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的這些“毒育兒”,坑害了多少孩子?父母一定要警惕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前兩天,在家庭聚會上,小侄女期末考試數學只考了90分,被大家輪流批評:
“你看看,一天就知道玩、看電視,學習不認真,長大了以後有什麼出息?”
“看看熙熙,你們一個學校,為什麼別人能考雙百?”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小女孩特別羞愧。
於是,小侄女拉著媽媽就想回家,沒想到媽媽也打擊她:
“看吧!說了你多少遍,你就是學習不上心,就該多批評一下。”
小侄女感覺瞬間特別沒面子,情緒好幾久都沒緩過來。
臨近春節,大家聚在一起,難免會談起孩子:
有些父母會因為成績當眾批評孩子,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不夠禮貌而貼標籤……
這些行為,看似無意,實則最傷孩子。
尤其是:過年期間的這些“毒育兒”坑害了不少的孩子。
01
逼迫式禮貌:打招呼
讓孩子變得自卑、內向
過年聚會,孩子最怕的場景恐怕就是:被逼著打招呼。
無論是熟悉的,還是不認識的,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叫人:這個叫阿姨、那個叫叔叔……
這時候的孩子幾乎都特別抗拒:
有些孩子不情不願地打招呼,聲音小得如同蚊子叫;
有些孩子不願開口,小心翼翼躲在父母的背後。
此時,父母便會惱怒,然後給孩子貼標籤:怎麼沒禮貌、膽子小、長大了沒出息……
實際上,這種逼迫式禮貌對孩子來說就像是“渡劫”。
一位網友說:
小時候,他最怕的場景就是被父母逼著叫人。
一旦他不開口就會被父母批評,所以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特別害怕聚會,有時候甚至看見熟悉的人還裝作看不見。
從發展心理學上講:孩子的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他會對除了家人以外的人產生距離感。
這種距離感會造成:
·孩子產生陌生人焦慮
有研究結果發現:當與陌生人打招呼的時候,80%的孩子都會在潛意識裡抗拒。
孩子對不熟的人會有抗拒性和牴觸性,不打招呼就是他們的自我保護。
·面對不熟悉的人,孩子產生“羞恥心”
有研究表明:
20%的孩子天生就害羞; 有一部分孩子會在某一特殊階段害羞; 還有一部分孩子到6歲還會害羞。
在“叫人”這件事情上,本身孩子就害羞,如果父母一味地逼迫,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和壓迫感,這種感覺長期縈繞著孩子,就會造成他的內向和自卑。
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會害羞,這很正常。
這時候,父母千萬別逼迫,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去引導孩子:一會見到長輩你願意打招呼嗎?
如果孩子不願意,我們不要去強求。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尊重孩子,他才會變得落落大方。
02
炫耀式攀比:逼迫孩子當眾表演
增加孩子的羞恥感
微博上一位博友說:有毒的中國式養育,就是逼孩子表演節目!
她講到一次過年,親戚起鬨,要她和表姐給大家表演節目。
他們不願意,大家就對她們威逼利誘。
當時,表姐很不情願地唱了一首歌。而當時她不想表演,站在一旁臉憋得通紅。
可是舅媽並沒有維護她,反而一個勁地催促她給大家跳舞,因為不願意,最後還被罵哭了。
這件事給她帶來很大的陰影,直到現在她依然害怕過年。
不知何時起,逼迫孩子當眾表演成了一項“儀式”:
如果孩子表現得好:他們會得意,會高興。
如果孩子搞砸了:他們就會批評孩子,這不好那不好。
其實,逼迫孩子當眾表演的父母,他們不是為了證明孩子有多優秀,而是炫耀自己教育的成功。
此時,他們想的是:
“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後。”
“我的孩子這麼厲害,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 ……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就是一場建立在孩子痛苦之上的炫耀,是在給孩子“埋雷”。

因為它會摧毀孩子的自信、自尊。

被逼著表演的孩子,內心抗拒,孩子在眾人面前放不開,就會被貼上“膽小怕事”的標籤,如此一來孩子因為被嘲諷,性格就會唯唯諾諾、自卑、羞恥。
逼迫孩子當眾表演,就是父母的一場炫耀式攀比,它會一步一步摧毀孩子的心理和人格。
老舍先生曾說:
“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養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面子”,更不是為了“攀比”,而是讓孩子活出他自己
孩子的意願,就是他的尊嚴。
呵護孩子,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的自尊保駕護航。
03
比較式批評:當眾否定孩子
摧毀孩子的自信
過年聚會,經常聽見這樣的對話:
“我家孩子這次才考95分,沒考好;你家孩子真努力,這次居然能考90分。”
“哎,成績好有什麼用,在家裡不聽話,氣死人……”
許多父母陷入比較的怪圈:
自己的孩子再優秀,都要去否定;別人家的孩子再差勁,都要去誇一誇。
這種看似激勵的方式,會讓父母對著更優秀的孩子,挑剔自己家的孩子,然後越看越不滿意,最後對孩子一頓批評和打擊。
被父母當眾否定的孩子最終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因為缺愛而變得沒有自信。
總覺得自己很差勁,即使很優秀也很容易產生自卑感。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講:當眾比較並否定孩子,只是一種情緒發洩,它並不能激勵孩子。
父母可以比較,但目的不是否定,而是透過“比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和潛力。
比如:
比較孩子的進步;做得好的方面;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自己的長處所在。
在比較中凸顯孩子的獨特性,它可以讓比較變成期待,孩子才會更有潛力。
在影片網站看到一條影片:來自一位爸爸的肺腑之言。
他說:
我不拿我的孩子和別人比,不是比不過,我的孩子很優秀,但我不稀罕和他們比;
孩子怎麼快樂怎麼來,怎麼安逸怎麼好,我姑娘是最厲害的那一個。
永遠不要拿孩子的差去比,而是幫孩子找到自信和價值。
就如梁啟超養育子女時所說: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我們教育孩子不要只想著回報,讓孩子做好獨一無二的自己,才能耕耘好自己的天地,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放棄對比,才能透過孩子的價值幫他守住初心。
04
逼迫式謙讓:大孩子要讓著小的
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網上有網友問:大的孩子就該讓小的孩子嗎?
