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厚彬|“學習”是一種生存方式

前言
幾年前回老家,街邊舊書攤依舊,我隨手買了一本古文選集,帶回美國辦公室。前幾天翻閱時,恰好看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中關於求學艱辛的描述讓我深受震撼。尤其是讀到關於向老師請教的部分,宋濂說自己“蘊籍甚深,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令我想到古代求學是多麼艱辛,於是我想到了本文的第一個標題:
今天,我們處於怎樣的學習時代?
20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想想我們的教育即使擁有一些技術支援,比如投影儀和網路會走進部分校園,但仍然稀奇,所以教學主要還是需要以講解為主。對於有些科目的具體知識,即使只是查詢文字資料能找到的也十分匱乏。
到2010前後,我記得我們推崇可汗學院,覺得那是一個創舉。1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擁有太多的類似可汗學院的組織與機構。未來學家R. Buckminster Fuller曾經估測,1900 年前,人類知識約 100 年翻倍;二戰後,25 年翻一倍;2013 年,IBM 估算每 13 個月翻一倍;如今,我們可能會面對未來知識增長快到每12小時翻一番的常態。這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知識爆炸,以及獲取知識的途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處在最好的學習時代,因為我們有無數的求學途徑。
同樣的學習,不同的時代,世界已經完全改變。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擁有如此豐富的優質資訊、技能學習、指導、輔導、教學和學習體驗的機遇。只要你能上網,就可以隨時隨地、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任何你想學的知識。今天,我們處於有史以來最好的學習時代。
今天,我們面對怎樣的學習者?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提到自己如何尊敬自己的老師,雖遭“叱咄”,則“禮愈至”,這樣的態度確實值得稱讚。過去有的聖賢者隱居深山,所以宋濂“趨百里外”求學,忍受風雪勞頓,只為得到老師的指點。而今天,學習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無論是在家、教室、圖書館,甚至太空,只需一臺裝置,即可接入全球知識體系。甚至,我們連“網線”都不再需要。 
包括宋濂在內的古代知識分子,最終目標是成為一個“知識者”,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像孟子說的那樣“為往聖繼絕學”。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在20世紀之前的很長時間,我們如果有一技之長,就可以一生無憂,或者“兼濟天下”了。再退一步,就算你是鐵匠、瓦匠、賬房、甚至純粹以給人寫信為生的落榜者,又或者是掌櫃那樣的職業經理人,一生都可以在社會中佔據穩定的位置,因為過去的幾百上千年我們打鐵用的都是幾乎一樣的錘子,蓋房用的幾乎是一樣的瓦片,寫信用的都是同一種毛筆,掌櫃的甚至用的是同一塊算盤。

但今天,這已經行不通了。
因為科技改變了所有的行業,人力所及的幾乎所有工作已經消失,想從任何一個老師那裡獲得終身受用的一技之長已經沒有可能,因為沒有哪一個老師擁有這樣的能力。事實上,如果任何一位老師不能保持學習的狀態,他們自己都可能隨時失業。倘若再隱居深山的話,怕是連溫飽都會成為問題。我們學習的途徑變得無所不在,已經沒有什麼我們需要的知識只有唯一的來源。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學習者,也必須是學習者,而我們每一個人同時又都是知識的輸出者和創造者。我們的學習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人都是“學習者、創造者、思考者”。
今天,我們如何定義學習?
什麼才是學習?這曾經是一個多麼簡單的問題,然而今天已經變得模糊和複雜,因為已經沒有人好意思再說“學習就是坐在教室裡聽課”了。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最近一次感覺最有收穫的學習經歷,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況?那會是一次宣講式的從頭到尾的PPT嗎?那會是正襟危坐45的分鐘嗎?那會是鴉雀無聲的自習室嗎?老師們已經不好意思為自己的教室裡安靜的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而驕傲了吧?
一個好的學習經歷會是什麼樣?如果你參加過DLC深度學習中心舉辦的培訓,如果你來過美高科高(HTH)的課堂,或者是校園,抑或你來過中國深度學習年會的現場,我想你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那麼,我想定義學習:
1. 如何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在傳統教育體系中,我們習慣於強調學習內容,認為掌握更多的知識就是學習的全部,這是就是為什麼宋濂說“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的原因,因為“書”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只要我們記住了知識,哪怕是死記硬背也無妨,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此意 。然而,今天僅僅擁有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因為學習的方式培養了我們的思維習慣,而思維習慣則決定了創新的能力。
這正是專案式學習(PBL,點選瞭解PBL領導力課程所倡導的理念——讓學習者主動探索問題,而不是機械地接受知識,因為主動探索是創新能力的第一要求。 所以學習的過程,比學習到的知識更加重要。

2. 學習過程要有互動與交流
即使在傳統的課堂,也務必要加強交流與互動。這不僅僅有利於知識的傳遞,也有利於建立互信,培養社交與表達能力。知識在學習者大腦的構建不是單向輸入,而是在交流中碰撞、在互動中深化。沒有互動的學習,往往只是淺層的記憶,深度學習要依賴討論、分享、反饋和思辨。
DLC深度學習所推廣的包括專案式學習在內的各種創新學習方法,都認為學習者的想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只做 “知識的傳遞者”,而是需要轉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幫助學習者“構建”知識。最好的課堂不是安靜的,而是充滿了思維碰撞的火花。
3. 學習要以解決真實問題為目標。
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內,而應該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即專案式學習重要的特徵——真實性(Authenticity)。
PBL 要求學生面對真實的挑戰,讓他們設計產品、提出解決方案、與社群合作,而不是單純完成課本上的習題。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也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真正的成長。只有當學習與現實世界連線時,學習才變得更有意義。
其實,以上還不是學習的全部,比如還有學習的終身性。因為學習不應是階段性的任務,過去的教育模式說“學有所成”,不再適用。在如今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傳統的“學完即止”模式無法適應。即使我們回到2013 年,人類知識增長週期為13 個月的時候,學習也不再是一次性的任務。確切地說,學習是一種生存方式,學習即生存。
今天,學習即答案!
今年春節期間,我幫助學校國際部接待了幾組由同胞組成的訪問團,其中一位同行事後給我留言,問我一些留學訪學的細節。給我列出幾個問題,我立回:可以Google。因為確實,她的問題Google上都有,我當時想到的是搜尋即答案,然而我想到我幾乎不用搜索了。因為:
今天,學習即答案。
“學習” 本身即是重要的能力,如果說還有什麼能力能夠幫助我們適應未來,那我想第一就是“學習”的能力。無論是面對科技變革、還是個人成長的挑戰,學習都是我們最強大的工具。學習是認知世界的鑰匙,因為學習塑造我們的思維,思維決定我們行動,而行動才能創造未來。
學習不是一段旅程,而是一種生存方式,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是應對所有挑戰的策略。
未來,“學習”是一種生存方式。

往期回顧

點選閱讀PBL領導力雙語線上培訓 | DLC領導力學院成立

點選閱讀MIT教授《紐約時報》撰文:AI與未來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