在孩子面前保持同一種態度,保持步調一致,這樣才會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03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教育的關鍵在於父母,你自己做好了、做對了,孩子自然就會模仿。
家庭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父母一場愛的“合謀”。
用愛和陪伴鋪設孩子的成長之路,才是父母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下面這2個方面,父母管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1. 管好自己的脾氣
對孩子發火,破壞孩子的靈性。
你用脾氣管教孩子,你的火氣就會傳遞到孩子的頭上,日復一日孩子的頭上就加了一個緊箍咒,破壞孩子的靈性。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永遠是虧本的,那就是發脾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然而,這其實是最無效的一種教育方式。
一分脾氣,七分傷害。父母的壞脾氣,真的會傳遞給孩子。
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長大後更難管教。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娃。與其衝著孩子發脾氣,不如傳遞一些正能量。
父母管好自己的脾氣,遇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自然也會學到你處事的智慧。
2. 管好自己的言行
孩子擁有一種我們成人無法看到的能力,那便是吸收性心智。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吸收性心靈》一書中提到,這種心智接納一切,不評斷,不拒絕,不回應。
它吸收一切,並在即將成形的人心中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吸收性心智最強的關鍵期,恰恰在於人類剛出生的前三年,即0-3歲無意識吸收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接觸到的任何事物、語言,都將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記。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每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投射在孩子身上,進而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影響。
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說: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優秀孩子的背後站著同樣優秀的家長,而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只有我們自己先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才能引導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END-
來源:每日蒙臺梭利(ID:montessori-daily),蒙臺梭利成長交流平臺,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