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自己的卡戴珊抓馬家族。
大S和汪小菲都離婚三年了,依然見不得對方過得好一丁點…

前幾天,不是有媒體曝光了汪小菲的
新戀情嘛。
說倆人親密挽手、同遊澳門,汪小菲還把S hotel的名字給改掉了,一副和過去揮手拜拜的模樣。

網友評論
轉頭,沉寂了半年的大S就有了新動態。
先是連夜把汪小菲再次告上法庭,理由是兩個人離婚後,汪小菲從臺灣的家裡搬走了四幅畫。
大S覺得這是隱匿財產又很貴,現在想要找回這四幅畫。

不過,灣灣的法官並沒有受理案件,因為畫是汪小菲以個人名義在香港買的,屬於個人財產。
除此之外,還有臺媒稱拍到了大S復出拍廣告的花絮,還直接霸榜了熱搜詞條👇🏻

微博搜尋
該說不說,她變化還蠻大的。
從網上瘋傳的幾張糊圖來看,大S有點水腫,看著沒有之前拍情侶畫報的時候支稜。

vogue2022年10月刊 vs 臺媒流出近照
有不少網友評論說,大S的精神面貌看著很疲憊,和年輕的時候不一樣了。

網友評論
倒也不是網友見不得她好,拿面相說事。
謝娜產後復出參加綜藝的時候,也有不少網友說謝娜苦相臉,看起來很不開心。
節目還沒過半謝娜就在節目裡坦言,自己確實得了產後抑鬱。

綜藝《我們的美好生活》
不少患抑鬱症的網友也說過,生病以後總感覺自己變醜了。


網友評論
其實,這種感覺並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實存在的。
日本皮膚研究中心發現,有心理壓力的人毛孔看起來更明顯,脂溢性皮炎發作的風險也會增高。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聊聊,在抑鬱情緒的影響下,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以及當抑鬱情緒出現時,怎麼才能巧妙地化解?


抑鬱症不但會影響情緒
還會改變我們的面部狀態
有人覺得只靠看臉就去判斷一個人過得好不好、開不開心,純屬無稽之談。
但有研究證實,情緒的好壞確實能從臉上和神態上看出來。
抑鬱症除了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還會從面容、形體和神態等多方面影響我們的精神外貌。

皮膚作為神經內分泌器官之一,與內分泌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長期精神憂鬱、焦慮煩悶,很容易使內分泌紊亂,導致上皮細胞合成過多的黑色素沉積於皮膚表面。
讓皮膚在無形中變得灰暗、無光澤,甚至形成雀斑、黃褐斑等。


《黃褐斑患者皮損臨床表現與抑鬱、焦慮水平的關係研究》
有些抑鬱症反覆發作的患者,還會因為身體機能下降、肝功受損,出現臉色暗黃等症狀。
加上抑鬱症患者很難擁有充足的睡眠,長期的睡眠不足、失眠,還會導致黑眼圈加深、脫髮、斑禿等。

Johns Hopkins Precursors Study
抑鬱情緒還會增加皮質醇水平,讓人容易過敏、爆痘等。
而且皮質醇升高會導致膠原蛋白減少,使皮膚缺乏彈性從而變得薄弱,也讓皮膚更容易受傷和長出皺紋。

另外,皮質醇還會刺激炎症因子,以及人稱「自然殺手」的免疫細胞,進一步損害皮膚屏障。
如果本身就有皮膚問題,比如敏感肌、溼疹、蕁麻疹等,在壓力、抑鬱情緒的影響下還會使病情加劇。

網友評論
患抑鬱症的人,還會因為心情低落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影響到精神面貌。
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都會伴隨垂頭喪氣、愁容滿面、眼神暗淡無光等表現,嚴重的還有幻覺妄想、表情呆滯等。

而且,長時間保持消極的神態表情,還會影響肌肉紋理,肌肉是有記憶的,不但體現在身體上也體現在面部。
一項韓國研究表明,有抑鬱症的人即使刻意擺出平靜或開心的表情,也可以從肌肉的變化上看出區別。
被情緒困擾的人,眉毛、眼睛、鼻子和唇周的肌肉活躍程度會遠遠高於正常人。

