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警告:全球約1.5億人正在服用的一種藥物,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約10磅

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數百萬正在服用常見藥物的美國人,其肥胖風險是普通人的兩倍。
大約十分之一的美國人依賴抗抑鬱藥來緩解焦慮、抑鬱情緒,並提升心理健康。
但這些藥物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健康隱患。
西班牙的研究團隊在追蹤3000多名成年人的過程中發現,那些平均服藥六年的人,其體重增加幅度幾乎是未服藥者的兩倍。
即便考慮了飲食、運動和心理狀態等影響因素,藥物導致的體重增長趨勢仍然明顯,並且會隨時間不斷累積。
研究還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試者體重增加超過5%,而這種變化被認為會顯著提高患糖尿病、心臟病和關節疾病的風險。
在研究期間開始服藥的人體重平均增加了3%,而早已在服藥的人則增加了2%。
來自巴塞羅那 Hospital del Mar 醫院和 Pompeu Fabra University 的 Lugón 博士指出:“我們不能因為抗抑鬱藥帶來好處,就忽略了它的副作用。”
在美國,抑鬱症影響大約2,100萬人,焦慮症更是高達4,000萬人,是全國最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
目前治療這兩種疾病最常用的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這類抗抑鬱藥透過提升血清素(一種調節情緒的激素)水平來起效,但副作用之一就是體重增加。
雖然現代的抗抑鬱藥在療效上優於老一代藥物,副作用也相對較少,但仍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包括睡眠障礙、頭暈、消化不良、性功能減退,尤其是體重上升這一關鍵副作用。
體重增加是許多患者停止服用抗抑鬱藥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讓醫生與患者始終在療效與副作用之間權衡取捨。
Hospital del Mar 醫院精神科主任 Víctor Pérez 博士指出,雖然抗抑鬱藥普遍效果良好,但“並非所有藥物都會引起體重增加,然而像 mirtazapine(米氮平)和 paroxetine(帕羅西汀)這類藥物的確可能導致顯著的體重上升。”
研究團隊於2005年在西班牙東北部招募了6,352名35至79歲的成年人,進行長達六年的跟蹤研究。
參與者按照抗抑鬱藥的使用情況被分為四類:從未使用者、研究期間開始服藥者、在隨訪前已停藥者,以及從研究開始前就已服藥並持續六年的長期使用者。
研究初期,護士記錄了每位參與者的體重、身高、飲食習慣(以地中海飲食為參照)、運動頻率、抑鬱症狀、吸菸歷史、糖尿病狀況和血壓資料。
此次研究的核心在於觀察體重百分比的增長趨勢,以及新出現的肥胖案例數量,肥胖標準為體質指數(BMI)達到30或以上。
研究顯示,無論是否服用抗抑鬱藥,所有參與者在研究期間體重均有所增加,但服藥者的增重更為明顯。
平均來看,從未服藥的人體重增加約0.8%;停藥者增加了2.2%;新近開始服藥者增加了2.5%;而長期服藥者體重增加約1.7%。
也就是說,服用抗抑鬱藥者的體重增幅至少是未服用者的兩倍。
Hospital del Mar 研究所的 Camille Lassale 博士指出:“所有使用抗抑鬱藥的人體重增加和發展為肥胖的可能性更高,而長期服用者的風險尤其明顯。”
目前,專家尚無法完全解釋抗抑鬱藥為何導致體重上升,但這一現象與“血清素”這種情緒調節物質有關。
包括 Prozac(百憂解)、Zoloft(左洛復)、Effexor(怡奮隆)和 Cymbalta(欣百達)在內的大多數抗抑鬱藥物,都是透過調控大腦中的血清素來穩定情緒的。
其中的 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透過阻止血清素被再吸收,使這種“快樂激素”在大腦中保持更高濃度;SNRIs(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則同時抑制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後者與身體能量調節有關。
而血清素除了調節情緒和焦慮之外,也參與調控食慾,作用類似於“控制飢餓感的紅綠燈”。
剛開始服用 SSRI 時,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上升,會減輕衝動性行為並增強飽腹感,從而使人一開始反而吃得更少。
但在服藥大約一年後,大腦會逐漸適應藥物,透過減少對血清素敏感的受體數量,形成“血清素耐受”,也就是對血清素反應減弱。
這時身體會本能地渴望透過攝取碳水化合物或甜食來“自我補償”,因為這類食物可以短暫提升血清素水平,但長期下來往往會造成體重增加。
Pérez 博士指出:“由於不少患者會因體重上升而中斷抗抑鬱治療,我們必須探索可以配合藥物使用的替代療法。”
不過醫生也警告,抗抑鬱藥不能自行突然停用。正確做法是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藥,一般需耗時數週,以避免嚴重的戒斷反應。
這些副作用可能包括類似流感的不適、頭暈、情緒不穩、睡眠紊亂,甚至出現“腦電擊感”——一種如同電流穿過大腦的刺痛感。
本研究已發表於《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期刊。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