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5句話,希望你不常說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中國有句老話講:“打是親,罵是愛。”這樣的教育觀念放到今天顯然已經不適用。
如今,許多家長已經能夠做到不動手打孩子,但在語言和說話方式上,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個初中孩子在公眾號後臺發來訊息,字裡行間透露出痛苦和無奈:
“我爸爸整天只知道否定我、批評我,感覺僅有的一點自信也要被消磨光了……”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語言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對孩子的智力發育、認知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許多問題:自卑、心理脆弱、頂嘴、叛逆、磨蹭拖延……基本上都和父母使用的語言不恰當有關。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的心靈單純而敏感,父母又是他們最重要的人,言語的分量可想而知。
有時家長對孩子說的話,自己覺得沒什麼,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甚至是終身的傷害。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曾釋出《青少年藍皮書》,根據對各個城市學生的調研,整理出了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5句話,值得反思:
“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平日裡,催孩子寫作業、學習,已經快成了家長的口頭禪。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玩就焦慮,恨不得孩子時時刻刻在學習;看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孩子快點完成作業。
前不久看到一則影片,一個小女孩受不了爸爸不合理的要求,向爸爸哭訴:
“我得有自由的時間啊,學習必須勞逸結合啊。”
“我寫完作業了,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難道我玩還有問題嗎?”
“你要是要求這樣的話,機器人都忙不過來,我長八隻手都忙不過來呢。”
影片看得令人窒息,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而是不喜歡父母的態度和說話方式。
一方面,孩子在學習之餘,也需要放鬆和休息。
適當的自由玩耍時間是必不可少的,讓孩子在枯燥、高壓的學習之外,有一個喘息、調節的機會,不光能提高學習效率,更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長張口閉口都是催孩子學習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和煩躁情緒,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另一方面,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長經常性地催學習、寫作業,會帶給孩子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難道我自己不知道要學習、寫作業嗎?”
還會傳遞給孩子一個資訊:
“父母關心學習和作業,勝過關心我。”
“父母只喜歡愛學習的我、作業做得又好又快的我。”
這兩種感覺疊加在一起,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長越催、他越不做,越催越慢。
孩子也會對父母感到失望,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因此,家長平時和孩子溝通,不要只知道催孩子學習,多和孩子聊聊學習之外的事情,關心他的喜好、人際交往、情緒感受……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
學習上,家長可以透過引導和以身作則,來避免嘮叨、催促。
在此基礎上,家長就不用一直盯著、催著孩子,給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主權,讓他自己安排作業和學習,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孩子慢慢會懂得自覺、自律。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
好像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別人家孩子”。
誰家孩子懂事又勤快,誰家孩子考了第一,誰家孩子鋼琴十級,誰家孩子奧數拿了全國的名次……
家長以為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孩子,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向別人的優點學習。
然而,實踐起來的效果卻沒想象中那麼好。
每一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著被父母的理解和肯定,家長的比較,孩子更多的是感到傷心,有種被忽視與被否定的感覺,影響內在的安全感。
時間長了,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
經常被比較的孩子,會漸漸形成參照他人的行為和標準去做事的習慣,缺少主見,找不到自我價值所在,容易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失去方向。
有一位家長曾分享過她和孩子的故事:
有次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她忍不住吼孩子:
“換成別人早寫完了。怎麼別人家孩子學習都不用大人操心,成績還那麼好,再看看你!”
沒想到孩子一下子跳起來,氣沖沖地說:
“總拿我和別人比,你怎麼不和別人媽媽學,人家媽媽工資又高、又漂亮,溫柔,不像你,成天兇巴巴!”
她一下子怔住了,憤怒之下把孩子大罵一頓,差點動起手來。
冷靜下來後,她不禁陷入沉思:原來被比較的滋味這麼難受,平時自己還總是拿那些優秀的孩子“刺激”孩子。
忽然間,她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後再也沒有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不是百般挑剔他的不足,而是接納他真實的樣子,欣賞他的獨特,善於發現他的閃光點。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而是讓孩子和自己比,有進步就值得鼓勵和肯定。
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進步的路上,終有一天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
有些家長把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嚴禁孩子使用,常常命令孩子:“不許看手機/看電視/玩遊戲!”
