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漫天雪
特朗普上臺,再次打起關稅戰。一些美國經濟學家和智庫、媒體反對加徵關稅,他們給出了預測,認為如果按照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導致2025年美國GDP損失1.5個百分點,而如果政策持續,將有疊加效應,導致2026年GDP損失2.1個百分點。
同時,他們認為這些關稅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令他們更難支付賬單,因為關稅阻礙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美國,必將加劇美國的通脹(物價普遍上漲)。
反對關稅,是正確的。說關稅會影響經濟進步,會造成國內物價通脹,也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經濟學家和媒體智庫的論據和方法卻是錯誤的。
首先經濟學的預測只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因為在經濟領域,並沒有物理學實驗那樣固定不變的數量關係,經濟執行存在各種變動因素,總是複雜原因的結果,因此任何言之鑿鑿的定量預測,都是不靠譜的。
我們可以預測說,其他條件不變,增加貨幣供應量,會造成物價普遍上漲,這是“貨幣數量論”揭示的道理。但是我們能直接預測說,貨幣供應量增加2倍,所有商品的價格就都提高2倍嗎?或者某種商品價格上漲2.3倍嗎?不能。因為還有資本增加、生產力提升、消費者需求表變化等諸多因素在影響物價,而且由於貨幣“坎蒂隆效應”的存在,物價並不會同時同比例上漲。
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並且已經被美國曆史“實證”,一邊加徵關稅,可能經濟還在增長。但是這能證明關稅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嗎?不能。因為你不能把同時發生當成因果關係。美國當初在徵收關稅的同時,經濟卻還在不斷增長,原因是當初的世界貿易本來佔比就小,而且關鍵點是,美國國內採取了相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關稅,美國經濟只會增長更快。
指出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經濟事件多因一果,必須正確揭示因果關係,然後加入各種“變數”判斷其影響的程度。否則預測的資料不準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導致人們會錯誤歸因,並擁護和主張錯誤的政策。
另外,光是嘴裡喊市場經濟好、自由貿易好,是不行的,必須以無可辯辯駁的邏輯證明它,否則他們就會拿出一組資料證明你錯,或者直接進行道德攻擊:你們是資本家代言人,你們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云云。
重點說第二個問題,說關稅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這更是絕對錯誤的。它更加惡劣的影響是,讓人們認為,不管加徵多少關稅,對企業都沒有影響,反正它都不承擔。
我們已經多次寫文章強調:流轉稅無法向購買方轉嫁,它就是生產者承擔的,它只會不斷轉嫁給上游,也就是,一直轉嫁到原始生產要素,即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所有者,以及勞動者,導致其價格(工資率)下降。
因為價格機制不是這樣運轉的。企業的生產過程,是由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品)結合起來,經過時間,不斷轉化為最終消費品;但是價格的傳導機制,與生產過程是反過來的,即,是最終消費品的價格,決定了生產它的要素的價格,而消費品的價格,取決於消費者對其邊際效用的評值。
簡單說,就是(消費品的)價格決定(生產它的要素)的成本,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
試想,如果是成本決定價格,那麼企業不論成本多高,加上一個利潤率就銷售了,哪裡還有虧損這回事呢?關稅對企業來說就是一項成本,如果成本決定價格,那麼企業為什麼要等到加關稅的時候才提價,它何不直接給自己的商品提價25%呢?
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表上,這件商品的評值就是100美元以下,超過了他就不買。你加價,貨就爛在自己手裡了。
是企業家預測,消費者願意在未來,為他生產的這件商品支付100美元,於是他才在市場上競標生產要素,儘可能地把成本壓低到100美元以下(還要考慮時間偏好的利息)。當他預測正確,他就盈利;否則就會虧損,因為不論將來消費者願意給他支付多少錢,他對土地所有者、勞動者和資本品持有者的支付已經完成了。
那麼,如果這個時候,川普加徵25%的關稅,消費者需求表不變,這25%,就是企業的淨損失。如果他還能繼續盈利,那就損失了25%的利潤;如果他是一個邊際生產者,那他就虧損了;如果稅收加重,企業為了維持供給,就只能向上遊生產要素壓低價格,這就是稅收最終會導致土地、勞動力價格下降的過程。
經濟學上有許多著名的例子,來說明價格決定成本這一原理。
1、為什麼有人願意付出巨大成本,潛水100英尺去尋找珍珠呢?是因為預期珍珠的價格足以覆蓋付出的成本,假如珍珠的價格很低,就沒有人願意付出這樣的成本。
如果成本能夠決定價格的話,潛水100英尺撈起來的石頭,是不是也值和珍珠一樣的價格呢,它畢竟付出了和珍珠一樣的成本啊。
2、法國勃艮第的葡萄園,土地價格很高,所以勃艮第的葡萄酒價格高。錯了。是因為勃艮第產的葡萄酒,消費者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所以生產者才願意出高價購買這裡的葡萄園。
3、科威特原油生產成本是9美元一桶,俄羅斯是17美元,美國是40美元。這個時候消費者願意出的價格是35美元一桶,會發生什麼?科威特和俄羅斯會繼續生產,而美國會退出供給者行列。
價格決定成本的原理,與川普加徵關稅不會轉嫁給消費者,有什麼關係呢?
關稅就給生產企業直接增加了成本,這些新增加的成本並不會直接改變市場價格,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表、對商品的評值並未改變。
想想看,你作為一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看的是什麼?是這件商品對你的邊際效用——它值多少錢。你會在乎生產者的成本嗎?不會的。你絕對不會因為甲餃子館最近被稅務局罰了一筆錢,而乙沒有被罰,所以就給甲多支付一分錢的。所以這筆成本,就是甲在承擔,它不會轉嫁給你。
那為什麼人們會認為關稅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了呢?
兩個原因。
一是,前已述及,那些邊際生產者由於被課徵重稅,沒法生產了,多生產就多虧損,於是退出了供給。但是同樣請注意,消費者對這件消費品的重要性評價並沒有改變,於是供求定律發生作用,供給下降,物價上漲了。
二是,混淆了“轉嫁”——即承擔這些成本,與“影響”。經濟是一個整體,任何供求關係的變化,都會對價格帶來變化,影響消費者的滿足。一場冰雹,讓農民的糧食大幅減產,由於大家對糧食的需求不變,所以糧食價格上漲了,對消費者帶來了影響,但是你不能說,消費者承擔了農民的損失。
這很重要。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認為關稅的增加只給消費者帶來了傷害,但實際上,生產者才是關稅的直接承擔者,而所有參與交換貿易的人,都因為這種人為製造的稀缺而遭受損失並變窮。
關稅轉嫁理論,是非常荒謬的。
假如在河南和陝西之間設立一個海關,陝西對來自河南的土豆徵收25%的關稅,陝西消費者對土豆的重要性評價並未改變,還是隻願意一斤一塊錢,那麼當然是河南的農民遭受了損失,而不是轉嫁給了陝西消費者。因為河南人更高的成本,絕不意味著陝西人願意為他們支付更高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