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前段時間,和兒子走親戚,發現他的膽子特別小。
吃飯的時候,說起了孩子的成績,有人誇他乖巧懂事,成績又好。
他聽完後卻一個勁地搖頭,說著“不行的,我媽媽說我很多地方做得不好。”
後來,兒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用繩子綁腳的遊戲,其他孩子第一反應是拒絕,可是他在一旁一句反駁的話都沒說,還要給別人當靶子。
當時我在一旁看著,真的很難過。
朋友看出了我的心思,說道:你就是平時對他太嚴厲了,讓他變得膽小了。
我一下回想起來,以前我批評他的場景:
不小心摔壞一個碗,我會說他: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考試沒考好,會批評他:整天就知道玩,有什麼出息; 出去玩,他總是很孤僻,也會說他:你看你,性格這麼悶,以後怎麼辦啊?
好像我總是在批評孩子。
有人說:如果我們能隨時讓孩子感覺到想回家,那父母就是成功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歸屬,家是孩子鑄造美好回憶的地方。
如果你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那家就不能成為他救贖與成長的地方。
養孩子,就要學會深深地愛他,它都能構築起孩子內心的豐盈與堅韌。
因此,這幾句話一定要經常說。
01
你的感受很重要,我願意聽
一一重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電視劇《海岸村恰恰恰》中,小男孩伊準想要養一隻小刺蝟。
為了徵得媽媽同意,他參加了數學競賽。
比賽獲獎後,他向媽媽提出了想養刺蝟的想法。
媽媽聽完後一口就答應了,並告訴他:
“媽媽不是因為你得獎才答應的,是因為你說你想要養。”
媽媽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在乎你做什麼,但是我在乎你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尊重的想法,這會讓他感覺:有人在乎我,有人願意尊重我,這樣他的情感就會變得豐滿起來。
然而,很多的父母卻總覺得:孩子還小,他的感受並不重要。
父母安排一件孩子並不願意的事情時,總覺得孩子不懂事; 孩子心裡不開心想要安慰時,父母總覺得還是嬌氣; 我們會指責孩子的行為,想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總是覺得孩子這不行,那不行; ……
殊不知,父母無意間地行為正在慢慢地將孩子推開,讓他變得冷漠、孤獨。
父母們必須牢牢記住,凡事都要把感受放在第一位,你要讓孩子感覺到:願意有人聽自己訴說痛苦,自己是被人愛著的。
因此,當孩子做一件事情時,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們一定要先對他說: “你的感受很重要,我願意先聽你說。”
這句話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理解和尊重。
當孩子感受到開心時,我們去傾聽他的這份喜悅,會讓孩子獲得雙份快樂;
當孩子難過時,看見他的感受,他們將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情緒。
當自己的感受被重視,被接納時,孩子由此產生安全感、價值感,他才願意“跟隨著你”。
02
我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到
——為孩子樹立自信
曾經有這樣一個問卷調查:中小學生最渴望父母對他做的10件事。
其中“相信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
為何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信任?
因為,父母的每一句“我相信你”,它的背後都涵蓋著兩層意義:
一是給孩子鼓勵,用期待感去激勵孩子 。
二是給孩子信任,相信他能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在困難和挑戰面前,一句“我相信你,你能做到!”會打破孩子的所有恐懼心理。
《心理暗示力》一書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每天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變得越來越自信勇敢,進而喚醒最強大的自己。
孩子也是如此。
“我相信你”這句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產生“我能行”的感覺,從而變得越來越自信,內心強大。
一位網友說到了一段經歷。
她的女兒小時候唱歌很好聽,被很多人誇過有唱歌的天賦。
可是,在學校的藝術節上卻不敢報名參加。
她詢問原因才知道,女兒害怕出糗,所以有點逃避。
於是,她不停地告訴女兒:“媽媽相信你,可以的。你平時都表現得那麼好,這樣的表演一定能拿下。”
在她的鼓勵下,女兒有了信心去參加,沒想到還獲了獎。
當孩子想要參與一個活動時,父母不要去打擊,而是給孩子信任感,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那麼孩子一定會更勇敢、更積極。
當孩子嘗試做一件事情卻屢屢失敗時,不要批評他,而要告訴他:
“你能行的,我相信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我們的信任和鼓勵,會滋養孩子的內心,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地力量,那樣他就在遇事的時候不會退縮。
03
別怕,有我在
一一給予孩子安全感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探索世界之前,需要有安全感做保障。”
這樣的安全保障是指:孩子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父母能成為他們的依靠,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有人愛著。
比如:
孩子在學騎腳踏車時,因為害怕摔倒而退縮時,父母一句“別怕、有我在”就能讓孩子趕走內心的恐懼,變得勇敢起來; 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站在一旁唯唯諾諾地不敢還手時,父母一句“別怕,有我在”會照亮他內心所有的底氣; “別怕、有我在”這句話,它就猶如一種安全感的傳遞: 當孩子感到恐懼時,這句話就是一道安全的屏障,擊退孩子內心的不安。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挑戰時,這句話就像父母堅實的肩膀,讓孩子感受到懷抱和溫暖,從而變得更勇敢。 這還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承諾,讓孩子面對無助和委屈時,找到能夠保護自己的人。
以前看過一條新聞。
在山東聊城的一位老師,因為霸凌的事件讓她的學生感到恐懼和害怕。
因為這件事,她對全班學生喊話:“當你被別人欺負的時候,勇敢一點,大膽一點,不要選擇忍一時風平浪靜,有我在,你怕什麼”!
