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花生網
(ID: xiaohuasheng99)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的孩子在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卻沒有收穫很好的學習效果呢?本文分享了來自《學習的邏輯》中的核心觀點:學生應該“以自我為中心去學習”。今天,伴隨學習資源的極大豐富,學習策略的重要性正日益重要。想要成為高效的學習者,家長應該儘早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將學校、老師、課程、作業、教輔等,都視為供自己靈活排程的資源。
文丨葉修 編丨喀戎
今天我準備給大家分享來自《學習的邏輯》一書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這本書,提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觀點。書中說,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走過了3個時代——天賦紅利時代、資源紅利時代、努力紅利時代。
天賦紅利時代,是指在幾十年前,中國教育意緩慢復甦、教育資源匱乏、教育市場尚未形成的時代。那時候,能夠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的往往是一些比較聰明、有天賦的中學生。
資源紅利時代,是指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部分割槽域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時代。在這個階段,一線城市和重點高中的中學生佔盡優勢。
努力紅利時代,就是資源弱勢的小城市、縣城學校為了應對大城市優質資源尋找到的突破口的時代。軍事化管理、高壓教育、題海戰術等在學校開始流行,而最早進入極限努力模式的學校和中學生,確實獲得了紅利將勤能補拙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現在,三種紅利帶來的邊際效益正在遞減,而新的、可用的紅利就是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的是能夠提高學習效率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透過調整思考方式、學習理念、學習習慣、學習行為和學習輔助,我們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也就是說,誰越會學習,誰就越能學得好。
書中有一個核心觀點:學生應該“以自我為中心去學習”。
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不應該天天圍著學校的課程設定轉,不應該完全被老師和家長的安排牽著鼻子走,而是要自己掌握主動權!
把學校、老師、家長、還有課堂、教輔統統當成自己可利用的資源和工具,根據自己的需求充分調動起來!
這個觀點,聽起來有點“大膽”。畢竟咱們經常教育孩子的是;上課認真聽講、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完成作業……
這些我們通常認為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難道有錯嗎?
今天我們就節選了書中“以我為學習中心”的部分,與大家分享 …

01
誰在掌管我們的學習?
——看清楚,誰在圍著誰轉
中學生們端坐在教室的課桌前,抬頭看著黑板,或者低頭寫著練習作業,每日持續10~14小時之久,初中加上高中連續6年。
在此期間,誰在掌管著他們的學習呢?
統一的課程進度、學科安排、作業量……
學校幾乎包辦了孩子所有的有效學習時間
中學生們要按照學校統一安排的進度上課。比如數學,初一的學生需要完成有理數、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相交線與平行線等內容的學習;高一的學生則必須拿下集合、初等函式、三角形、數列等難點。
不僅學年、學期的進度有總體框架,每月、每週的進度也有精密計劃。一週內的前兩節數學課要學完等差數列的基本公式和變形,後三節數學課則要完成基礎測試和複雜題型的總結。
如果有學生沒趕上進度——上課沒聽懂或者請了病假,老師會催促著他們找空餘時間自學跟上,又或者會主動幫他們補習——這是中國老師辛勤敬業的表現。
總之,你必須按照學校安排的統一的進度去學習,基本不允許有例外情況發生。
每個學科分配多少學習時間也被學校嚴格規定。在上課時間,學生按照課表上課,比如今天有一節英語課、一節語文課、兩節數學課……自然,每個學科的時間分配也就固定了。
空閒的時間也會被巧妙地定下來。班主任會召集所有學科老師開會,分配學科時間,以此給學生安排作業量。
由於作業經常是超負荷的,僅僅完成全部作業就會佔據學生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所以在課程之外,每個學生每天學哪個學科,要學多長時間,也會被老師間接地包辦下來。
作業型別基本也沒有學生自我選擇的空間。老師會統一佈置作業——通常會很多,班級裡每個人要完成相同的練習作業。有些是學校老師自行編制的題目,有些則是從外部購買的教輔書和試卷。
不論哪種情況,練習作業通常是按標準編制的——一部分基礎題,加上一部分中等難度題、中高難度題,最後加一兩道高難度壓軸題。不論你是班級裡的第一名還是第五十名,你都要完成這樣的作業。
其他專案,比如背誦、改錯、計劃制訂等,也是類似的做法,都在圍繞著學校和老師的安排進行。顯然,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被學校和教師安排著的。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呢?
