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個M說明我們在幹什麼|繼BeBeyond改名之後

改名的想法由來已久、但是在今天這個時間點才真正邁出這一步:
一方面,只要勤奮努力就能出人頭地的路徑在變窄,上升空間愈發艱難;如果不在既定軌道上向上爬、自己並不知道究竟該做什麼;與狂飆突進的時代相比,真正留給年輕人的機會在變少
另一方面,成年之後進入職場,短則4-5年、長到15-20年之後,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不順、甚至是迷茫。輕則短暫影響一個人的狀態,重會引發心理問題。
通常來說,大部分人在這種情況下會選擇的做法是寄希望於找到更有可能成功的機會和環境。具體說來,無非是兩個途徑:透過不斷跳槽進入一個更加滿意的工作環境,或讀一個頂尖MBA、畢業重回職場。
在過去,無論哪條路,都是極具價效比的選擇。
經過這麼一折騰,一個人要麼學到了新東西、要麼增長了見識、還大機率能有職級和薪資的提升,最不濟也有一個金光閃閃的MBA學位可以傍身。

而中國加入世貿以來,國際貿易、房地產、生物醫藥、新消費、網際網路等一個接一個風口接踵而至,刺激了資本市場,也給了有識之士施展拳腳的空間。
從1999年到現在,我們並沒有急於賺快錢,而是用“個人發展的理念”輔導看似能夠解決短期問題的海外MBA申請。我們不僅獲得了傲人的輔導結果,同時也幫助不少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和實現這條道路的方式
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更高的輔導成本,更高的客戶理解門檻,和更具複雜但是可能效果更高的執行過程。但是我們還是這麼做了,原因很簡單:這就是我們的初心
我們為什麼堅持做這個事兒?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從頂尖MBA畢業了,如果從來沒有思考更長遠的東西,那麼拿到學位以後,即便短期能夠解決問題,長期也大機率會遇到職業發展的逆境。有一些人憑藉強大的精神力量自己消化了,但是更多的人是不知所措的。
而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市面上能找到的真正意義上的好工作越來越少;如果花半生積蓄去讀MBA,很有可能面臨找不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的情況。總之,沒有什麼看向外部的解決方式,是能夠一蹴而就或者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決定改名,是為了給大家提出一條、和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向內尋求答案”的方式。
這個方式,和我們用來輔導申請MBA和Career的理念如出一轍。我們做了25年,被成百上千的案例驗證了可行性和有效性,即:認識自己、認識外部世界、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外界需求的契合點。
如果把這個方法論放到每個人的具體境遇上,其實就是搞清楚這麼兩個個問題
  • 我們的不順境遇或對當下的不滿意、到底是因為什麼引起的
  • 我們可以怎樣防止這樣的不順和不滿繼續發生,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可以找到並去做那些讓我們覺得值得的工作,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這其實就是“Mastery”所代表的、比換工作和讀MBA更加本質性的解決方案:基於過去的經歷,認識到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願景、核心競爭力(也叫優勢),找回動力和毅力,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於意義
At the end of the day,這不就是每個人早上睜眼醒來,覺得充滿希望和幹勁,想要投身工作(或者某種事情)的狀態嘛?
在我們過去25年的MBA/Career培訓過程中,我們的產品設計其實就是包含了對每個人在這幾個重要問題上的診斷、解決方法的提供、和個人願景的設定。而這也恰好是海外頂尖MBA所關心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能夠幫助學員獲得超越超越背景的申請結果。

我們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初心從未改變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