這個問題牽扯出來很多備受委屈的孩子。
其中一位網友說:
她是家裡的老大,不管做什麼,爸媽都讓她讓著弟弟,而弟弟仗著爸媽的寵愛,整天對她耀武揚威。
每次父母給她買的東西,弟弟想要就能得到。她被弟弟欺負了也被父母教育要謙讓。
那時的她特別委屈,總覺得父母偏心過頭。
於是,背地裡她也暗自較勁。
不和弟弟說話、不和他玩耍;有了好吃的自己藏起來,父母不在家會搶弟弟的玩具;開始討厭父母,對他們冷暴力。
而弟弟,因為從小被嬌慣,總覺得所有人都該讓著他,因此出入社會後吃了不少虧。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總覺得弱者該被保護,要求大的要謙讓。可是,教育孩子過度謙讓,會讓教育出現偏差:
一方面被要求謙讓的孩子自尊和自信容易受到壓抑,情感被忽視,最終容易出現怨恨、憂愁等負面情緒。
另一方面經常被謙讓的孩子,很容易養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讓孩子形成了非常錯誤的三觀:我喜歡什麼,你就得無條件讓著我,最終造成兩方孩子都受傷。
過度謙讓的教育,最終都會“兩敗俱傷”。
一位作家寫過一句話:
孩子從成為人的那一天,他們就在為自己而活,人類基因的趨向性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意識,他有權利分配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為了弱者犧牲自己。
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謙讓,而要給孩子權利感:他想不想讓是由他自己決定的,不想讓就可以拒絕。
父母保護孩子的權利感,孩子在未來才有主見。
05
當眾式責罰:在眾人面前教訓孩子
摧毀他的自尊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說:我的父母批評我從來不分場合。
小時候我很胖,記得我有一次多吃了一點東西,媽媽就指著我說:看看這個小胖子,就知道吃,都胖成豬了。”
我當時聽見旁邊的人在笑,我感覺到了恥辱,從那以後,我再也不願意去外面吃飯了。
這樣的經歷其實很讓人心疼。
因為,人前訓子看似奏效,實則被當眾責備的孩子最容易產生:羞恥感。
這種羞恥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尊被踐踏、面子被破壞,安全感被摧毀,最終變得敏感和自負。
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
當眾斥責孩子的缺點,孩子會產生自卑情緒。
一是孩子的大腦中有映象神經元系統,會不自覺地模仿和內化他人的反應。當眾被斥責的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否定,還會察覺到他人的反應,加深負面感受。
二是孩子自我概念形成後反覆被當眾指出缺點會導致孩子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他會否定自己。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被理解。“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在意大人的情緒和看法了,會有策略地展示什麼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值得稱讚的。
父母的誇獎、稱讚會讓他感到開心和滿足;而當眾指責和嘲笑,他也會感到羞恥和受挫,最終變得敏感和自卑。
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在外人面前對孩子說話不要口無遮攔;
不當眾揭孩子的短,維護孩子的面子。
不在人前訓子,孩子才會更愛你。
06
看過這樣一句話:
“養孩子不能逆流而上,要順勢而為。過度的放縱與護崽,養不出有教養的孩子;過度的禮貌與謙遜,又可能傷到孩子。”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認可、維護、鼓勵、重視去填滿內心的空洞。
而那些大人眼中無關痛癢的捉弄與責怪,被忽視的逼迫和比較卻是壓在孩子心頭的千斤巨鼎,讓孩子無助又痛苦。
春節期間:父母的責任不僅是保護孩子的安全,還要溫暖孩子的內心世界。
多給孩子一點自尊;少一點批評和指責,用心呵護,是給孩子心靈最好的滋養。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豆瓣9.3分!《寫作能讓孩子走多遠》
不只是教孩子閱讀和寫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