學生圍著學校轉,
這種模式便於教學管理,成本低……
主要是為了教學管理上的方便。當所有人按照統一的進度學習,老師和學校就輕鬆了。學校在中心位置不動,學生們圍著中心點轉。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和老師的教學負擔降到最輕,而學生的負擔卻由此加重,同時學習效率降低。
這種做法成本最低。每個人都知道,如果進行個性化學習,那麼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提高——正在給一個60人的班級上課的老師們也知道。
學習知識點用一對一模式,而進行討論和辯論的時候則變成4~6人小組,顯然比60人的集體教學更有效。
然而按照現有的教育條件,這樣的模式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受到資源的限制——資金、場地、教師數量等,目前所執行的以學校為中心、所有學生圍著學校轉的模式是成本最低、最有可行性的。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學校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管理能力太差了,必須經受外部管理。
如果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校長和老師們會擔憂,如果學生的自我規劃能力太弱怎麼辦?如果學生太懶散怎麼辦?如果學生自己找不到正確的學習節奏怎麼辦?
年輕的學生身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絕不能把學習的管理權交到他們手上。
因此,根據現有條件,學生的學習似乎天然應該圍繞著學校進行。
不過真的如此嗎?
02
“我”是學習的中心
——高效學習,
必須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
雖然以學校為中心的學習有資源條件上的限制,但我們依然要意識到,單純的學校中心模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學生無法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
對於高效學習者來說,學習的中心必須是自己,而不可能是其他人。
學校中心模式的侷限:
不夠靈活自主,學習效率低
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現實中的學習場景,這都是我與學生交流時觀察到的真實案例。
-
比如我昨天晚上剛背了英語單詞,按照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今天早自習就要趕快複習一下,否則就進入快速遺忘階段了。 但如果老師規定今天是語文早自習,或者統一默寫數學公式,那我就沒有選擇了…… -
我剛學完一個數學單元,已經做了很多題了,來不及整理,晚自習時想要把那些題目好好思考、整理一下,做個結構化之類的。 但老師又發了幾張新的試卷,要想做完就必須做到晚上12點——搞軍事化管理的學校一般作業都特別多——於是我就沒時間做舊題整理了。 這樣不就相當於被迫低效學習了嗎?
-
老師,我的經歷特別搞笑。我們學校管得特別嚴,完全沒時間做自己的事。 像數學、物理等學科,學校佈置的作業太難了,而我的基礎特別差,需要補充中低難度的練習,所以我好幾次向老師提出不想聽課,想自己學習,並且更換一些作業資料,都被老師嚴肅批評,然後拒絕。
-
我就一直學得很被動,成績很不理想。 結果有一次我生病了,將近一個月被迫在家自學,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的成績突飛猛進(因為終於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把落下的、沒聽懂的課學會了)。 等到病好了回學校以後,我又進入了那種聽不懂課的節奏裡,我的成績被快速打回原樣。
很明顯,如果單純地將學生放到以學校為中心的軌道上執行,那麼就會出現大量類似於上述案例的低效學習情況。
如果學校的課程體系做得較為完善,那麼不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會略微減少,但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因為學生內心在想什麼,大腦處於何種狀態,基本上不可能被外界即時監控到,也不可能獲得及時調整。
試想一下,60名高中生在學習三角函式的基本變化,其中有一名學生在完成練習時發現自己基礎很差,連勾股定理的計算都不清楚,因而有大半練習不會做。
此時,老師能否立刻感知到這名學生不適合做現有練習,然後給他重新佈置一些關於勾股定理計算的複習題呢?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學生自己才有可能做及時調整。

學習高手的思維:以自我為學習的中心
學校、老師、課程、作業、教輔……都是供自己靈活排程的資源
學習高手有很多型別。有些人純粹因為先天智商太高,不需要精密的學習方法,按照普通人的方式隨便學學也就學好了;
也有些人曾經就是普通人,但由於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並不斷地努力學習,最終變成了學習高手。在這裡,我們主要看一看後一種高手是怎樣學習的。
假設在一所二流或者三流中學裡,有一名擅長高效學習的優秀高中生叫作盧標,他是怎樣學習的呢?
