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漫天雪
一

市場經濟中的生產,是消費者在指揮的,企業在利潤機制的指引下行動。消費者需要什麼,企業就生產什麼,滿足了消費者需求的企業,就會盈利並擴張。為利潤而生產,就是為消費者需求而生產。所以,只要消費者需要更好的食物、房子、汽車、手機,以及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企業就會想方設法推動技術進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它不這樣做,就會倒閉。
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需要並不是真實的需求。我想要一架私人飛機,但那不是真實的需求,因為我沒有支付能力。
因此關鍵的因素是價格。
只有價格降到一定程度,才能讓人消費得起,才能把需要轉化為真實的需求。
因此企業一直在做的事情,不是“哄抬物價”,而是千方百計推動技術進步降低成本,進而降價。因為價格低,是競爭的不二法寶;只有價格低,才能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才能贏得更多的利潤。世界上最大的企業,不是面向少數高收入階層的奢侈品製造企業,而是面向普羅大眾進行生產的企業。
這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比現在更加安全的食物、堅固的房子、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
不是因為市場提供不了,而是因為價格高得我們買不起。或者準確地說,一旦滿足了這樣的需求,其他更重要的需求就無法滿足,未來的生活就會受影響。資本的稀缺,為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設定了限制,使供給無法提高,因此價格無法下降。資源的稀缺,導致用在這裡就用不到那裡。
因此,技術,並不是越先進越好;商品,也不是質量越高越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我們能夠買得起的,才是好的。
中國出口非洲國家的小商品,一看就是我們早已淘汰不用的東西,用我們當下的眼光看,老舊而劣質,但是在非洲很受歡迎。就是因為他們資本稀缺,生產的很少,只能交換這些廉價的東西,才能切實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太好太貴的東西,他們根本就買不起,對改善他們的生活反倒無益。
說買不起,也不是說他就一定沒有那麼多錢,而是主觀價值排序、當下與未來的權衡的意涵。他們買不起2000塊一套的西裝嗎?不,他可能有2000元的存款。但是為什麼“買不起”?因為這些錢他還有更重要的用途,買了西服就買不成食物和電驢了;他不想因為當下穿了一套2000元的西裝而吃不飽飯,未來必須節衣縮食。
稀缺性,永遠是人類生存面對的首要事實。那些承諾或者要求各種免費、各種最安全的食品、最優良的空氣的人,就是在無視稀缺性。他們生活在烏托邦式的童話世界裡,而不是生活在真實的人間。
二

怎樣造飛機、汽車、房子、以及各種東西,要依靠自然科學和技術。它能夠告訴我們,某種目標能否實現,以及怎樣實現該目標。一個人要想實現特定目標,就必須按照科學揭示的因果規律、技術指明的方法步驟來進行。
但是應當不應當使用這種技術把它們造出來,自然科學回答不了。
在沙漠裡種糧食、搞海水淡化、把汽車造得跟坦克一樣安全、把自來水全變成直飲純淨水,技術上能實現嗎?能。但是投入產出不成比例,價格高得人買不起,人們生活成本將直線上升。
吃不用化肥的、安全的有機食品,技術上也不存在問題。崔化鈉同志種的有機蔬菜一斤80;斯里蘭卡中了環保主義邪教的毒,淘汰化肥,結果馬上陷入饑荒,群眾佔領總統府。淘汰煤炭,使用清潔能源,實現“碳中和”,技術同樣能實現。但是你要承受電價上漲,並且動不動就停電的代價。
所以,技術並不是問題,價格才是問題。
那些動輒談各種安全、要求管一管的人,你最好有點價格的概念。
米塞斯舉了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
工程技術能確定怎樣蓋一座橋,以便在某個給定的地點跨越某一條河,並且承受某一既定的負載。但是,它不能回答,蓋這樣的一座橋,所需使用的物質類生產要素和勞動,是否抽取自某一更迫切需要使用它們的用途,以致使某一更迫切感覺到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換言之,它不能回答,那座橋究竟該不該蓋、該蓋在什麼地方、該有多大的負載能量,以及在許多種可能的造橋方式中該選哪一種。
那麼,該不該蓋,選擇什麼樣的方式蓋,就要進行經濟計算。這是經濟學的範疇。
經濟計算就是成本收益的計算、資本會計的計算。這是一個心智工具,目的在於消除不適感,實現處境的改善。只有在有收益的情況下,投入才是合算的,因為這樣才會積累資本。如果沒有收益甚至虧損,那就意味著資本損耗。而資本的多寡,直接決定了什麼樣的技術會被投入使用,決定了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人均資本量增加,就是進步經濟,人的生活水平就提高;反之,資本量減少,就意味著受窮。
成本也不是會計成本,而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實現較高排序的目標而捨棄的次優目標的價值。一塊地,可以用來種糧食,年產出2000元;也可以蓋商品房,年產出2000萬,如果光是看賬面上的會計成本,它還是盈利的,但是那分明是一種資源的巨大浪費,為了2000塊兒放棄了2000萬,這意味著更加迫切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人們的福利受損了。你說大家沒有這麼傻,可是農村土地用途管制的效果,就是這樣。
資源是稀缺的,同一種資源,用在這裡就用不到那裡。有人想用這種資源製造A,有人想用來製造B,那麼誰應當去使用這種資源呢?自由市場上,就看誰出價高。誰出價高,就意味著需求更迫切,也就意味著資源的效用發揮到了最大化。相反,出價低或者沒有人願意出價,就說明需求不迫切。
每個市場參與者都在透過貨幣價格表達自己的主觀價值和機會成本。價格機制就是這樣有效配置資源,把最迫切的需求作為優先排序,由此打造了一個高效而運轉順暢的經濟。
所以,經濟計算就是價格計算。
價格計算只能在貨幣經濟中才能實現。脫離了貨幣談價格計算,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把一隻梨和一個蘋果加總,它們必須有一個共同的計算基礎,那就是貨幣價格。貨幣是人們普遍使用的交換媒介,是唯一一種與所有商品都有交換比率的特殊商品,因此貨幣價格,就是計算各種財貨的公分母。
只有引入貨幣價格,才能比較投入與產出。不考慮價格因素的技術,不過是理論家和工程師的紙上談兵和消遣,或者是那些社會工程師狂妄自大的短視與顢頇,他們掛在嘴上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如何如何,因為總是別人在為他們的胡作非為和好大喜功付出代價。
然而務實的行動人面向的是未來,他必須知道,和當前事態,以及當前使用的技術手段相比,採用其他技術的預期收益是不是一個改善。沒有經濟計算,他就無法確立行為的後果,就是將自己的未來置於更差的境地中。
三