心理學中有一個“白熊效應”,很多時候,父母越是禁止,對孩子來說越是一種誘惑。
而且,命令的語氣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
“不論什麼時候,當父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於是,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視、玩遊戲,孩子偏要做,倒不是因為多喜歡,更深層的心理動機是表達抗議,爭奪“自主權”,不想屈服於父母。
因此,家長的說話方式很重要,少用命令、威脅的語氣。
而更為關鍵的是,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科技發展迅猛,電子產品已不僅僅是娛樂工具,更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想要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是不切實際的,孩子的生活中也需要適當的放鬆、娛樂、獲取資訊、和同齡人有共同話題。
更好的辦法是,跟孩子共同協商他玩的時間。
讓孩子慢慢學會合理分配使用電子產品和學習的時間,培養起自控能力才是關鍵。
另外,家長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許孩子“玩手機、看電視、玩遊戲”,那可以做什麼?
不可否認,許多孩子是因為現實生活的孤獨、單調、空虛、沒有興趣愛好,才容易沉溺於手機、電視、網路世界。
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關心;另一方面,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比如經常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戶外運動、閱讀、參觀博物館、上一到兩個興趣班等。
當孩子內心能量滿滿,現實生活足夠精彩充實,自然不會沉迷電子產品。
“真沒用/笨”
生活中,當孩子表現不如家長所願的時候,家長們總是會不耐煩、情緒上頭,開始朝孩子發火。最常見的就是罵孩子“沒用”、“笨”:
孩子東西沒拿穩,掉在地上,“真沒用,你能做成什麼事?”
作業教了幾遍還不會,“真笨,豬腦子!”
孩子被同學欺負了,“真沒用,你不會打回去嗎?”
父母的真實想法可能是“你需要更加努力/多練習/勇敢一點”,但孩子往往會全部理解成:“我很差勁”
有一位網友曾說:
“小時候經常被父母罵‘沒用、笨’,後來一遇到困難就覺得自己不行。”
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權威,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父母的評價。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負面評價中,孩子也會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沒用的人”,就是“笨”,從而自我設限。
缺乏自信的孩子,不但會缺少積極進取的動力,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容易被打倒,心理脆弱。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犯錯、表現不好再正常不過,代表他還需練習、需要成長。
因此,家長應當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不要總是用成人思維看待問題。
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如果孩子需要,可以給一些建議,孩子會更有自信,越來越優秀。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有些家長看待孩子的言行常常帶著偏見,說話也不管是否客觀公正,就隨意評判孩子。
比如孩子正常和同學約著出去玩,家長就忍不住唸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孩子跟家長聊天,說到學校裡和學習無關的趣事,家長馬上脫口而出:“天天就知道玩!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是給你玩的?”
孩子剛寫好作業,出來休息會兒,被媽媽回家撞見,就馬上罵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作業寫了嗎?”
被父母這樣不公正地評判,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會覺得很委屈:
“為什麼我認真學習的時候你不說呢?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
有些孩子甚至會故意和父母作對:
“反正我在你心裡是這樣的,那我還不如就真的這樣做!”
家長的話,對孩子也是一種消極暗示,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利於孩子內驅力的發展。
作為父母,不要隨意評判孩子,以偏概全。
根據孩子一時的行為就對他做出負面評價,這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在孩子認真努力、表現良好的時候,家長也要適當給予肯定,會給孩子增添力量和信心。
多給孩子信任和積極暗示,孩子才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兒童學家阿黛爾·法柏曾經說過: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給家長一些提醒,說話之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再選擇要不要說出口。不要在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心。
曾奇峰老師說過一句話:精神分析可以是育兒學、關係學、人格鑑賞學,也是最能深度探索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來說, 精神分析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每個人都應該瞭解的,通向積攢內在力量、真實面對自己和他人的一條路。
推薦閱讀
曾奇峰著作:
《曾奇峰的心理課》
《幻想即現實》
《你不知道的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分析課
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廣告)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於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專注於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