在高一上學期開始時,盧標選擇進行高一數學必修1課程的預習——儘管數學老師沒有要求預習。與此同時,化學老師佈置了預習的作業,但盧標直接無視了。
因為在他的學習體系裡,對於某門課程是否應該預習有自己的標準。
在課堂上,盧標有時會非常認真地聽課,有時又會完全不聽課,自己看書或者寫作業。
他有時在看課本,有時在看老師發下來的資料,有時又會把課本和資料扔到一邊,去書店買回3~5本教輔書,每本教輔書都看一點、做一點,然後留下大量空白——看起來每本教輔書都有很大比例的浪費,但這是他獨特的教輔書使用方法。
課後,老師佈置了海量的作業,以至於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按時完成。在寫作業之前,盧標先整體性地瀏覽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並且判斷其中一半左右的作業過於簡單了,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而他的判斷通常是正確的。
於是,他選擇忽略這部分作業,只進行中高難度題目的練習。
在一段時間裡,盧標制訂計劃進行物理學科的集中衝刺,將所有物理題型按照結構化方式整理,深入挖掘物理的學科邏輯,想做到透徹理解。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同一時間內,他將語文、英語、數學等學科的學習時間壓縮到最短,僅僅保證上課聽講和完成作業,甚至連作業都沒有全部完成。
而在另一段時間裡,他又會選擇進行英語閱讀理解的集中衝刺,在幾天或者一兩週的時間裡高強度地大量練習,這樣他在物理等學科上的學習時間就會主動減少——這稱為脈衝策略。
在章節結束後的複習階段,老師習慣於發海量的練習題作為複習手段,但盧標選擇回顧自己整理的筆記,不以老師佈置的練習題為中心,而以自己做的知識點與題型結構化為中心。
他對老師佈置的題目採用“分層處理”的技巧,大部分題目看而不做,小部分題目動手做完並深入理解後,整理到自己的筆記本上。
盧標的學習便是這樣以自我為中心進行的。學校、老師、課程、教輔資料、作業,都只不過是他的工具和輔助資源。這些輔助資源環繞著他,根據他的需求隨時變化,做到自由取捨。
真正的學習高手,就應該向上面的假想人物——高中生盧標——那樣學習。在他的學習世界裡,他便是學習的中心,一切資源都隨他調動,依據他的需求或進或退、或增或減,十分靈活。

儘早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越是高手,越需要自主;年級越高,越需要自主
總體來說,以學校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比較適用於那些不那麼願意學習、對學習沒有什麼想法的學生。
由於基礎學習意願和學習習慣的不足,這些學生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規劃和調整改善,他們需要一種強大的外力去束縛和規範自己,逼迫自己認真學習。
而越是優秀的學生,越需要以自我為中心,進行自我學習規劃、執行和調整。
這一規律廣泛地呈現在我國的教育體系裡。
優秀學生相對缺乏的縣城、三四線城市裡,學校往往採取高壓的軍事化集中管理模式——典型的學校中心模式;
而在二線以上城市的重點中學,管理逐漸變得人性化,對學生的施壓減少,給學生的自主空間變大,逐漸向學生中心模式微調。
到了人大附中、上海中學、深圳中學、華師一附中、成都七中等國家級重點中學裡,學校對學生的約束就進一步縮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進一步擴大,基本上呈現出學校——學生雙中心模式,或者直接為學生中心模式。
具體表現為,對於那些有想法、願意進行自主學習管理的學生,學校會與其溝通放權。
比如,學生覺得老師講課的節奏和自己的不匹配,想自己學習,大部分老師會同意;如果他想集中學習一段時間的數學,暫時不做語文作業和英語作業,並有理有據地提出這樣對自己的學習最有利,老師也不會拒絕。
只要老師知道你是真的在學習,而不是在故意偷懶,基本不會為難你。
總之,學習的中心應該是學生自己,而非父母、老師和學校。越是高年級的學生,所學的知識難度越高,學習壓力越大,他們也就越需要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學習。
在我國的教育環境中,最好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具有完善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能力,而為了達到此目的,倒推回去,
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應該開始大量的自主學習試錯和修正,在小學階段應該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管理意識。
在此過程中,老師和家長最好能成為學生有力的學習教練,一點點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管理,學會以自我為中心安排學習計劃、執行和調配學習資源。
如何安排學習是一種權力,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便是一場權力的交接。老師和家長應當逐步讓位,而學生當如年幼的君王繼位一般逐步掌權。
當然,如果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並沒有進行自主學習管理的嘗試,那麼從高中階段開始也來得及。越早地意識到學習要以自我為中心,學生就能越早地進入高效學習中。
03
中學生學習的三種自主權
——為自己爭取高效學習的空間
那麼,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呢?我們不可能要求學校完全按照學生的學習節奏來輔助學習,因為學校的職責是照顧學生的平均水平和平均節奏,而不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幫助。
爭取三種自主權:
時間自主權、作業自主權、聽課自主權
