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維迎
來源:辛莊課堂
文章已獲授權
//
特朗普關稅引起了廣泛關注。關稅是一種從價稅。從價稅是根據價格按比例徵收。例如,徵收關稅20%,假如廠家賣出2元錢的商品,要繳納0.4元的稅。特朗普說,美國徵收關稅的負擔由被徵稅國家的企業承擔,這不合經濟學常識。事實上,關稅稅負最終由誰來承擔,以及各方承擔的比例,依賴於需求曲線和供應曲線的相對價格彈性。所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或供給對價格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或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與價格變化的百分比衡量。需求彈性反映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供給彈性反映生產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彈性越大,意味著敏感度越高。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模型說明這一點。
需求和供給都有彈性時,關稅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負擔
假如某種產品(如豬肉)的供給函式和需求曲線如圖1所示。供給函式是S=2p,需求函式是D=12-2p。這裡,S代表供給量,D代表需求量,p代表價格。需求和供給都是有彈性的:價格上升1單位,需求量減少2單位,供給量增加2單位。在沒有稅負的情況下,需求等於供給的均衡點滿足:2p=12-2p,由此可以求出均衡價格等於3,供給量等於需求量等於6。在均衡點,如果價格上升50%(從3元漲到4.5元),需求量會下降50%(從6降到3),供給量會上升50%(從6增加到9),即需求彈性是1(取絕對值),供給彈性也是1。

圖1 無關稅情況下的市場供求均衡
關稅可以向生產者徵收,也可以向消費者徵收。如果向生產者徵收,假定生產者需要繳納20%的從價稅,在圖2中,需求曲線沒變,但供給曲線變了。從價稅改變的是曲線的斜率,因為生產者實際得到的是p-0.2p,供給函式變成S=2×(P-0.2P)=1.6p,這樣供給曲線變得更陡了。供求均衡時,1.6p=12-2p,均衡價格是3.33元,均衡產量是5.33。這時候存在效率的損失。沒有關稅的時候價格是3元,有關稅的時候價格上漲了11%。消費者負擔增加了11%,生產者原來得到了3元,現在得到的2.67,實際上也損失了11%。

圖2 生產者納稅
假如政府對消費者徵稅,規定按照產品售價的25%徵稅,此時供給曲線不發生變化,需求曲線會發生變化,如圖3所示。消費者除了支付商品價格之外,還要付出25%的關稅,需求曲線變為12-2(p+0.25p)=12-2.5p,變得更平坦了。均衡價格原來為3元,現在變成2.67元,消費者實際支付的是3.375元,比原來增加了11.25%,生產者的收入減少了11%。對應的成交量是5.33。

圖3 消費者納稅——價外稅
在上面的例子中,在需求和供給都有彈性的情況下,無論政府是向生產者徵稅還是向消費者徵稅,稅負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分攤的,並且帶來效率損失(表現為交易量的減少)。
供給沒有彈性時,關稅完全由生產者承擔
現在我們來看一種特殊的情況。假如供給曲線是垂直因而無彈性的,即供給是固定的,與價格沒有關係,而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如圖4所示。如果20%的關稅向生產者徵收,垂直的供給曲線並不發生變化,均衡價格也不變化,還是3,但生產者稅後收入是2.5,所以此時生產者承擔了100%的稅收。與前面例子相比,這裡最大的不同是供給曲線的形狀是垂直的,產量沒有變化,因而沒有效率損失。

圖4 供給無彈性時對生產者徵稅
如果25%的關稅是對消費方徵收的,需求曲線變為12-2(p+0.25p)=12-2.5p,如圖5所示。新的均衡價格是2.4,消費者實際付出3元,其中0.6元是稅收,消費量沒變,實際支出與沒有稅收時是一樣的。生產者只收到了2.4元,0.6的稅負仍然全部由生產者承擔。

圖5. 供給無彈性是對消費者徵稅
需求沒有彈性時,關稅完全由消費者承擔
再看另外一種情況,假如供給是有彈性的而需求是沒彈性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剛需”。假設此時對生產者徵收從價稅20%,供給曲線變為S=1.6p,如圖6所示。均衡價格變成3.75,成交量是6個單位。消費者付出3.75的價格,生產者得到的價格是3,生產者沒有承擔稅收,此時稅負0.75全部由消費者承擔。

圖6 需求曲線無彈性時對生產者徵稅
假設供求曲線不變,政府對消費者徵收關稅25%,新的均衡價格還是3元,消費者按額外付出0.75元的稅收。稅負仍全部由消費者承擔,如圖7所示。

圖7 需求曲線無彈性時對消費者徵稅
彈性小的一方將承擔更大比例的關稅負擔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供給是無彈性的,需求是有彈性的,稅收將全部由生產者承擔;如果需求是無彈性的,供給是有彈性的,稅收將全部由消費者承擔。一般地,無論向哪一方徵稅,稅負的最終分擔比例取決於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的比值,那一方彈性小,那一方負擔的稅收就大:需求彈性相對小,則消費者擔負的稅負比重高;供給彈性相對小,則生產者承擔的稅負比重高。一般來說,關稅會帶來效率損失。只有在需求或供給是無彈性的時候,稅收才不造成效率損失,此時無論稅負全部由消費者承擔還是由生產者承擔,沒有交易數量的變化。但只要需求和供給都有一定的彈性,就會造成生產效率損失。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是比較小的,比如糧食價格上漲50%,人們的消費量不會減少50%。所以對生活必需品的徵稅大部分轉嫁給消費者。奢侈品通常彈性比較大,生產者承擔的稅負較高。

應該說明的是,以上分析假定市場處於均衡狀態,而現實的市場總是非均衡的。在市場非均衡的情況下,分析比較複雜,但一個基本的結論是:當生產者利潤豐厚時,生產者負擔的關稅比例會較大,消費者負擔的關稅比例會較小;而當生產者利潤很薄時,情況相反,生產者負擔的關稅比例會較小,消費者負擔的關稅比例會較大。
如果關稅只對某些國家(如中國)生產的產品徵收,產品生產上國別之間的可替代性就成為決定關稅負擔比例的重要因素。如果替代性較強,消費者負擔的關稅比例就較低。反之,如果替代性很小,消費者負擔的關稅比例就很大。事實上,美國消費者對特定國家產品的需求彈性取決於該國產品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越低,需求彈性就越小。這樣的話,對那些可替代性很低的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美國消費者就不得不負擔大部分的關稅,大幅度提高關稅肯定會導致價格上漲。

2025年4月15日
本文修改自作者《經濟學原理》第6章6.4.2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