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30 篇文章


Photo by Pixabay
作者:琢玉,諾友,帝都上班族,愛讀書不求甚解,愛碼字自娛自樂,愛畫畫天天向上,育有一個性十足的 11 歲小妞。前半生一路狂奔,人到中年,終於想要慢下來,用一生琢一塊好玉。
“話題女王”——我的表妹又來我家了,上次是“不婚”,這次是“不育”。
嗯,上次她不結婚的言論已經讓我們家庭內部完美分裂成了兩派,我媽極力勸說趁年輕找個條件好的結婚,表妹極力要說服我媽,結不結婚不是人生的必選項,跟著起鬨的還有我家閨女——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居然很明確地給我說她“也不想結婚”。好吧,我作為“騎牆派”,態度曖昧,模稜兩可,不是我沒立場,是我不想和我媽反目,畢竟這爭論毫無意義,表妹不會被說服,我媽也不會改變看法。
這次表妹來,我們的話題進一步深入到了生不生孩子。是因為她最近確實談了個男朋友,很愛說教的我媽,啊,不,是責任感很強的我媽,直接就說:感覺差不多,就早點結婚,趁著年輕生孩子。表妹又是態度堅定且直接地說:結婚的前提是不生孩子,我不喜歡小孩,更不想養小孩。
我媽一陣沉默之後,決定先“曉之以理”:你和你物件兩家條件都不錯,生完兩邊都能幫忙帶孩子,你有什麼好顧慮的。
沒生過孩子的表妹倒好像比我媽還經驗豐富,她說:生孩子太受罪,剖腹產很難受,恢復起來費勁,自然生也可能會側切,免不了挨一刀。
我媽說:現在生孩子條件越來越好了,不用擔心這些。表妹說:大姨,你說的好像生孩子一點風險都沒有。這話立刻讓我媽啞口無言。
但是我媽仍然不甘心,又希望“動之以情”:不生孩子,過著過著就沒意思了。表妹說:我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不需要孩子調劑,我把自己活好就行了。
我媽接著說:老了就知道了,沒人管你啊。表妹說:有孩子也不一定有人管啊,最後不還是照樣住養老院。我媽說:住養老院,有孩子沒孩子也不一樣,有孩子的就有人撐腰,沒孩子的養老院的人都欺負你。表妹說:大姨,你說來說去,孩子無非是你的養老工具。

▲ Photo by sk on Unsplash
我在旁邊有些忐忑,不知道該怎麼站隊,我作為一個已婚已育生活被一地雞毛損耗的中年人,從來不會勸年輕人結婚生孩子,所謂“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的覺悟就是,你的人生你選擇,我閉嘴就好,我不會鼓吹結婚有多幸福——本來也確實很難說,也不會美化說有孩子的人生多豐富——豐富的含義一言難盡。
亦舒說:“婚姻猶如黑社會:沒有加入的人總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它可怕之處,故此內幕永不為外人所知。”我覺得這話用在生育這件事上比婚姻還合適。
關於懷孕和生產,儘管現在有很多宣傳冊、書籍、影片片、紀錄片,但是沒經歷之前,別人告訴你的都是美好的假象,包括自己的母親。
那些過來人,對自己在懷孕期間遭的罪絕口不提,至少是輕描淡寫,生產過程的煎熬和痛苦更莫名其妙地被遺忘腦後,就好像一下產床所有的記憶瞬間消失。懷孕早期的嘔吐,懷孕中期自己身體不可遏制地膨脹,孕晚期的沉重負擔,好像都被描繪成了一曲讚歌。
很多女性去拍孕婦照,我不理解這種時候有什麼可拍的,我感覺那是我人生最醜的時刻。最後一兩個月,我的基本生活能力都出了問題,我起床很難自己完成,需要老公拽我起來,我站起來看不見腳,穿鞋也需要幫忙,我走路變得像個鴨子,兩條腿向外撇,搖搖擺擺地出現在路上。
但是,很多人依然會讚美我有母性的光彩,甚至誇我漂亮。對於這份好意,我只能接受,很難回懟,但我知道我不喜歡這樣。
我渴望“卸貨”,但是據說卸貨之後會懷念娃在肚子裡的時候。如今我想說,不,哪個階段我都不懷念。卸貨之後,是完全日夜顛倒的生活,是毫無滋味的月子餐,是沒完沒了的餵奶,是複雜且難以言說的家庭內部矛盾。但是,我依然不懷念懷孕,我堅定地認為懷孕是對我生理極大的挑戰。

