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個年齡,孩子的英語學習必須換個模式了

今天,首先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傳說中蓋兆泉老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
我仔細看了幾遍這本書,感受還挺複雜的。
一方面是慶幸,我的很多觀點和蓋老師的不謀而合;另一方面是收穫,修正了一些想法,孩子英語學習的路徑和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最佳化。
提到這本書,也是因為最近,我們“抱團養娃群”裡熱火朝天地討論娃的英語學習,我有些想法也想淺淺地分享一下。借鑑了蓋老師的一些觀點,但不限於,所以文責自負。
1.被廣泛認可的英語學習大路徑
蓋老師給牛娃規劃的英語學習路徑是這樣的,3歲開始啟蒙,在10-12歲左右透過FCE的考試,花費大概10年。
我覺得,每個孩子的先天條件不用,每個家庭能夠投入的精力花費不同,學習時間跨度上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放寬、調整,但基本的學習路徑是大差不差的。
  • 啟蒙階段,以聽為主,磨耳朵積累聽力詞彙,簡單開口說;
  • 掃盲階段,學習自然拼讀;
  • 全面發展階段,學一套綜合教材,讀分級讀物、橋樑書、章節書
  • 提高階段,報班提高精讀、口語、讀寫,參加考試。
請教諮詢過很多英語教育專家、牛娃家長,建議的學習路徑幾乎都差不多。
英語學習的基本學習順序:聽-說-拼-讀-寫,沿著這個順序走下來,學習路徑肯定的相似的。這個應該沒有人會反駁。
所以,無論孩子現在多大,開始學英語的第一步,不是認識26個字母、不是學習自然拼讀、背單詞,而是大量的聽。且大量的聽,要貫穿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
2.英語啥時開始學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很多教育專家都認為,孩子學習語言越早越好。
比如,蒙臺梭利認為0 ∼ 6歲是兒童語言敏感期。心理語言學家Lenneberg 提出“關鍵期假說”,他認為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是2-12歲,過了這個關鍵期,學習效果基本不能彌補。因為語言是大腦的產物,孩子小時候大腦兩半球都會參與語言學習,對語言更為敏感,處於學習語言最輕鬆的時期。
20世紀末影響最大的二語習得理論,非監控理論莫屬。這是美國語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二語習得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才逐漸形成的語言學習理論體系。
“二語習得”,顧名思義,這不是專門針對英語學習提出的理論,而是研究非母語者學習外語(第二語言)的重要理論。
克拉申的理論包含了五個關鍵“假說”(可以理解為五個重要觀點or方法),每個假說都涉及到人們學語言的方式、學習的過程、以及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
  • 語言習得和學得假說
  • 自然順序假說
  • 監控假說
  • 情感過濾假說
  • 輸入假說
克拉申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涉及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和“學得”
“習得”是指學習者透過與外界的交流實踐,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該種語言,並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流利、正確地使用該語言。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就是典型的習得。
而“學得”則是指有意識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來理解某種語言的過程。我們這代人學習英語就是典型的“學得”,透過聆聽教師講解語言含義和語法規則,後續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來實現對英語的瞭解和對語法概念的掌握。
於是,我們運用英語這門語言時,很難做到流利、自然而然、無意識,而是必須有意識地“監察”自己的遣詞造句、有意識地判斷調整自己的表達。
想想我們說英語之前,是不是需要先打半天腹稿,句型、語法、片語…….一個個都要提前設計、想好,否則很容易說錯。相比之下,那些英語是母語的三歲小孩,脫口而出的語句,可能都比我們更加語法正確。
所以,雖然我一直堅信,什麼時候開始學(努力學)英語都不晚,但如果可以的話,越早開始肯定越好,越容易“習得”而不是“學得”,孩子少受罪、效果更是越好。
3.習得和學得的矛盾統一
拉申認為,在學習一門外語時,無意識的輸入成果大於有意識的學習,即習得比學得更有效。
不過,習得更有效,但刻意的學得也是必須的。拿我們孩子學習漢語類比,上學前已經能夠流利說中文,仍需要相當長時間學習語文,才能真正學好漢語。母語是英語的孩子,也需要上學學英語也是一樣的道理。
那習得和學得怎麼選擇、平衡?這次看蓋老師的書,這個問題我琢磨得更清楚了,即習得和學得之間矛盾統一的關係。
  • 學英語要從習得開始,並貫穿始終
無論孩子從幾歲開始學習英語,都應該從習得開始。一上來就教他們26個字母,背單詞不是合適且有效的方式。
不是一本正經地上課,而是努力創設自然語言學習環境,包括聽歌曲、看動畫片、閱讀原版書籍、上外教課、和外國人交流等等方式,幫助孩子自然而然、潛移默化中習得英語。
且這些努力,不會因為孩子上學了,上了課外班、外教課,就停止聽英語、閱讀原版書籍了。它們一直是孩子學習英語的基礎。
  • 當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應該開始學得了
但當孩子學習到一定程度,就該開始有意識地學習英語了。
