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的解藥不是漲價|【經緯低調分享】

曾經被奉為圭臬的“價格屠夫”稱謂,如今卻成了“傷害經濟”的原罪標籤。當商家抱怨利潤微薄、工廠困於成本紅線、消費者憂心質量滑坡時,低價彷彿成了萬惡之源。
於是,“守護價格底線”的呼聲漸起,試圖以漲價構建“消費升級—品牌升級—收入增長”的良性迴圈。但這套看似完美的邏輯,卻忽略了一個核心命題:當商品價格上漲時,其對應的附加值究竟在哪裡?  
低價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商業怪象,而是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必然結果。從松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到豐田的精益生產,從沃爾瑪的“天天低價”到馬斯克的“白痴指數”理論,商業史的脈絡始終指向一個真理:透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藉助技術改進壓縮非必要損耗,是製造業永恆的追求。
在標準化生產造就物質豐裕的今天,產業升級的本質是“人的價值覺醒”。當一件商品的附加值不再依賴機器轟鳴與原料堆砌,而是源於設計師的筆觸、工程師的程式碼、創作者的靈感,才能真正跳出“成本—價格”的內卷泥潭。
這或許就是施泰因門茨“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畫9999美元”的寓言所揭示的真理:在商業世界的座標系裡,“人是萬物的尺度”——唯有讓知識與技能獲得公允定價,讓創新與智慧成為價值錨點,才能在低價競爭的迷霧中,開闢出真正的商業文明新路徑。以下,Enjoy:
來源丨遠川研究所
編輯:戴老闆
責任編輯:李墨天
十年前,商業競爭的方式是比同行賣得更便宜;十年後,商業競爭的方式是指責同行低價內卷。十年前,“價格屠夫”是對企業的至高褒獎,十年後,它成了傷害經濟的元兇。
商家甚囂塵上的抱怨,工廠寥寥無幾的利潤,消費者對質量問題的擔憂,源頭彷彿都指向低價。
由於價格無限壓低,工廠無法提高產品質量,商家缺少利潤維持經營,員工收入難以覆蓋消費需求,似乎形成了某種邏輯閉環。
那麼,如果能“守護價格底線”,讓商品價格穩定上漲,實現所謂“消費升級”,企業就可以打造品牌升級技術,產業鏈從業者的收入也會穩定增長,繼而反哺企業營收,似乎又能形成某種良性迴圈。
這套看似無懈可擊的敘事,恰恰忽視的整個過程中最複雜、最深奧、最關鍵的環節:當一件商品的價格上漲,它對應提升的附加值在哪裡?
01
低價從何而來?
無論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還是工業皇冠上的邊角料,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結果,一定是低價。
上到汽車和晶片,下到垃圾袋和餐巾紙,只要生產規模擴張,生產成本就會被攤薄。稍微接觸過製造業就會明白,不能被攤薄的只有稅收,穩定上漲的只有社保基數。
松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豐田的精益生產、沃爾瑪的“Every Day Low Price”,核心都是壓縮成本,降低價格。2011年的郵件中,馬斯克認為SpaceX最大的優勢是便宜[2]:
SpaceX的表現會越來越好,價格會越來越低,這是所有科技門類的發展規律。
馬斯克提出過一個白痴指數概念,即生產成本與原材料成本的比值。一個零部件的總成本為1000美元,原材料鋁的成本只有100美元,白痴指數就高達10,意味著生產環節創造了過多的成本。
無論是藉助規模效應攤薄成本,還是依靠技術改進降低白痴指數,只要一件商品的附加值凝聚在原材料與生產環節,成本就始終有下降空間。
價格與質量並沒有必然聯絡,在引數標準不變的前提下降低生產製造成本,恰恰是製造業百年來不斷探尋的聖盃。
相比十年前,一臺55寸電視的價格從5000元左右迅速下滑到1500元,原因不是電視生產商壓榨了供應鏈,而是顯示面板生產尺寸越來越大,推動單位成本降低。
空調的價格越來越低,不是因為生產商以次充好,而是市場規模與生產規模擴大:生產線的成本是固定的,空調產量必然推動成本下滑。
