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也談關於AI的一些思考

——本地小河
我用ChatGPT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用了以後就重度依賴,每個月心甘情願付錢的那種。可以說,沒有ChatGPT,我不會那麼快考出Bar(美國的律師證),AI在這個中間對我幫助很大。
雖然讓ChatGPT直接做美國律考的題目,它是幾乎永遠做不對的,而且它錯的還和我錯得一樣。但是隻要告訴它正確答案,它就會告訴我,這個正確答案的邏輯是什麼——非常有助於我的理解。
我感覺AI真的大幅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舉例來說,以前聽課,靠老師講解。老師從1講到10,我不懂的內容只有3和5,但是我要被迫從1聽到10,而且聽完關於3和5可能還是沒有搞明白。
現在我掃一眼,1-10,哦,只有3和5不懂,那我就直接問AI,3和5具體是什麼意思。如果AI解釋得我不明白,我還可以繼續追問,有時候我還會讓AI給我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幫助我理解——簡直就像找了一個7×24小時的家教一樣。

我覺得AI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學習的門檻變低了,現在這個世界,真的是隻要你想學,你就能學好。
問題是,你想學嗎?你真的想學嗎?
英文有個詞叫“motivation”,翻譯成中文就是學習動力,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
我感覺我們缺乏的不是學習的能力,也不是腦子不夠用,而是說是不是真的有那個學習熱情想把這件事學好。
以前我爸媽說我學東西都是“三分鐘熱度”——看中國人真的什麼評價都是負面的。
但三分鐘熱度有啥不好呢,學一下,覺得不喜歡,及早放棄,有什麼問題呢?人真的遇見自己喜歡的事,自然而然,就會堅持不懈,就會點點滴滴學著的。
所以我會覺得,找到motivation,下定決心,甚至比開始做什麼要更重要(又見《怎樣才能專心學習》一文)。

AI帶來的另外一個變化,就是初級職位的可替代度變得非常高了。
原來讓助理打草稿幾個小時的內容,現在AI當場就給你了。
但我會覺得,高階職位的可替代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來越不可替代
因為現在有AI助力,大家的學習的速度都加快了,原來需要學5年的手藝,現在學3年就行了。那如果一位專家在一個領域深耕10年,他和其他人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所以我沒有覺得AI會帶來多少職業危機,做人簡單點,選一條自己喜歡的賽道,認真往下走就對了。
我自己也是這麼做的。

我原本也會讓孩子做做數學課外題的補充。但是在複習考Bar的過程中,我發現過去那種刷題的學習方法效率極低——所以打那以後,我就讓孩子們把這些東西都停一停。
我自己小時候的學習都是被人推著走的,學習的科目,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框架都是被設計過的。自己只要今天的課聽懂就好了。我小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在學的東西是為了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單元學完下個單元學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學期的課和下個學期的課有什麼關聯。
但我後來的學習經歷讓我發現,有一個學習的“大畫面感”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我學侵權法學到最後,自己畫了一張現在看起來無比混亂的圖,但是當時我的感覺是,我所有的考點都懂了。最後我這門侵權法的分數超過了78%的考生。
但是我自己小時候,是完全沒有時間畫這種圖的。那時候如果一下午無所事事,哪怕大人不說,我自己都感覺很內疚。想要好好學習卻總是靜不下心,那種學習中的感覺時間不夠用了的浮躁心情,一直到近兩年才有大改觀。
現在所有的文章都在說AI帶來的變革,給人的焦慮和壓迫感,就好像一分鐘也不能喘息,跟不上就要被時代甩走了。
但我反而希望我的孩子們也可以停一停,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學什麼,自己在學的到底是什麼。
聽起來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我相信在AI時代,讓孩子們先搞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主動學習帶來的後勁,才是不可估量的。

楊先生的讀後感:
我使用AI的感受是,怎麼向AI提問是一個大學問。這其實是我們中式學習的一個弱點。我們以前都是被灌輸式的被動學習,老師說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不需要我們提問,老師就已經全都安排好了——這門課怎麼學,接下來要學什麼,都不需要我們自己來思考。但是如果你要依靠AI來學習,就需要知道自己學習的方向。比如你讓AI教你一個知識點以後,接下來你想學什麼,你還是要繼續給AI進一步的指令,所以“想學”反而是重點。
AI的另一個特點是,過去我們用搜索引擎,搜尋引擎的作用主要是收集資訊,但資訊的篩選還是由我們自己來完成的。但是現在用AI,它來分析資訊,它直接給一個答案——但若你沒有思考能力,就無法判斷它的答案到底是不是對的。所以AI會進一步拉大有思考習慣者和缺乏思考習慣者的差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