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點 這個時代,男孩好像越來越難養了。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資訊爆炸式的增長,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都對男孩的成長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看來,現代男孩的成長更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文丨Sherry 編丨Lulu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最近的閨蜜聚會上,幾個家裡有兒子的媽媽,聊著聊著又不由自主地感嘆“男孩難養”——調皮搗蛋、沉迷遊戲、不愛學習等等,雖然只是舊壇裝新酒,外加幾個“意料之外”的新招式。但是頭大是真的頭大。
朋友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林棟哲,其實是上個月熱播的《小巷人家》中的角色之一。

林棟哲的身上幾乎涵蓋了男孩子成長路上的共性問題: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偶爾撒撒小謊、打打小架,是小巷裡最費媽的孩子。
但棟哲還是成為了網友們的“夢中情娃”,因為相比那些小問題,他更樂觀開朗,灑脫自信、懂事明理、情商線上。
林棟哲的成長故事,似乎是普通家庭可以做到的男孩養育的最佳範例。
從調皮搗蛋的男孩到兼具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男子漢,這不僅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沒有捷徑,也沒有固定的方法論。
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一書中,直接點破了男孩父母養育男孩過程中的迷茫:人們不知道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什麼,即使知道他們的需求,也不清楚在什麼時候給予。

《養育男孩》作者史蒂夫·比達爾夫

養個男孩有多“費媽”?
養孩子費媽,養個男孩子更費媽,背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美國哥倫比亞研究員曾選取當地中年父母作為研究物件,對13222名50歲及以上的家長的智力進行了長達18年的測試。測試包括他們解答數學題以及記住單詞的能力。
研究發現,家長們的智力水平在最初沒有太大區別,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養男孩的家長在智力測試中的得分比養女孩的家長要更低。
這篇研究指出:“與沒有兒子的父母相比,養育至少一個兒子的家長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要更快。而且養得兒子越多,老得越快。”
在外灘君看來,對父母來說,養個男孩更是一場“全方位考驗”。
首先,考驗體力
10個男孩子裡可能有8個都是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大吵大鬧、上躥下跳、撩貓逗狗……身上似乎總是有使不完的牛勁。
在史蒂夫·比達爾夫看來,男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與女孩相比,他們更缺乏安全感。異常粗暴的行為只是為了掩蓋他們對外部環境的恐懼。而更深層的原因,是激素。
環境影響激素分泌,而男孩內在的生理結構才是產生激素的本源。
因此,想要養好一個男孩,那就意味著必須接受他們的本性,並用適當的方式把他們往好的方面引導。

相比體力,養男孩更耗費心力
丟三落四、容易健忘、做事拖拉,是不少男孩身上的老毛病了
“家裡的門禁卡又丟了?你怎麼沒把自己丟了?”
“鉛筆找不到了?這個學習給你買了一把,都丟光了?”
“每天作業要寫到11點,我真不知道小學2年級作業怎麼能寫一整個晚上的!”
……
無論爸爸媽媽講多少次,當下男孩回應“好好好,記住了”,一扭身,立刻全部忘記。
追根溯源,男孩健忘、拖拉等毛病,其實和男孩的大腦結構本身有一點淵源。
在胎兒時期,男孩大腦的發育速度明顯慢於女孩大腦的發育速度。因此,大家也感覺到,小時候的男孩總是沒有女孩子那麼聰明、那麼靈活,甚至有點“笨笨的”,什麼都記不住。
另外,與女孩相比,男孩的共情力也不怎麼樣
博主CC爸媽分享自己和一雙兒女之間的對話:
男孩並不是天性惡劣。人類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構成,一個半球負責語言和推理,另一半球負責運功、感情已經對時空的定位。兩個大腦半球靠神經纖維相互連線,這個纖維束被成為胼胝體。
女性的胼胝體比男性厚三倍,這就意味女生會更心細、考慮周全,而男孩左右腦聯絡起來的能力比較弱,他們很難“讀懂”別人的語言和情緒。
除了共情力不強,男孩情緒也更容易外爆,需要發洩。因此,男孩更加藏不住自己的情緒,更容易“一點就著”。
除了這些生活上的毛病,學習問題也是男孩的另一個老大難
如今,男孩們在學業上可以說是“危機重重”了。一組資料就可以說明這點: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我國。《2024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性別差距,與芬蘭、冰島、法國等一眾發達國家,並列第一。