價格不會無底線的下降,但除了少數價格管制商品(如食用油)和特許經營商品(如車用油),一件商品合理的價格與利潤,既不是政策規定出來的,也不是企業守護出來的,而是在市場的充分競爭中塑造的。
低價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兩個條件:一是市場規模的增長,二是市場格局的分散。
一件商品覆蓋的消費群體越多,其受眾必然對價格越來越敏感。只要銷量的擴大能夠覆蓋降價帶來的損失,實現更大的市場覆蓋,生產商就有足夠的動力降價。
2016年至今,家用空氣清淨機的均價下降了34%,但產量增長了53%[3]。因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空氣清淨機視為剛需,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價格的降低。
咖啡機、電動牙刷、掃地機器人等品類普及過程中,均價下跌如影隨形,原因也在於市場規模的擴大。
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低價是最常見的競爭手段。
小龍蝦賣的越來越便宜,原因不是大家不愛吃了,而是大家太愛吃了,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過去十年,小龍蝦養殖規模增長了4倍,激烈的競爭促成了價格下滑。
一旦市場規模觸及上限,市場格局從分散走向集中,幾大巨頭誰也殺不死誰,價格競爭的回報率就會越來越低。這也是為什麼美的的方洪波談及小米時會說[5]:“誰贏都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
此時,市場參與者會默契的鳴金收兵,商品形成市場公允的穩定價格。
2015年,空調市場多方混戰,長虹老當益壯,奧克斯虎視眈眈,格力坐穩龍頭,美的的市場份額剛過20%,價格戰頻繁爆發,方洪波表示自己已經加班成癮。
十年後,空調市場形成了穩定的寡頭格局,美的是當之無愧的龍頭,同行在忙著識別潛伏在海歸群體中的間諜。方洪波表示自己天天六點下班,並怒批“形式主義加班”。
可見企業家的格局,都是行業的格局決定的。
在社交媒體指責別人“低價內卷”的企業家,往往呈現兩個特徵:
要麼身處格局穩定、增長停滯的市場,業績增長乏力;要麼身陷市場的整合出清階段,自己不巧是正在被出清的那一個。
他們也許為員工的收入擔憂,也許為供應商的生存焦慮,但他們一定非常害怕投資機構認為自己失去了成長性,希望有人站出來管一管。
但問題是,你不能在蹣跚起步的時候依靠凱恩斯,在無序擴張的時候唸叨哈耶克,在增長停滯的時候呼喚斯大林。
02
附加值在哪裡?
如果一臺空調從2000元漲價到3000元,似乎多出來的1000元利潤就可以讓利給供應鏈,提高員工工資,整個社會的購買力就會提高,形成良性迴圈。
遺憾的是,這美妙的一切並不會發生。
空調漲價的過程中,產品屬性和核心功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生產材料和生產工藝也未見改進,那麼一定會有人用更低的成本爭奪市場,讓價格回到公允的區間。
如果一件商品的附加值由原材料和生產加工所創造,它的公允定價就無法脫離這個框架,最終演化為成本的競爭,這是“白牌”和“平替”出現的原因。
消費升級的敗退可能與總需求不足有關,但大部分消費升級語境下的“新消費”本身就基於一種田園牧歌式的一廂情願:替代低價供給,憑空產生溢價,拉高商品價格。
消費者從500元的A品牌咖啡機換成2000元的B品牌咖啡機,也許是典型的消費升級行為。但因為A品牌咖啡機的出現,讓無力負擔B品牌的消費者第一次用上咖啡機,恐怕是過去十年裡,最容易被忽視的消費升級。
真正的消費升級不是讓消費者把500塊的咖啡機換成2000塊的,而是讓那些從來沒用過咖啡機的人,以更便宜的價格用上咖啡機、洗碗機、電動牙刷和掃地機器人,這是製造業繁榮的意義和價值。
導致內卷的不是低價,而是製造業與生俱來的特徵。
工廠是一個模糊鋼鐵與血肉邊界的地方,是一個把四肢變成機械的地方。工人整齊劃一的完成系統規定的標準動作,似乎生命被定格在生產線的某一個環節,往後餘生都是一天的反覆回放。