▲ Photo by Sergiu Vălenaș on Unsplash
這些話,我怎麼能在我媽和表妹面前說出來呢,不可能。因為這也才是剛剛開始,後面養育孩子的過程還有“九九八十一難”,雖然我不否認孩子給我的生活帶來很多快樂,更給我帶來成長,讓我不斷內省,療愈著童年的創傷。
但是,當夜深人靜獨自餵奶,到了白天也昏昏沉沉無法思考,看著老公早晨瀟灑地消失在人流湧動的路上去上班,而我只能繼續在家當一個“奶牛”,看似不用上班,卻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媽媽,是一個 24 小時不能下班的崗位。
那些流逝的時間,那些無論如何在孩子的屎尿屁中都很難美化的時時刻刻,我丟失了那個曾經和我親密無間的“自我”。我記得我產假休完,迫不及待想要上班的心情,猶如逃離一種牢籠。即便是自己懷胎十月的小嬰兒,那也是另一個他者,而這個他者在嚴重侵蝕著我的“自我”。
孩子稍大,上了幼兒園,如果家裡沒有幫手,還要面對母職與工作之間的撕扯,該下班了,辦公室還沒人走,但是孩子在幼兒園的晚託班還等我去接,看著時鐘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坐針氈,我想象著那個小人在空寂無人的校園趴在窗戶上盼著媽媽來。
工作有緊急任務,需要加班,我不能說我有孩子需要接不能加班,只能趕緊翻找手機上的熟人,終於在找了第三四五個的時候,找到了幫我接孩子的人。孩子病了,感冒發燒,那個請假在家的人常常還是我,老公永遠有各種理由不能請假。
即便不是我在家,坐在辦公室的我也心神不寧,時刻擔心著孩子的狀況。還有接下來的為孩子上小學操心,因輔導作業的雞飛狗跳,因自己吼孩子的後悔與內疚,大事小情,事無鉅細,當媽媽,就像一個發條被時刻擰緊的鐘表,不眠不休。

▲ Photo by Tanaphong Toochinda on Unsplash
我不知道養育一個孩子如何量化一個母親的付出,我建議有學者可以設定一個這樣的指標。儘管現在的男性不論被動還是主動已經在覺醒,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承擔養育的責任,但這遠遠不夠,我對標的是北歐的男人——那些男女平權做到人類目前最好的國家。
從懷孕到生產、再到養育,母親似乎是無法逃脫的角色,女性因為天然的生理結構,也天然地要遭遇“母職懲罰”——變形的身材、減少的睡眠、侷限的生活、失去的職場競爭力……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在《成為母親》中說:“人類的每一位成員都會經歷從出生到獨立異常艱辛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須徵用某個女人的生命。”沒錯,付出的是母親的整個生命。
哦,這樣的話,我當然不能對我媽說,她只會說我嬌氣,哪個女人不是這樣過來的?沒錯,那些已經生了孩子的女人都是這麼過來的。那是因為孩子不是別的,生出來就退不了貨,只能硬著頭皮一路走下去,這一走就是一生。
但是,如表妹這樣的人已經看清了這背後對一個女性的巨大消耗,她們決定不再復刻千百年來女性的命運,不再把自己的一生和另一個生命捆綁在一起。即便是選擇生育的女性,也不再像曾經的女性,我們從懷孕之前已經開始思考生育對女性的影響,從而審慎地做出決定。
人類的綿延,文明的傳承需要母親,成為母親依然是絕大多數女性的選擇,但那些選擇不成為母親的女性也同樣是文明的一部分,是女性覺醒的文明。覺醒是單向的,如今的女性再也不會回到過去了。
每每看到新聞上,有些地方為了催生給出的政策:“結婚獎勵 500”、“生孩子獎勵 1000”,都被網友調侃成段子。雖然的確有從心底裡不想成為母親的女性,但是更多女性是被現實所困,那些女性真正的痛點——職場環境、養育環境的改善,制定政策的機關不是不懂,卻釋出一些隔靴搔癢的獎勵,什麼都解決不了,只能成為笑話。
當女性決定為自己而戰,我們不需要做什麼,只要不做什麼便可。
– END –

多年以後,當小姨變成了媽媽

一線城市,誰還在生二孩?

一諾:在糟糕的世界裡,做一個自由的人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