中國的教育生態決定了實現徹底而絕對的學生中心學習模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實際執行學生中心學習模式的時候,學生主要需要向學校和老師爭取兩種核心權力與一種輔助權力,依次為時間自主權、作業自主權,以及聽課自主權。
時間自主權是指在早讀、自習、晚修等時間裡,學生能夠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不被老師安排去做固定的事項。
作業自主權是指各科的作業量、作業型別,以及是否完成全部作業,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或者部分決定。這是兩種重要的核心權力,我們需要儘量向老師爭取,爭取到的範圍越大越好。
聽課自主權指的是學生在上課時是否需要聽老師講課。這是一種有意義但沒有那麼重要的權力,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確實應該認真聽老師講課,不需要進行調整。
但並不排除有些場景中老師的講課內容並不適合我們,為了提高課上40分鐘的效率,我們需要離開老師的講授去幹點其他事情。我們可以嘗試爭取這種權力。
需要一提的是,時間自主、作業自主和聽課自主,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違反老師的安排,一定要和學校對著幹。它們指的是我們要客觀而合理地衡量學校的教學規劃、作業和課程是否適合自己,從而進行取捨。
學校的安排有可能完全不適合我們,因此我們要幾乎捨棄學校的所有作業、課程和安排;
學校的安排也有可能完全適合我們,那麼當我們完全按照學校安排學習的時候,也依然是在進行自主學習——它和盲從的區別在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自己的判斷。
後一種情況是我判斷學校的安排完全適合我,我選擇如此執行。
一般情況下,優秀學校的大部分安排是適合學生的,而我們只需要在個別地方進行調整。
你的自主學習管理能力越強,你就可以申請更多的權力。如果你只是自主學習管理的新手,我建議你從一兩個小地方開始練習。
從年齡上來說,總體情況是小學生需要的自主權最少,初中生和高中生需要的自主權越來越多。

如何說服老師:
尊重老師的權威,減輕老師的顧慮
不過,當學校的節奏和學生自己的節奏產生衝突時,老師很有可能會強制學生放棄自己的節奏,必須跟著學校的節奏走。如果你的運氣較好,老師理解自主學習管理的重要性,支援你自主學習,那麼萬事大吉。
但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中學老師並不會輕易同意學生脫離自己的管理,三種自主權連一種也不願意給你。為了能夠順利進行自主學習管理,很多學生需要幾點說服老師的小技巧。
第一點,你要充分照顧到老師的權威。
由於傳統文化、個人尊嚴等原因,很多老師依然保有強烈的權威感。如果你直接向老師提出想要脫離管理,進行自主學習,他們很有可能理解為你這是在直接挑戰他們的權威。
因此,當你提出申請時,你應當充分照顧老師的心理感受。
你或許需要向老師表明,並不是你認為老師教得不好,而是每名學生的學習節奏不同;你很理解老師的難處,需要照顧到班級學生的平均水平和節奏,而無法為某一名學生單獨做教學規劃。
因此,儘管老師教得很好,你依然需要申請自主學習的空間,這樣才能更高效地學習,不辜負老師的培養……
同時你還可以表示,當你自主學習的時候,依然會有一些疑惑需要向老師請教——讓老師知道自己對你還有價值,你依然需要他們。
第二點,你需要讓老師明白,你並不是在偷懶。
當學生申請作業自主權的時候,老師的第一反應大多是這名學生很懶惰,他居然不想寫作業。
進而老師的本能反應就是嚴厲地批評學生,希望他不要放縱自己墮落,應該認真學習,努力完成作業。
此時,你需要讓老師明白,你不是不願意寫作業,而是想要有選擇性地做適合自己的作業。
你的作業量可能並不會減少,甚至可能會增加——基於自己的安排。如第一點那樣,你需要表示,你並非質疑老師的教學水平,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很有意義,但作業是照顧班級學生平均水平的,並不一定適合自己。
因為你是一名積極好學的學生,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所以你申請能夠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
如果你想向老師提出作業自主權的申請,那麼你本身必須是一名勤奮好學的學生。如果你平時懶散、不愛學習而成績又一塌糊塗,你去向老師申請不做佈置的作業,並聲稱這是因為你想要高效學習,老師是不會相信的。
第三點,你需要讓老師打消顧慮,讓他知道自主學習並不是在瞎胡鬧,你是有合理規劃和安排的。

出於對學生的關愛,老師很擔心學生自作聰明,以所謂自主學習的名號打亂了學習規劃,進而將學習、生活搞得一團糟。
老師的擔心不無合理之處,因為大部分學生並不具備合理規劃學習的能力,所謂想要自主學習,經常是一時興起。
而你需要告訴老師,這不是自己的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有合理安排的。
當然,即便你做了種種努力,老師也有可能對你的要求置之不理,堅決要求你服從學校管理,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以自我為中心來管理學習就完全不可實現了。實際上,即便老師同意了你的申請,也有可能只是給了你一點點空間而已。
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國的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需要學著適應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感覺。
這意味著,不論老師的態度如何,我們都要知道學習要以自我為中心才能變得高效,這是高效學習的心法。如同武俠小說中所說的那樣,以意行拳,以氣舞劍,一切學習行為都要統籌在以自我為學習中心的心法之下。

今日推薦
《學習的邏輯》
中學生高效學習的策略體系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