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當個外賣騎手,天天風裡來雨裡去也不想去工廠擰螺絲?因為進廠和進看守所二選一,未必不會有人選後者。
社會財富創造和購買力的提高固然依賴高價值的商品,但方式不是在市場競爭中捱了打選擇告家長,而是在原材料與生產加工之外,創造新的附加值
英偉達和AMD都能用臺積電的晶圓廠生產晶片,但兩者的晶片對應著截然不同的利潤;同樣材質和工藝的揹包印上Prada或Puma,有著天差地別的價格。
米老鼠的衍生品在2024年創造了516億美元零售額,如果有其他玩具生產商認為其附加值來自原材料與生產,迪士尼法務部會第一時間糾正他的看法。
生產Labubu的橡膠和毛絨沒有任何稀缺性,玩具的生產也絕不是什麼高科技,但泡泡瑪特並沒有陷入“低價內卷”,因為Labubu的附加值來自審美、設計和那些無法被複制的創意。
英偉達的晶片、Prada的揹包、泡泡瑪特的玩偶和迪士尼的電影,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在原材料與生產之外,用新的附加值改變了商品的屬性並被市場接受,這些附加值有一個共同的來源:
決定芯片價值的不是晶圓廠的生產線,而是晶片工程師設計的電路;成為迪士尼影迷的原因是電影裡的角色與故事,而非拍攝電影的攝影機;為橡膠和毛絨賦予生命力的不是代工廠,而是泡泡瑪特的設計師。
Prada和Gucci的消費者可能跳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但這也是人而非機器挖出來的陷阱。當你批判它的時候,還有很多人爭先恐後往裡面跳呢。
生產製造的附加值永遠可以被規模攤薄,但人的知識與技能卻可以隨規模無限延展。
一顆生產千萬次的晶片只需要被設計一次,幾乎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都會默契的把附加值最高的研發環節握在自己手裡,把生產製造環節交給勤勞勇敢的東亞人民。
生產製造附加值的源頭在哪裡?答案是提供生產裝置的公司和創造它們的人。美國的製造業也許在衰落,但離開了應用材料、泛林和科磊的裝置,沒有任何一家晶圓廠能生產3nm工藝的晶片。
美的在2021年收購了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因為那是一臺空調的附加值被創造的地方。丁世忠說“商品可以被迅速製造出來,但品牌不行”,因為安踏真的當過別人的代工廠。
幾乎所有高價值的商品,都無一例外壓縮了原料與生產的附加值佔比,用人的知識和技能取而代之。它可以是晶片的設計、裝置的研發和技術的突破,也可以是IP的創造、產品的審美與品牌的營銷。
賓士A180L和寶馬125i車主可能是花錢買標的大冤種,但為一個商標註入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附加值,並不比EUV光刻機的研發簡單。
03
重新理解勞動
逃離內卷的方式不是消滅低價的商品,而是提高低下的勞動生產率。
福特T型車的成功不是因為亨利·福特給工人漲工資,而是電力與流水線的引入,將汽車工業拉入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時代,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
當時,手工生產裝配一輛汽車需要700小時,但T型車只需要12.5小時。與之對應,1908年到1929年,美國汽車售價從4500美元下滑到200美元。其他汽車製造商的反應是迅速跟進,而不是把福特比作某家房地產公司。
福特是美國製造業黃金年代的符號和圖騰,每一個經歷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經濟體,都曾對巍峨的工廠和轟鳴的機器有種別樣的迷戀,在戰爭陰霾中重建國家的東亞人民更是如此。
當黃仁勳告訴母親自己的公司在開發玩遊戲用的晶片時,收穫的鼓勵是:為什麼不找個班上?
工業化的建設期往往與基礎消費品的普及期相吻合,走進千家萬戶的冰箱、空調和洗衣機會塑造一代人的消費觀念,最鮮明的特徵是以實用性衡量商品價值:
衣服的價值在於舒適,所以純棉材質應該比化纖貴;牛排的價值在於牛肉,因此一斤牛排不能比一斤牛肉貴太多;你換的這個零件淘寶上賣200,為什麼收我300塊維修費?