養好男孩之前,你得先懂男孩
令人欣慰的是,養育男孩的問題已經早早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今天的男孩父母並不是第一批遇到這些問題的人。世界範圍內,每一種文化都遇到了男孩養育的挑戰,同時每種文化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只是最近幾十年,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固定不變的解決方案似乎越來越不奏效。不同男孩在不同成長階段都獨具特色,他們成長道路上需要有專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男孩父母想要養好一個男孩,首先得先懂男孩。
在《養育男孩》一書中,史蒂夫·比達爾夫將男孩的成長劃分成3個階段:
階段一
從出生到6歲
嬰兒階段的男孩,其實和女孩沒有太大的區別,性別差異並不明顯。
在這個階段,男孩最需要的是與父母(或其中一方)形成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在愛的氛圍下安全成長。
在史蒂夫·比達爾夫看來,這個人通常是母親,原因有以下幾點:母親是最樂意看護孩子的;母親為孩子提供母乳;母親喜歡愛撫孩子,慈祥可親的母親能給孩子最大的安慰。
如果這個階段的男孩主要由母親來撫養,那母親的情緒將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母親情緒低落、消極厭世,那麼男孩的大腦也會發生變化,充滿憂愁。
除了不能哺乳,父親也能提供這個階段男孩所需的一切,只是養育方式與母親不同,因此,父親沒有理由缺位男孩這個階段的養育。
這個階段的男孩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學會和照顧他們的人保持親密的關係,並學會信任他們。

迴歸現實生活中,沒什麼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選擇早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但大量研究表明:與女孩相比,分離更容易讓男孩感到焦慮,讓他們自己誤以為被拋棄了,從而在感情上封閉自己。因此,男孩入托不宜過早。
階段二
6到13歲
當孩子到6歲以後,一個巨大的變化出現了——男孩子們開始變得“男人氣”十足。這個階段,男孩需要一個男性榜樣的存在,父親是最好的選擇。如果父親可以以身示範,教育男孩就會事半功倍。
但在中國,不少家庭教育中,由於工作等原因,父親這個角色是缺位的,很多孩子和爸爸不親,甚至有的爸爸直言:“我不會扮演父親的角色。”
父親缺位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尤其是對男孩。
有研究表明,父親在家中大多扮演“責任承擔者”角色,如果兒子與父親接觸過少,家裡沒父親做那個“負責任”的榜樣,孩子很難發展出“果斷”、“節制”、“有擔當”的個性和品質。
父親角色缺位的男孩,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他們會在學校不守紀律,故意製造麻煩。有研究表明,學校裡很多男孩看起來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他們非常渴望融入。如果老師只懲罰他們,不引導他們,那麼父親缺位還是會影響他們繼續惹麻煩。

男教師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佔據著特殊地位,他們具有象徵意義,男孩會把他們看作某種權威,有時甚至重於自己的父親。
如果男教師可以給予孩子更多關心和愛護,贏得男孩的信任,當遇到問題時,透過溝通或許更可以解決,這比單純的體罰更有效。
但現實生活中,中小學各年級的男教師佔比越來越低,甚至年級越低,男老師越少,幼兒園階段的男幼教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這對父親教育缺位的男孩來說,更為不利。
這個階段,以父親為代表的男性榜樣是重要的,但並不意味著母親要退出。
如果母親突然消失,男孩也會發生可怕的轉變:為了抑制憂傷和痛苦,男孩的內心深處會關閉與母親有關係的方面,即他溫柔、可愛的一面。日後,他們會變得高度緊張,異常脆弱,在感情上壓抑自己,與人交往時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個階段是男孩變成男人的重要階段,他們會從襁褓之中的可愛嬰兒逐步變成以一個酷男孩,如果男孩缺乏優秀的男性榜樣,那麼他們成為“媽寶男”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階段三
14歲以上到成年
14歲之後,男生進入了另外一個發展階段,他們身體內部會發生顯著變化——睪丸激素會大幅增加,含量幾乎是之前的8倍。
這個階段的男孩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好辯、焦躁、喜怒無常。為了擁抱一個嶄新的自我,他們開始發生徹底的變化。
男孩的成長是飛速的,父母似乎有點跟不上這個速度了。因此,這個階段男孩想要衝出家門,闖出一番天地,而父母卻會把他們當成嬰兒似的硬生生地關在家裡,家庭矛盾也就因此產生了。

