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是父母在童年時給足他這4種心理營養

作者:蒙粉
來源:每日蒙臺梭利
(ID:montessori-daily)
朋友5歲的女兒說了一句話,讓朋友至今都震驚慚愧,小姑娘說“你們大人,就是不想讓我幸福!
事件的導火索是,週末一家人想出去遊玩,朋友的意見是到戶外,看看花、散散步,放鬆一下。
可小姑娘想去商場裡面的兒童遊戲區玩耍,於是一家人因為行程的安排產生了衝突,小姑娘隨口就說出了前面那句話。
朋友在震驚之餘,開始反思對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物質需求之外,還需要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給足了,孩子才能感覺到幸福。
一個父母這輩子最大的成功,不是培養出一個多麼優秀的孩子,而是有能力培養出一個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幸福的人,人格健全,每一次遇到困難,都能感受到童年時期獲得的愛,從而重新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而童年遭遇創傷的人,大多會在性格、行為方式等有所偏差,在處理事情上往往容易走極端。
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培養出一個幸福感滿滿的孩子。
童年時期可以說是孩子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
給足孩子這4樣心理營養,他會擁有幸福一生的能力。
01
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強調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孩子會把他所看見的、聽到的,全部吸收並內化成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他還將吸收性心智做了一個比喻:海綿吸水
孩子如同海綿汲水般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各種資訊,並以此建立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絡,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就像攝像機一樣,把看到的、聽到的都攝進自己的大腦。
因此,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能給予孩子心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所以,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有秩序、更利於他成長的家庭環境。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6歲以下的孩子,有時候會對做某一件事特別執拗。
一定要按照他認為的程式一步一步來,如果你打亂了次序,他就會很生氣。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的要求”是極為特別的一種敏感力。
這個時期,家長若能進行正向的引導,鞏固孩子的秩序性,就能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比起物質多麼豐富,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和溫暖的家庭,這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幸福。
02
讓孩子自由玩耍
我們常常講要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
但是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和以前的我們想比,自由玩耍的機會和時間太少了。
無論是居住環境,還是玩耍的同伴,少的可憐。
與之代替的卻是上不完的培訓班,學不完的興趣課,所以我們會常常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身心疲憊,一點精氣神都沒有。
童年時期,孩子自由玩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的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大腦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和同齡人玩耍,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比如玩沙和玩水,從心理學上來看,玩沙和玩水的遊戲,對促進孩子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首先,玩沙子和水可以發展孩子的感知覺。
沙子和水都是無形的,可以隨著孩子的喜好而隨意變化。
當沙子和水從孩子的小手中流過,可以給他帶來特別的感官刺激。
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接觸到不同質地的沙子,比如潮溼的、乾的、顆粒粗細不同的沙子等;
在玩水的時候,孩子也會感覺到柔滑流動的水,觸控到不同的水溫。
就這樣,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的感知覺會鍛鍊的越來越敏銳。
其次,玩沙和玩水可以練習孩子的肌肉動作和協調能力。
用沙子堆一個城堡,或者挖一個陷阱,拿著小鏟子鏟過來挪過去;
在這看似無聊、無意義的重複動作中,孩子鍛鍊了自己的精細動作和協調能力。
所以,當孩子想去玩沙和玩水的時候,一定不要阻止,而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玩個夠。
03
鼓勵孩子大膽探索
蒙臺梭利博士有一句經典的名言:
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我們越是鼓勵孩子,讓孩子大膽去嘗試、去試錯,孩子才能表現得更獨立。
我們養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離開我們。
1、鼓勵孩子獨立進行探索。
每個孩子都是大自然的探險家,他們熱衷於探索周邊的世界。
而孩子能否獨立的關鍵,來自父母的鼓勵,這是他們最大的底氣。
有了父母積極的鼓勵,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2、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有遠見的父母,早早就開始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你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當孩子具備一定能力之後,他自己分內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比如穿衣、吃飯、洗漱、作息等。
04
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陪伴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尤其是6歲之前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對父母的依賴性最強。
孩子出生後,雖然肉體已經與媽媽分離,但其精神上卻依然是一個胚胎。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未知的,他們透過父母的表情、神態、語言、反應,一點點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可以說,3歲前的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
在這段時間,如果孩子能夠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
尤其是媽媽,如能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孩子就會感到舒適與滿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出生後三年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出生後的2-3年兒童所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
有句話說得好:童年得到的愛,是未來生活的光。
童年時期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愛和支援,會內化成孩子的心理能量,成為他一生的底氣。
優秀的父母,總是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比如,積極跟孩子互動,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孩子提出要求和問題時,父母應該及時回應,並跟孩子積極互動起來。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及時、快速的回應,能夠在親子之間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高質量陪伴,父母是全情投入的,眼睛在觀察孩子,大腦在思考孩子的行為方式,心靈在體會孩子的感受。
凡是認真、有效地陪伴孩子的父母,哪怕是透過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都能很快知道孩子的思想情緒處於何種狀態。
童年對人的一生有什麼影響?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那是一場圓體旋轉旅程”。
一個人成年後的生活方式往往圍繞著童年的生活旋轉,有些人終其一生,他的生活都可能只是童年經歷的不斷重複。
因此,童年對於孩子來說彌足珍貴,關乎著孩子是否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孩子最大的幸福來源,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自由玩耍、大膽的探索和給他充分的愛與陪伴這四樣心理營養。
父母在這些方面投入的越多,孩子將來感知幸福的能力就越強。
來源:每日蒙臺梭利(ID:montessori-daily),蒙臺梭利成長交流平臺,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今日推薦
《費曼經典》
一個好奇者的探險人生
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諾獎科學家傳記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