有了她的這句話,班裡的學生不再畏畏縮縮,做人都勇敢了許多。
發展心理學家蘇珊·恩格爾在其研究成果總結中曾提到: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會透過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探險來收集資訊。”
我們永遠要讓孩子覺得:他身後有人在保護他。
這會將他養成一個不畏懼艱難,有力量的人。
04
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一一給孩子愛與安全感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這樣一幕:主人公朱莉的父母經常吵架,這時候朱莉就會嚇得哇哇大哭。
看到難過的女兒,夫妻倆分別去找她道歉。
爸爸說:“對不起,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媽媽則告訴朱莉,自己其實非常愛爸爸,因為他的堅強善良。
他們的言行給了朱莉一劑“安慰劑”,告訴她;無論父母做什麼,都依然是愛你的。”
是啊,當家庭產生矛盾的時候,孩子是最恐懼,最需要安慰的時候。
可是,很多父母卻無意間將孩子拉入到“父母的戰場”。
夫妻兩人吵架,媽媽看見孩子,就一頓抱怨:都是因為你,我才受苦。
媽媽工作上不順心,看見孩子就吼:你能不能懂事一點……
這些本該和孩子無關的事情,卻給了孩子不同程度的負罪感。
所以很多孩子一直都活得很痛苦。
有一位網友說:小學時,因為經常和女生一起跳皮筋,被別人嘲笑,就連老師也覺得他有錯。
他當時內心特別痛苦,他覺得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
直到一位培訓機構的老師看見了他的痛苦,對他說了一句:“孩子,這並不是你的錯。”
那一刻,他內心的負擔才慢慢消失。
“孩子,你沒有錯!”這簡單的六個字,會讓孩子感受到:
我值得存在;
別人的錯和我沒有關係;
我不需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我自己;
我依然值得被愛。
父母不要給孩子製造太多的包袱。
不把家庭矛盾傳遞給孩子,他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有時候孩子沒做好一件事時,我們依然要去熱愛他。
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被共情。
讓家庭與孩子產生正能量情感連線,孩子才有愛的能力。
05
做錯了,也沒關係
一一允許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犯錯,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
然而,很多父母一直都無法接受孩子犯錯,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會批評、指責孩子。
可是我們發現:太嚴厲的父母,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的經歷,真的很讓人心疼。
他說,小時候家裡丟了一百元錢,爸爸冤枉他,說是他偷的,不僅對他一頓打罵,還罰他跪了一下午。
事情過了一個禮拜,錢在床縫裡找到了。可是,父母沒有一個人對他道歉。
這件事在他心裡記了很久,以至於後來他對父母都變得很冷淡,不願對他們敞開心扉。
哲學家丹尼爾·丹內特說:
“犯錯不只是學習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還是人們學習或者真正做出創新的唯一機會。”
錯誤並不是一種結果,讓孩子在錯誤中去成長才是。
一位媽媽在孩子犯錯後給了這樣一個建議:
當孩子犯錯後,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斥責孩子,而是要蹲下來,問問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在關注孩子的情緒; 知道原因後,先不要急著責怪孩子,說一句“沒關係,媽媽也會做錯事”,這是在告訴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對自己的行為; 最後,再引導孩子一起去解決這個錯誤。
要知錯就改,孩子才會在錯誤中成長。
這樣的一套流程,讓父母在溫柔中與孩子和解,讓孩子在錯誤中培養嚴謹的心態。
父母的關懷與引導,才是孩子能夠成長的關鍵。
06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中說: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父母的“嘴”,不僅藏著孩子一生的運勢,還有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愛。
你對他說期待的話,他就會變成你心目中完美的樣子;
你對他說鼓勵的話,他就會發揮出內心最大的潛力去對抗未來;
你對他說充滿安全感的語言,他就會在全世介面前去愛你;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給孩子傳遞愛,成就他,讓他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三聯旗下《少年新知》
高階、好玩、有趣
青少年必備啟蒙雜誌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