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玩笑,打斷孩子,真能讓他對學習上癮! 2025-05-13 21:44 大J小D 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期末就在眼前,好多家長陪讀陪得叫苦不迭—— 娃一到學習就犯困,一玩起來半夜都不肯睡,問我,為啥娃就不愛學習,有可能讓孩子對學習,像玩手機一樣“上癮”嗎? 先不說孩子,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對學習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都是,好累啊,好難啊,太枯燥了,前讀後忘啊! 哪怕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都記不得自己當年學習的細節,但那種感覺還是那麼清晰確定。 這其實驗證了心理學的峰終定律,決定我們對於“學習”的體驗,就是峰值和終值。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曾提出:人們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核心因素決定:峰值和終值。 第一個是體驗最高峰的時候,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一定是能記得住的。(峰值) 第二個是結束時的感覺。(終值) 把這個定律應用於我們的家庭教育,就可以讓孩子愛上學習。 1、不在體驗最差的時候結束 日常陪伴孩子學習,大家都是什麼時候,讓孩子停下來歇一歇的?我猜,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父母氣得快“心梗”了,孩子也是沮喪憤怒邊緣了。 回到“終峰定律”,這就是孩子對於學習的“終值”體驗了。 那麼如果長此以往,每次學習結束的時候,都是這樣的體驗,這個孩子肯定不會喜歡學習的啊。 反過來解釋,為啥娃就是愛看影片愛玩遊戲呢?因為每次那個體驗的終值都是在“意猶未盡”的時候,被我們大人粗暴打斷的。 因此,我的策略就是,每次小D做自己擅長的作業,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得心應手、自信滿滿的時候,我不再“趁勝追擊”,而是“主動停下”。 大腦對於“不滿足”有著本能的嚮往,而我們人為地在學習感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就相當於故意不滿足大腦。 那麼慢慢地,大腦就會本能對於學習這件事產生嚮往。 所以,劃重點,終值不是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反而是剛剛過了高潮的時候,讓大腦留下對這個體驗最棒的印象。 2、避免持續的艱難學習 看到這裡肯定有朋友會問,可是孩子的學習,也不能總學自己擅長的吧,總需要啃難啃的科目吧? 對的,對於低年齡的孩子來說,這就更需要父母的一定策略性引導了。 孩子每天回家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先過一遍她今天的內容,心裡大概有譜,哪些會是自己孩子喜歡的,哪些會是她容易畏難的。 然後結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專注力時間長度來穿插著安排。 比如,小D 7歲了,脾氣容易急,遇到自己做起來困難的事情,最長可以“容忍”時間是40分鐘,之後就容易出現崩潰現象。 這是根據她之前的情況總結的,以前我總是在她出現崩潰後,開始採取補救措施。比如共情、鼓勵、搭腳手架法幫助她一起完成等等。 而現在,我開始有意識地“防患未然”,做到25/30分鐘時,我就主動提議,這項內容我們先“暫停”,先做一會她擅長和喜歡的任務。 這樣難易穿插,她也就沒覺得那麼辛苦,反而整體效率就提高了。 再劃一條重點,峰值時多擴大正面體驗,提前預防負面體驗,做好來回替換,幫助整體平均峰值體驗都是積極正向的。 3、積累體驗,創造想象 當我們開始使用“峰終定律”後,我們就會慢慢累積很多點滴的正面體驗。 就拿我做這個公號來說。雖然輸出輸入很辛苦,每天也在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 但那些高光時刻,我都會記得,你們的留言,寫完一篇自己覺得很好的文章的感受,把難懂的知識解釋清楚的爽,等等。 這種感覺,反覆體驗,就會變成一部分的情緒記憶。 我每次遇到自己畏難的時候,我就會調出這些高光時刻的感受。 想象得越具體越好,然後睜開眼的那剎那,我就感覺自己充滿了勇氣,然後告訴自己,我可以試試看的! 當然,做這件事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累積了很多個“峰終值”的高光體驗。我現在正在慢慢引導小D去想象這樣的畫面,比口頭鼓勵效果好得多。 記得讀書時,我每次都不解,班級裡的學霸為什麼那麼牛。而且“氣人”的是,他們還都會回答說,啊,學習很好玩啊。 後來,我因為這個公號讓你們認識了,也會收到很多提問,你這麼自律活得不辛苦嗎?而我的回答似乎也挺“氣人”,啊,我沒覺得很苦啊。 當時只是真心談感受,現在突然就豁然開朗了。 並不是只有娛樂才能“樂在其中”,學習也可以的。但在學會“享受”學習之前,我們需要運用一點策略,來“騙騙”大腦這個小傻瓜。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早教興趣班 親子溝通相處 親子閱讀 性格培養 管教引導 睡眠刷牙 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選擇 好好吃飯 內驅力培養 書單推薦 幼小銜接 婚姻關係 美容健身 資源總結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