價格是什麼呢?
價格就是交換比率。你用一個蘋果換我兩個梨,那麼蘋果的價格就是兩隻梨,或者說一隻梨的價格是1/2個蘋果;在貨幣經濟中,是同樣的道理:你用5塊錢交換他一個蘋果,我們可以說一個蘋果的價格是5元,也可以說一元錢的價格(購買力)是1/5個蘋果。你說你用5塊錢購買一個蘋果,他也可以說他用一個蘋果在購買你的5塊錢。
你們之間在交換什麼?顯而易見,是在交換財產。
私有財產權是交換的基礎,沒有私有產權,交換這個概念就不存在了。沒有交換的概念了,也就沒有價格了;沒有價格了,就無法進行經濟計算了,成本、收益、利潤這些概念也就統統不存在了。那麼到底生產什麼,如何經濟地生產,就無從得知了;人們迫切需求的是什麼,也說不清楚了。因為沒有人們的出價,你當然不知道什麼最迫切。
這種情況下,就必然依靠一隻大手來決定來生產什麼了,消費者到底需求什麼就靠邊站。但是到底應當怎麼組織生產,最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是無頭蒼蠅,只有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今天造導彈,那就把所有資源集中過來造導彈;明天鍊鋼鐵,那就把所有資源集中過來鍊鋼鐵。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一個控制一切的大手,集中全社會所有資源和最優秀的科學家組織生產,可以生產出飛機導彈。但問題就在於,手段的稀缺性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的,即便他們權勢遮天,也沒辦法憑空創造出可用資源;人們需要的並不是導彈,而是茶葉蛋。於是就發生了能造出原子彈,卻吃不起茶葉蛋的悲劇。
即使他知道大家都需要茶葉蛋,但是由於它將一切資源收歸國有,消滅了私產,就沒有了交換,也沒有了市場價格,他又如何最經濟地生產茶葉蛋?每種資源都有競爭性用途,價格是表達需求迫切性的指標,沒有價格體系,就根本不知道應當配置多少資源去生產茶葉蛋,並且不影響其他滿足。那麼到底應當如何把資源分配到茶葉蛋和饅頭上去呢?到底是生產茶葉蛋還是饅頭更有效益呢?
他都不知道的。沒有市場價格,生產者無法計算成本收益,消費者無法表達偏好,資源就無法被配置到迫切的需求上。結果必然是經濟的混亂和難以計量的浪費,所有人需求無法滿足,陷入極端的貧困之中。
所以,計劃經濟的混亂和匱乏,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消滅了私有產權。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