這也是很多網友,只通過一個人的動態影片或表情,就能判斷出狀態和情緒好壞的原因之一。
比如越來越像向太的郭碧婷,就完美復刻了眉毛上揚、眼神呆滯、嘴角下撇等特徵👇🏻

除了容貌上的變化,抑鬱情緒還會導致我們形體上發生變化。
首當其衝的就是肥胖問題。
因為大部分抗抑鬱的藥物,都會影響內分泌代謝導致體重增加;不典型抑鬱症患者還可能出現食慾亢進,導致體重增加。

網友評論
除了發胖的情況,也有人會出現厭食消瘦的情況。
臨床調查發現,約70%的抑鬱症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食慾減退,嚴重的甚至會完全喪失進食的慾望。
營養不良、身型佝僂等問題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不僅影響美觀,嚴重還會危及生命。

而且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還會讓抑鬱症患者容易產生疲勞感。
進而產生不良坐姿、站姿等,有些抑鬱患者還會出現疼痛綜合徵,比如頭痛、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出現軀體嚴重抑鬱性木僵。


從心理及身體健康角度出發
如何照顧好我們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情緒和狀態是相互的。
其實容貌也一樣,心情舒暢、情緒開闊以後,我們不但會恢復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時還可以幫我們容光煥發。

1、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眠不足會對情緒調節功能產生影響,所以儘量保證充足的睡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遮光窗簾,給自己營造一個黑暗、涼爽的睡眠環境。
另外,儘量養成每天在規律時間起床和睡覺的習慣。(可以做不到早睡早起,但要儘量做到規律


2、調整飲食習慣
我們還可以透過調整攝入的食物種類,來對情緒和行為做出積極的改善。
不知道有沒有寶子看過美國心理博士朵琳·芙秋寫的《食物與情緒——食慾背後的心理學》。
裡面有一種很好玩的說法:當我們渴望某種食物的時候,其實是渴望某種情感關懷。

《食物與情緒——食慾背後的心理學》
拋開心理緣由,只看背後的生理原理,本質上就是食物和神經遞質及激素相互影響那一套。
羊給寶子們總結了幾種不同的情緒原料,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需要進行選擇。

適合於提高情緒,增加挑戰動力——多巴胺
市面上號稱能夠增加多巴胺的產品,基本上都添加了酪氨酸。
一般情況下,酪氨酸不需要額外的食物來源就可以自主生成。
但當我們感覺狀態比較低落、精力不足時,就可以選擇人為補充一些,比如堅果、肉類、乳製品和柑橘類食物當中都含有豐富的酪氨酸。

除了食補以外,市面上也會有一些酪氨酸的補劑產品。
但羊並不推薦,因為酪氨酸攝入的劑量太大反而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和嗜睡。
所以飲食攝取就足夠了,非必要無需購買相關的保健品或藥品。

適合於鎮定情緒,平穩心態——血清素
人體內90%的血清素都存在於腸胃道中,因此提高血清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吃。

《營養研究進展》發現,高蛋白食物+高碳水食物就可以提高大腦裡的血清素含量。
這也解釋了為啥減肥戒碳水,越減越痛苦,畢竟碳水的快樂,真的簡單又直接。

3、補充Omega-3脂肪酸
注意均衡飲食的同時,還可以適當攝入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類、海藻、魚油、亞麻籽等。
有研究表明,Omega-3可以輕鬆穿過腦細胞膜並與大腦內與情緒相關的分子相互作用,利於緩解抑鬱情緒。

圖|《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輔助治療重度抑鬱症的療效評估》
近年來Omega-3也被廣泛應用於抗抑鬱治療中。
我國在2008年時,就做過一場Omega-3輔助治療重度抑鬱症的實驗,認為它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

4、適當運動或放飛自我
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能促進內啡肽合成與分泌,產生天然止痛劑,有助於預防或降低抑鬱症狀。
寶子們可以在壓力大、情緒不好的時候做一些運動,有氧和無氧都有效果。
最簡單的就是跑步,跑丟壓力的同時,還能幫助我們理清思路。

圖|《運動產生的內啡肽——綜述內啡肽在運動科學中的作用》
不愛運動的寶子,也可以選擇適當放飛自我、肆意發瘋,也能擁有同等效果。
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
雖然先天和後天的多種因素,導致現代人更容易被抑鬱情緒所困,但是我們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快樂!
其實,羊想說大家想追求啥,就追求啥;想做啥,就做啥。
尖叫可以、擁抱可以、大聲唱歌可以、給羊點個「贊」也可以,希望我們都可以做情緒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