這個階段的男孩充好了激情和好奇心,他們想不顧一切往前衝,但是他們對社會的認知不夠,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更不知道應該如何融入。
面對男孩這個階段的“叛逆”,父母正確的引導非常重要。在史蒂夫·比達爾夫看來,男孩更喜歡秩序感和紀律感,因此父母要學會給男孩制定規則,在規則的制約下,男孩才能獲得安全感。
14歲之後的男孩,需要從更多男性榜樣的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男人,這個階段僅靠父親是遠遠不夠的,男孩需要從周圍不同的男人身上學習技能、男性氣質,這個人可能是爺爺、外公,也可能是舅舅、叔叔。
這個階段的男孩暴風成長,男孩好像會離父母越來越遠,男孩父母此刻似乎更加小心翼翼,憂心忡忡,為孩子制定規則、選擇合適的引導者顯得尤為重要。

過度放養,教不出優秀的男孩
優秀男孩的培養,並不是沒有方法可循。
史蒂夫·比達爾夫認為,男孩們需要一個活力四射、適合他們天生特質的教育環境。不過,這也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把男孩送進男校,而是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就可以做一些改變。
首先,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用大象的要求魚,那魚永遠都不會優秀”。
正視男孩和女孩生理本質上的不同,特別是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男孩們可能學業上會不如女孩,這或許是孩子的生長發育使然,不要過分焦慮,更不要輕易擴大為“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行”。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書裡提到了作業問題,不免讓人想起前段時間上熱搜的“作業熔斷機制”。
改善學習方法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如果作業實在太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讓孩子缺少運動(影響身體素質),沒時間力所能及的家務(影響精細動作發育),史蒂夫·比達爾夫鼓勵父母為孩子著想,出面和老師或學校溝通,給孩子一個更加適合的標準。

其次,男孩天生好動、精力旺盛,難免犯點小錯,
相比嚴肅的批評與懲罰,表揚、獎勵似乎更行之有效。
這幾年,年輕的父母們也是越來越願意去誇孩子了,不過也有父母還不適應,會“羞於表達”。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中,就給了一個很巧妙的例子:
在生活的一些小細節裡,有父母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表揚和鼓勵,會有利於男孩建立自我意識。
一個有愛、有積極回饋的家庭在身後,也會大大減少男孩在同齡人中,想事事求認可的迫切心態,從而減少男孩做錯事的機率。
另外,史蒂夫·比達爾夫還提到了榜樣的作用。
書裡提到一位男老師的故事,其實不僅是老師,父母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
男孩們認為這位新老師非常“酷”,因為他的興趣愛好都是男孩們崇拜的、一心想學習的。他學校組織衝浪比賽,是位優秀的衝浪運動員。此外,他還熱衷於各種戶外活動。在男孩眼中,三個元素是不可或缺的–酷、魅力四射、充滿男子氣概。
結果,校園中的男孩猛然掀起一股學習繪畫、雕刻和創造的高潮,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這位男老師離開為止。
“酷”的含義很微妙,男孩們可能會一時被外表裝“酷”所吸引,但並不會持久。男孩追尋的榜樣是那些可以教他們很多東西的、無私的人。
對青少年階段的男孩來說,行為榜樣是和他們相像的人或他們想成為的那類人。在形成自己的性格之前,男孩們會持續尋找自己的行為榜樣。
當然,今天外灘君談論的養育男孩的問題,並不只侷限於男孩身上。具體到個體,無論男孩女孩,都可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只是男孩從統計學的機率上說更大一些。

一個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也不侷限於“學習”,更應該把“成長”置於第一位。
今天的孩子們真的很不容易,我們能做的,也是竭盡所能地幫助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成人的壓力與焦慮的輸出口。
但話又說回來,養育男孩也不必過於焦慮。心理學上的“飛輪效應”形象地描述了養育男孩的過程——
孩子的根在父母,教育之本在家庭。立竿見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每一個閃閃發光的男孩都是父母耐心養育、精心培養後的結果。所以,養育男孩不必焦慮,從細節出發,理解男孩、善待男孩,這才是最好的男孩養育之道。
參考文獻:
1.《養育男孩》史蒂夫·比達爾夫著;
2.《男孩為什麼這麼費媽,終於找到原因了,原來真是有科學依據的》兒科醫生鮑秀蘭;
3.《為什麼生兒子的媽媽老得快?科學證明,男孩就是難養》CC爸媽;
4.《當父母10年了,連誇孩子都不會?》常青藤爸爸;
5.《如果你也有兒子,也想讓他優秀而自律:養育男孩的10條建議》男孩派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