這種衡量標尺有一個隱含的假設:服裝設計師的審美、廚師的烹飪技法、維修工人的專業技能不值得被定價。
依託標準化生產的基礎消費品,其實質是基於實用性的人口基數生意,透過市場規模的擴大抵消生產製造附加值的壓縮。因此,這類公司的共性是對渠道的掌控力而非技術能力。
但樹長不到天上去,一旦市場規模觸頂,錨定價格的“消耗戰”就會成為必然。
中國消費市場過去幾年最大的特徵,是基於實用屬性的人口基數的生意相繼觸頂,象徵非實用屬性的細分市場需求在快速增長。其核心在於,讓人創造的價值能夠超越原料和機器。
樂高的附加值不在標準化生產的積木,反而是印著拼裝說明的那幾頁不起眼的紙。泡泡瑪特絕大部分爭議的來源,是超脫生產製造與實用性的定價框架,挑戰了工業化時代的價值觀。每一家潮玩門店的門口,都至少留下過一句“不就是破塑膠嗎”。
然而,社會財富的增長會讓優秀的設計可以被欣賞、專業的技能可以被認同。社會進步的表徵在於一個人的智慧與才能,可以獲得比原材料和生產製造更高的定價。
一位頂尖廚師透過探店影片收穫了百萬粉絲,在流量變現的過程中,其核心附加值顯然來自自己對烹飪的理解與感知,而非MCN機構的剪輯和包裝。
一個人刷短影片刷到半夜兩點順便打賞了主播,一覺醒來批評年輕人只想搞直播當網紅。那麼他就在晚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白天阻擋了歷史的行程。
2012年,谷歌在全球科技公司的眼皮子底下,花了4400萬美元買下了一家名叫DNNresearch的公司,這家公司成立不到一個月,沒有產品、沒有收入,只有三個員工和幾篇論文。
因為谷歌比誰都清楚,DNNresearch的老闆,即未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offrey Hinton關於人工智慧的畢生所學,比那些造價不菲的機器值錢得多。
傑克·韋爾奇是標準化生產時代的管理學大師,超級工程在流水線上被拆解為整齊劃一的枯燥勞動,用清晰的考評和賞罰加以衡量。但當《奈飛文化手冊》成為新的聖經,“天道酬勤”的牌匾難免不合時宜。
為商品注入人的附加值,恰恰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最深奧的學問。因為技術與創新,不是給冰箱加塊螢幕這麼簡單;設計和審美,不是把空調做成玫瑰那麼玩笑。
社會進步的意義,是讓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不必寄託於土地的肥力、機器的轟鳴和複雜的裙帶,而是用自身的智慧與才能爭取一個合理的市場定價。
所以總設計師在1978年視察鞍鋼時會說[4]:生產越發展,直接從事生產的人越少,從事服務業的人越多。
擺脫低價內卷的方法是提高人的價值。即便每個人的價值提升速度並不平均,但也勝過用道貌岸然的口號和對苦難神聖化的歌頌,去捍衛機器可笑的尊嚴。
04
尾聲:讓人成為人
《讀者》和《知音》風靡的年代,曾有一碗流傳甚廣的心靈雞湯:
福特從一家“小公司”請來了工程師施泰因門茨(Karl Steinmetz),解決生產線的電機問題。施泰因門茨計算了兩天,用粉筆在電機上畫了一條線並開出報價單: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
當然,故事中亨利·福特希望將施泰因門茨納入麾下,後者出於對“小公司”老闆的感激婉拒邀請的後續,就屬於進口雞湯在中國的本地化調味了。
真實的歷史中,施泰因門茨的確供職於一家名為Eickemeyer的小型電氣公司,只不過老闆爽快的把公司賣給了通用電氣,“報價單”的軼事大機率發生在施泰因門茨任職通用電氣期間[6]。
中間是施泰因門茨,這張照片裡還有愛因斯坦和特斯拉
更真實的商業世界,這份報價單有更復雜的運轉邏輯:美國公司負責電氣裝置的研發設計,日本公司提供核心零部件,在中國完成生產製造,美國工程師會用東南亞生產的粉筆,指揮本地的團隊完成運維。
先發國家的優勢地位常被簡單粗暴的歸結為“殖民掠奪”,這種觀點可能唬得住英國和法國,但唬不住瑞典和挪威,還會激怒韓國、愛爾蘭和新加坡。
一個經濟體的繁榮在於高附加值產業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社會財富,同時完善的制度可以限制財富的過度集中,即最大限度發揮人的才能和智慧,並給這些智慧與才能公允的回報。
如果一個企業家覺得自己陷入了“低價內卷”,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摘下辦公室裡“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講奉獻越講境界越高”的標語,換成普羅泰戈拉的那句箴言:
人是萬物的尺度。
參考資料
[1] 第四消費時代,三浦展
[2] The facts about SpaceX costs,埃隆·馬斯克
[3] 2023年空氣清淨機行業未來發展前景,智研諮詢
[4]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5] 美的2024年度股東大會,美的
[6] Charles Proteus Steinmetz, the Wizard of Schenectady,Gilbert King
編輯:戴老闆
責任編輯:李墨天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