按照蓋老師的觀點,3歲開始啟蒙的孩子,6歲就應該學習自然拼讀掃盲,7歲開始學習一套綜合教材。
也就是說,從6歲開始,孩子就開始刻意學習,從學習自然拼讀的開始,到7歲開始正式的學得,系統學習一套教材,學習精讀、語法和寫作。
當然,有意識學習的同時,依然要繼續自然習得,比如廣泛自由的閱讀,日常英文交流等等。
只是需要慢慢增加學得的比例,在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習得/學得達到50/50的比例
而英語啟蒙較晚,6歲、8歲才開始的孩子,依然要從習得開始,但是因為他們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較強,可以更早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增加學得的比重。
4.僅僅依靠校內學習是不夠的,校外開小灶是必須的。
我先要說,我對孩子學英語的期待,不僅僅是應試,而是希望他們能真正熟練掌握這門語言,為日後敲開更大世界的大門,做好準備。
現在大寶一週3節英語課,每節45分鐘,共135分鐘。一個學期(半年)按照18個教學周計算,一共2430分鐘,大約40小時。僅用這點時間,想學好一門外語,比登天還難。
當然,抓好校內,永遠是第一位。但光靠學校學習、光靠學好那本薄薄的教材,是很難真正學好英語的。
不說別的,和他們花在中文上的時間簡單一比,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平時除了睡覺,不間斷地輸入和輸出中文,語文課外還要大量閱讀。英語光靠上課那點時間,怎麼可能夠。
校外“開小灶”是必須的。當然,至於開什麼小灶、怎麼開小灶,就是因地制宜、冷暖自知的選擇了。
蓋老師比我觀點更明確,她認為英語課外班不可少。
  • 口語課堂提供了一個讓孩子輸出的環境;
  • 類似自然拼讀規則、語法規則、寫作這些需要學習的東西,應該在班裡學,術業有專攻,老師更勝任;
  • 學習中有同伴很重要,語言是用來交流的;
  • 課外班的學習通常遵循一個體系,有一定的標準和進階規劃。
5.以考促學,習得和學得實現良性迴圈
雖然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試,但參加考試對於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是很重要和顯著的。
蓋老師的兒子英語非常好,卻在第一次參加PET、FCE考試時遇到了困難,單詞拼寫錯誤很多,強項聽力分數也不高。
透過參加考試,她發現了兒子英語學習的不足和問題。對於我們普通孩子來說,參加考試的必要性和指向性就更明顯了,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為後續學習指明重點和難點。
但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純粹自然習得的孩子,應試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問題,因為語法、精讀、寫作等等是需要系統學習的,需要有意識的學得來補充。
但蓋老師的兒子在參加考前衝刺班後,迅速適應考試,10歲就通過了FCE。
她總結認為,自然習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增加有意識的學得比例後,孩子的英語成績很快提高上去。
而主要依靠學得的孩子,缺少大量的詞彙量、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面對越來越高階考試時會覺得非常困難。
從這個角度看,參加英語考試的價值和作用,也是根據考試成績來判斷孩子習得和學得配比是否合適,進而隨之調整。
蓋老師兒子的問題,在大寶身上也發生了。之前,我給他報了KET的考試,沒怎麼準備,當時我相當自信,他肯定能透過。這一年“補”英語的,大量閱讀、外教課,他的英語水平確實提高了不少。平時和外教老師溝通已經相當順暢,寒假去加拿大插班上課,也很順利。但結果卻啪啪打臉了,差2分沒過(其實對他來說,已經是進步)。後來我們覆盤考試,總結教訓,也是相似的原因。
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一個同時兼顧英語溝通應用,又能幫助孩子高分透過劍橋英語考試的課程。明天早上10點我們請來了課程的負責人來聊孩子英語學習和考試通關路徑,建議家裡孩子想考KET/PET,沒考過FCE的,一定來聽聽~
6.英語是普娃最有可能提前學、拔尖的科目
這是我和很多英語教育專家、牛娃媽媽聊過之後的共識。
相比語文數學,英語的難度係數低不少。英語學習不難,且投入產出比較高,多學一點,就能看到一點成效。
語文、數學就不一樣了。看了N本書,照樣寫不好作文的孩子,比比皆是;數學就不用別提了,刷了無數張卷子,不會的題目依然不會,學不通就是學不通。
所以,江湖上才會流傳那句話:學霸和學霸之間的競爭看語文,學霸和學渣之間的競爭看數學,學渣和學渣之間的競爭看英語。
我自己知道的例子,有個爸媽都是清華的孩子,小學英語早早就過了KET、PET,但數學經常只考20、30來分。
對於提前學,我一直不以為然,覺得只要孩子想學,什麼時候都來得及、什麼時候都不晚。
去年暑假,帶大寶和一些孩子在加拿大參加當地學校的夏校。其中有位來自北京、馬上高二的大姐姐。和她聊起學習經歷,她說小學階段,她一直比較輕鬆,爸爸媽媽沒有怎麼“雞”她。
我問她,回頭看你覺得鬆弛的小學階段,值得慶幸還是有些遺憾。
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她毫不猶豫地說,有些後悔,尤其理科和英語。那些提前學的同學,輕輕鬆鬆英語就考個140多分,她怎麼努力也追不上。
還是那句話,“學得”,啥時候都不晚,但“習得”卻可以讓孩子事半功倍。
所以,說句掏心窩地話,趁孩子小的時候有時間,別瞎忙活,重點攻破英語,絕對是最可行、收益比最高的“投資專案”。我家大寶,有些後知後覺,還好不算太晚,正在追趕;二寶,吃一塹長一智,下手早、還可以徐徐圖之。
參考資料:
蓋兆泉,《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也許你還想看看

【一個影片講清劍橋英語】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