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麼突然就抑鬱了?每一句“我很好”都可能是“救救我”

作者:多多媽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

2024《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報告》顯示:
10-18歲兒童抑鬱檢出率24.6%,但主動求助率不足8%。
“我沒事”“別管我”,是不少抑鬱的孩子掛在嘴邊的話。
但是,當孩子開始用平靜語氣掩蓋情緒,就像手機開啟省電模式——
這是電量低於20%的危險訊號。
孩子“突然”抑鬱,是情緒積累的結果。
如同漏水的水管,表面只有一滴水珠時,內部早已鏽蝕滲漏。
有些家長,誤將“安靜乖巧”等同於心理健康。
可是那些沉默的孩子,可能正在經歷劇烈的內心衝突。
你知道笑著說出“我很好”的孩子,身體里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海嘯嗎?
01
比哭鬧更危險的“平靜面具”
抑鬱兒童中,73%會偽裝正常。
這種現象,可以用“情緒冰山模型”解釋:
我們能觀察到的行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10%,而水面下隱藏著90%未被察覺的痛苦。
想要識別孩子的這些訊號,我給大家準備了“三把尺子”:
第一,觀察語言變化。
比如孩子健康的狀態,會說“我要當科學家”“週末想去遊樂場”。
但是抑鬱訊號會變成“隨便吧”“反正沒人在乎”。
心理學將這種語言表達,稱為“希望感喪失”。
第二,觀察異常行為。
有重點中學調查顯示:
強迫行為與抑鬱情緒的相關性高達68%。
如果平時懶散的孩子,突然沉迷整理書桌/反覆洗手等“完美儀式”,很可能是透過控制外物,來緩解內心焦慮。
第三,察覺身體警報。
如果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頭疼、胃痛,一定要警惕。
因為超過40%抑鬱青少年,都存在軀體化症狀。
也有的孩子,會出現睡眠模式的改變。
要麼嗜睡逃避現實,要麼變得徹夜難眠、無精打采。
最可怕的,從來不是那些和父母大吵大鬧的孩子,也不是執拗幼稚的孩子。
而是那些習慣了沉默,什麼都說“我沒事”的孩子。
這些隱形訊號,比歇斯底里的吵鬧更讓人害怕。
02
孩子不願意說出口的“恐懼鏈”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不願意把內心的痛苦說出口,因為他們心裡存在著一條恐懼鏈 :
說了會讓爸媽失望→同學覺得我矯情→醫生肯定要告訴老師。
但其實,這種恐懼並非空穴來風。
家長的錯誤認知,是導致孩子無法說出口的首要原因。
有些父母,總是和孩子進行疼痛比較:
“你吃穿不愁,有什麼好抑鬱的?”
這些話,導致孩子認知上出現錯誤想法。
但是,骨折的人,從來不會因為穿著名牌鞋就不疼。
神經科學上說,抑鬱不是物質匱乏導致,而是情緒調節系統故障,如同大腦的“免疫系統”失效。
認識一箇中考狀元,連續7個月假裝胃痛逃避上學。
直到他在課本寫滿“救救我”,才被發現已經重度抑鬱。
這就是長期壓抑導致的述情障礙——大腦已經失去將情緒轉化為語言的能力。
當孩子開始頻繁生病卻查不出病因,往往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求救。
不要再覺得孩子矯情了,能發出訊號,孩子就還有救。
03
三把開啟心門的金鑰匙
抑鬱,幾乎不可能輕鬆療愈。
但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在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三把開啟孩子心門的金鑰匙。
第一把:建立“不完美安全區”
試著建立每週的家庭“脆弱時間”,比如爸爸先說工作糗事,孩子才敢吐露被霸凌、被欺負 。
根據映象神經元理論,家長示弱,可以有效激發孩子表達欲。
第二把:翻譯“身體密碼”
家長要學會翻譯孩子的身體密碼: 
✓ 孩子突然嗜睡,可能是情緒溺水,可以說“願意和我一起發會兒呆嗎” 
✓ 孩子暴食/厭食,是心理淤青的軀體化,可以說“要不要吃點讓你開心的食物” 
話術的原則,記得把行為和人分開,用“你最近好像容易累”替代“你就是懶”
第三把:創造求助的機會
初級的方式,是讓孩子用表情符號記錄心情。
如果孩子願意說話,可以和與寵物/AI聊天機器人練習表達。
當然,如果孩子情況嚴重,就要想辦法試試專業干預。
孩子願意踏進諮詢室,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北京安定醫院曾建議說,就診時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偶,能降低50%抗拒感。
這些方法循序漸進,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情況自行判斷,給予孩子幫助。
北師大臨床心理學教授說:
抑鬱不是弱點,是心靈在發出系統升級的請求。
那些緊閉的心門後,孩子們正在等待一句:
“我看見了你的不容易。”
當我們學會用理解代替追問,用陪伴代替解決,那些藏匿在“我很好”背後的“救救我”,終會化作成長的勇氣。
請家長記住:
會流淚的孩子,比假裝堅強的孩子更有韌性;
敢說“我做不到”的孩子,比死撐完美的孩子更健康;
被允許抑鬱的孩子,才有力量真正向陽而生。

今日推薦
《養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安全感圓環法
養出情緒復原力和探索勇氣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