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KY測評部的菜菜。
在上個週末,我看完了央視推出的一檔紀錄片 《我們如何對抗抑鬱》。作為中國首部全方位解讀抑鬱症的系列紀錄片,這部片子採用了更為真實的視角,記錄著中國背景下抑鬱病患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正在經歷著的生活。

在節目的前三集,講述了三個抑鬱病患群體的抗抑鬱之路,他們分別是青少年、女性和老年人。這三個群體之所以會受到節目的特別關注,是因為在流行病學的資料中,他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成為了抑鬱高危群體。
於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和我的小夥伴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一部分群體會更容易產生抑鬱情緒甚至是患上抑鬱症呢?除了生理方面的病因,還會不會有其它的原因在發揮作用呢?
在這些疑問的驅使之下,我們去查閱了大量關於抑鬱病因的文獻,發現除了遺傳或生物學因素的影響之外,認知(Cognition)因素,尤其是認知層面的思維模式,即你如何看待世界、周圍的環境以及身處於環境中的自我,對於抑鬱的產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抑鬱思維模式】的話題。
👇購買測試,瞭解自己的“抑鬱思維模式”👇

你的思維模式
或是抑鬱生長的原因
抑鬱思維模式,通俗來講,指的是從消極的角度看待周圍環境和自我。在這樣的思維模式影響下,人們會出現許多與抑鬱相關表現,比如低落的情緒,意志消沉,成癮行為的增加,自殺念頭,迴避的願望等等。長此以往,可能會發展成為抑鬱症或者其它的精神疾病。
舉個例子,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你的伴侶幾個小時沒有回覆你的資訊。對於一般人而言,他們能夠客觀分析伴侶不回覆資訊是因為外部原因(比如,工作在忙,手機壞了…)還是內部原因(比如,TA生氣了…)呢。如果他們發現是外部原因,那麼只需要等待伴侶的回覆就好。如果是內部原因,他們也能夠積極化解親密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相比之下,採用抑鬱思維模式的人,可能會覺得伴侶的不及時回覆是因為【TA不愛自己了】,或者【TA對這段關係產生厭煩了】,從而會陷入抑鬱或者低落的情緒中,也會因此對這段親密關係造成一定的損害。
許多人之所以會持續性地陷入抑鬱的情緒或者長期感到喪失興趣或愉悅感,是因為他們長期傾向於將自己看作是沒有能力的、有缺陷的、一無是處的。同時,也會以消極地視角看待自己當前的體驗以及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在抑鬱症患者中尤為常見,比如他們會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不斷地自我責備和自我否定。

抑鬱思維模式如何影響我們
儘管,抑鬱思維對我們的生活體驗有很大的影響,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它們通常表現為我們的無意識行為,是自我難以覺察的。
結合心理學家Beck提出的的消極自我圖式模型和Seligman提出的習得無助模型,抑鬱思維可以被分為【潛在】和【表層】的兩個部分。
我們可以把抑鬱思維模式比做是們心中的一座冰山,【潛在的抑鬱思維】更像是在海平面下的部分。它表現為埋藏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信念,既包括我們的價值觀,即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世界運轉的規律,也包括我們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知以及對自我的認識。
相比之下,【表層的抑鬱思維】則更像是海平面上面的部分。它表現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消極事件的反應,或者說所謂的“第一反應”,包括我們如何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如何對待事情本身以及所帶來的抑鬱情緒。

如何瞭解自身的抑鬱思維模式
就如前文所述,抑鬱思維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是難以發現的,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和不露痕跡的。那麼,我們該如何瞭解自己是否具有容易誘發抑鬱的思維模式呢?
針對以上問題
KY基於消極圖式自我模型&習得無助模型
👇推出了【抑鬱思維模式測試】👇

透過這份測試,你將會了解到:
⭕ 你是否具有容易誘發抑鬱的思維模式?發生頻率如何?
⭕ 你的【潛在】思維表現:難以覺察的認知歪曲,具體表現為你與環境、他人、自我的關係中。
⭕ 你的【表層】抑鬱思維:面對負面事件時你通常有怎樣的反應?

在深入分析抑鬱思維程度和日常表現後,我們還提供了可實操的針對性建議,並在報告結果頁提供了具體的實施範例和示意圖。
希望這份測試能幫助你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
👇點選購買,立即測試👇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

References:
Beck, A. T. (1963). Thinking and depression: I. Idiosyncratic content and cognitive distortion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9(4), 324-333.
Nolen-Hoeksema, S., & Morrow, J. (1991).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 the 1989 Loma Prieta Earthquak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1), 115-121.
Nolen-Hoeksema, S., Morrow, J., & Fredrickson, B. L. (1993). Response styles and the duration of episodes of depressed mood.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2(1), 20-28.
Pretz, J.E., 2011. Types of intuition: inferential and holistic. In Handbook of intuition research.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Raidl, M.H. and Lubart, T.I., 2001.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uition and creativity.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20(3), 217-230.
廣告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式 或 知我心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