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去拜訪朋友,她正在陪孩子寫作業。
但是她卻在孩子旁邊一直嘮叨個沒完。
孩子字寫錯了,她吼道:又寫錯了,擦掉重寫。
數學題計算步驟沒對,她又喊:又寫錯了,一天腦子不知道在想什麼。
然後孩子還沒寫完,她就逼著孩子先改正。
她一直不停地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無法好好寫作業。
孩子嫌她煩,直接懟過去:還讓不讓我安靜地寫作業了?一直在旁邊說,真的很煩。
說完,孩子還將她推出房間,自己把門反鎖。
很多父母,習慣在孩子做一件事的時候中途喊停,這就是典型的“糾錯型父母”,習慣性地打斷孩子。
心理學中有一個“過度校正效應”:當錯誤被過度關注時,反而會形成負向強化。
北京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青少年抑鬱個案中,都存在“過度糾錯型父母”的現象。
有些家長常以“我都是為你好”為由,過度干涉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還夾帶著批評、指責,甚至否定孩子。
殊不知,總是在小事上過度糾正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活得特別累,甚至會在14歲前出現三次“精神死亡”。
01
第一次:
3-6歲,破壞孩子的創造力
“糾錯”,從腦科學中來講,就是一個人的大腦在操控另一個人的大腦。
比如:
孩子練字時,字沒寫好:實質上只是孩子寫的字沒達到自己的要求。
孩子寫作業時寫錯題,父母立馬糾正:其實是因為害怕錯誤會讓孩子越來越差。
但是,當父母不停地用一個個“標準”糾正孩子時,他們接收到的只有父母的不滿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
從兒童成長教育來說,孩子3歲開始有了一定的認知,會用更多的感官去感受周圍的世界。
如果父母經常去打斷孩子,可能“埋葬”孩子的創造力。
尤其是父母經常這樣說,:
1、“不要這麼做”:
這是否定孩子的行為和想法,會讓孩子降低一件事的興趣,從而切斷孩子的新思維。
2、“你錯了”: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3、“我來教你”:
否定孩子的能力,可能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抑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4、“太糟糕了”:
讓孩子感覺無論自己怎麼努力,結果都不會被認可,從而失去了繼續嘗試的意願。
這些看似是在教孩子經驗,實際上是在摧毀孩子的自尊與自信,讓孩子感到挫敗的同時,擠走孩子的靈氣,讓他們失去創造力。
清華校長曾說:
我們未來需要的是有創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會做題不會思考的孩子,在未來註定會被淘汰。
當我們用一個個標準答案去劃掉孩子天馬行空的答案,會慢慢熄滅孩子眼裡的光。
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中國3-8歲兒童的創造力得分比美國同齡人高25%,但到高中階段反而落後20%。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過分的標準化教育讓孩子大腦懈怠,從而失去了靈性。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76%的家長在輔導作業時,會下意識糾正孩子的“錯誤想象”。
被頻繁糾錯的孩子,大腦會進入懶惰狀態,最終,孩子只會越錯越多。
02
第二次:
6-10歲:養出自卑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小時候因為一個無心的錯誤被父母責罵的孩子有多少?
網友們的回答真的很戳心:
寫作業時媽媽就坐在旁邊,我寫錯一道題,她就會一巴掌拍過來,然後讓我改掉重寫。所以我每次回家最害怕的就是寫作業;
每次媽媽讓我做家務,要是掃地沒掃乾淨,她就會在一旁罵我“什麼事都做不好”然後一邊罵罵咧咧,一邊讓我重做。小時候,我最怕她給我安排任務,聽見她的聲音也會害怕;
吃飯的時候,吃慢了就催我趕緊吃,吃快了又罵我沒有素質,感覺怎麼做都是錯的,所以每次吃飯都是小心翼翼地。
我們發現:當我們頻繁地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去過分地糾正孩子的缺點,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孩子“你這不對、那不對”,讓孩子只能活在恐懼之中,而沒有愛。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
在兒童成長的特定階段,積極地自我認同和外界鼓勵是構建健康人格的關鍵。
6-10歲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頻繁的糾錯,其實是在給孩子負面反饋,他們會逐漸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特別差勁的孩子。
在北京市某重點小學的心理健康普查中:68%的焦慮症學生家長存在過度糾錯行為。這些家長像永不疲倦的質檢員,將孩子變成永遠“不合格”的殘次品。
“太過完美”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永遠都是沒有溫度的枷鎖,然後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
03
第三次:10-14歲,
價值感缺失,造成孩子的精神內耗
一位心理學家分享的真實案例:
一個男孩在公園裡摔了一跤,被父母嘲諷“說你不聽,活該。”
後來,上小學時孩子上學時忘了帶作業,母親對他冷嘲熱諷:“叫你昨晚不收拾,這回長記性了吧!”
有時候,考試沒考好,媽媽也會嘲諷:一天就知道玩,成績能好才怪。
10歲時,孩子踢足球受了傷,父母依然嘲諷他“吃了苦頭,才知道長記性。”
結果12歲那年,孩子被確診斷為中度抑鬱。
那一刻,父母感到迷茫:“怎麼會這樣?我們明明沒做什麼呀!”
父母無意識的高要求,造成孩子內心的壓抑,會讓孩子過度的心力交瘁、如履薄冰,陷入深深的內耗無法自拔。
父母總是盯著孩子錯處,伴隨而來的是高要求、高標準、高壓力。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內心非常敏感脆弱,父母的糾錯行為,在孩子眼裡就是價值感被貶低,諷刺的話說得多了,孩子會覺得: 我做什麼都不對,我沒用。
於是他會用兩種態度回應父母:
一種是叛逆,做出一切讓父母討厭的事情,內心想“反正他們也不喜歡我”。
另一種是精神內耗,不斷自我否定與懷疑,最後進入抑鬱狀態。
有人說過:父母要對無關痛癢的小事“裝聾”,對不傷大雅的細節“作啞”。
父母對孩子在小事上寬容,在大事上陪伴和建議,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01
不做“滅火型父母”
允許孩子做自己
看過這樣一句話:
教育本應是幫助種子找到最適合的生長方式,但糾錯型父母卻是那個執著於把玫瑰修剪成松柏的那個,但事實是,玫瑰只能是玫瑰,永遠變不成松柏。
作為父母,我們要靜待孩子開花,將孩子未來開花,就要包容孩子的“花期”,允許他走得比別人慢一點。
1)孩子犯錯後,仍然要將愛放在第一位
看過一個影片:
一個四五歲的男孩拿香蕉時,不小心打碎了媽媽的碗。
男孩的父親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他“這只是一個意外”,並且抱著男孩說“這是媽媽最喜歡的碗,我們應該做出彌補”。
於是,小男孩和爸爸一起收拾好碗的碎片,買了一個類似的碗,完了後向媽媽道歉了,也得到了媽媽的原諒,孩子雖然有過失,但內心滿滿的安全感。
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還在成長中,要給他時間、給他機會。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孩子每一次的“不小心”其實都已經讓他很難過了,這時候的父母應該去寬容地對待孩子,給他一個機會,告訴他:“我知道做錯了你也不好過,我們一起來改正。”
孩子做錯了,愛也不要消失。
這樣是在給孩子價值感,讓他覺得:我是有用的人。
2)多讓孩子嘗試,而不是挑剔
“天才少年”張霽曾以年薪201萬進入了華為集團,羨慕了很多父母。
但是,他的成功歸功於父母。
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決定,父母都會讓他自己做主。
平常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盡可能地給他機會去思考,選擇。
有時犯了錯,父母也不會去指責他,會給他空間去試錯。
正是因為張霽的父母寬容,讓他找到了人生方向,讓他早早地給自己做了人生規劃。
孩子有錯,父母的第一步不是糾錯,而是讓孩子去經歷。
比如:
孩子早上起來晚了,不要去罵他,讓他去承受遲到的後果,有可能被老師責罰,他反而會記住下一次要改正。
孩子因為玩遊戲忘記了寫作業,我們不要提醒,讓他體驗後果。
給孩子反省的機會,他會對錯誤的覺醒能力更高。
3)不做“滅火型父母”:
有些父母,一旦孩子有錯,就追在屁股後面罵罵咧咧地批評。
這就是“滅火型父母”:控制慾強,喜歡命令和操控孩子。
這樣的父母是最令孩子反感的,因為孩子在這樣環境下沒有價值,會變成空心人。
家長應該給孩子價值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做的這些事是有用的,他是一個有用的人。
不要什麼事情都用情緒去掌控孩子,學會收起內心的“火苗,多鼓勵,給孩子正面的價值,孩子才會有責任感和執行力。
比如:
·孩子早上賴床,可以這樣說:
我發現你其實是一個早起的人,你看,有幾次我並沒有去催你起床,你反而可以按時起床了。說明你還是很自覺。
·孩子總是不願意看書,家長可以對孩子說:
孩子,你每次看書的時候,都特別投入,如果不需要人去提醒你就可以看,那就會更好。
充滿情緒火力的提醒,也許會摧毀孩子;而溫柔的寬容,卻會讓孩子更有激情和創造力。
05
有人說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並非是灌輸了多少知識,給了多少指導。而在於幫他們形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品質,如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
教育本是為孩子鋪平未來的時候,又能培養孩子獨自經歷風雨的能力。
不要急於去糾正孩子,我們要給他機會、給他時間,讓他去經歷一切能讓自己變好的“磨難”。
將所有困難都向孩子敞開,有責任、有價值、有能力,他才會未來可期。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科普繪本《科學小火車》
連續8年獲BBKI教育大獎
暢銷700萬套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