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
01
不知道是不是生活條件太好了,我發現,現在的孩子一點都不知道努力。
兒子今年12歲,讀小學六年級。生活中,他聰明靈活,見人有禮貌,各方面都讓我挺滿意。
可唯獨學習,太讓我上火了。
雖然他每天也是正常上學放學,補課,寫作業。
但有懶惰的態度打底,一切結果都打了折扣。
回家寫作業,遇到不會的題,想一會兒還是不會,就直接放棄,等我給他講。 問他為什麼不動腦筋想一想,他卻說上課沒聽懂; 我讓他問問老師,他嘴上答應,就是不問。 我要是不給他講,他自己就開啟搜題app,照著答案抄上去。
他也不是完全不學,但都是上課聽講,課後也只是完成作業,根本不想做多用點心,鑽研一下。
只要在家裡,預習、複習是一點也不會做,多一點去提升、去用心的事,就是不做。
我也問他:
你可以跟媽媽說一下,對於學習,你到底是怎麼想的?你自己到底想不想學習好,到底想不想考高分?
他也很肯定地說:“我當然想啊!”
這就好辦了,既然他也想成績好,我就多監督他,幫他變得更好!

現在學習成績長期穩居班級中等,我看他天天也沒多累,就想讓他沒事多預習、多複習,多做點練習,好提提分。
才沒幾天,人家就開始強烈抗議,說什麼“我天天上學,我已經很累了,你還要我努力,我努力不了 !”
我態度強硬一點,他反對無效,就跟我們消極對抗,磨洋工。
氣得我沒少修理他,但不管我怎麼罵,怎麼教訓,人家全當耳旁風。
期中考試後,老師對我說,你家孩子腦瓜很好使,就是學習上比較懶,他要是多用點心,再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成績進前十名不成問題。
聽了老師的評價,我更想好好調理下兒子的懶勁兒了。
我開始嚴格看管,要求他寫完作業後,再做一張卷子,提前學一部分古文和英語。
我也耐心的給他講道理:
優秀是一種習慣,現在努力不偷懶,是為了以後有選擇的自由。 你不是也想考得好,當第一,得獎狀,當學霸嗎?
可兒子卻很不配合,乾脆的拒絕:
我現在不想了!我覺得我現在蠻好的,我不想跟他們卷,也不想做這些破題!

但後來有一週時間,我發現兒子總能很快的把卷子做完,正確率還是百分百。
我很納悶,偷偷觀察才發現,他直接去用手機查,然後照抄所有的答案!
這番操作,氣的我大發雷霆,直接把他的卷子全撕了!
我天天犧牲休息時間,看著你學習,為的是誰?你就這麼糊弄我?糊弄自己? 你真的懶到無可救藥,乾脆懶死算了!
兒子被我吼了之後,倒是不敢明目張膽的抄答案了,但學習態度更消極了。
寫作業時也是無精打采,效率低下,整個人情緒低落。
看著兒子懶散消極的樣子,我真是感到挫敗又無力。
本想提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改掉他的懶病,卻適得其反。
難道,兒子根本就不是學習那塊料?我就應該放低要求,任由他懶下去?

02
直到我到一個影片,我才明白——
原來,很多時候,孩子在學習上的懶,不是他真的懶,而是他根本沒有找到,自己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我聽到兒子心裡想要學得好,就以為這小子終於“開竅”了,就想著要抓緊機會,幫他把學習好好搞一搞。
這樣一來,我就會以此為“藉口”,不斷催促他,要求他,盯著他,讓他努力、用心學習。
但是!我們家長一使勁,“學習”這件事就變味了,變成了我們在安排、指揮孩子,這就是一種“包辦”和“控制”!
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失去了“自我”,變成了被安排的“提線木偶”!
而人是有思想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想要被別人管著、安排著、控制著!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會有反抗!
即使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來幫他的,但是,他更加害怕失去自我,於是就會選擇逃避、對抗、偷懶、躺平。

另外,孩子學習上的懶,不是真正的懶,更多的是迷茫。
每天聽從老師和家長的安排,寫作業,做題,他完成了大量的學習任務,卻不知道自己做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
家長平時強調的,要努力,要自律,要優秀,將來才能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這些對孩子來說,都太虛無縹緲了。
每個孩子內在都有天然向上的動力,都渴望被認可,被肯定。
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努力,但感受不到每天背書、做題、抄寫有什麼意義,只能感受到繁重的作業量,父母的說教和命令,不能看手機,玩遊戲。
長此以往,孩子陷入了迷茫和無力之中。
面對學習這件事,自然就變得懶了。
所以,想要真正引導孩子走出懶惰的陷阱,行動起來,變得積極,努力。
家長應該做的,不是逼迫和責罵,而是確立對孩子的具體期望,並給予孩子具體的行動規劃。
透過下面這3個步驟,就能有效讓孩子擺脫學習上的懶惰。

03
1、多關注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支援孩子決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少安排、少包辦,給孩子足夠的“掌控感”
只有父母真的支援孩子尋找、追求自己的目標,孩子能夠追隨自己的感覺,這樣一來,就會對目標有著十足的掌控感,每一次努力,都能夠讓達成目標的信心,變得更加強勁。
鑑於此,我靜下心來,跟兒子再來了一次溝通,我先弄清楚他不想努力的真正原因。
他說:“我不想你天天盯著我寫作業,一回家就催我,我就想多玩一會,多休息一會。”
瞭解到這一點,我想先跟兒子在學習安排這件事上,達成一致意見:
好,媽媽前段時間確實一直都在催你,盯著你,給了你很大壓力,媽媽先跟你說聲抱歉。 既然你不喜歡我的這種方式,那我們可以一起想一下,找到一個你喜歡的方式,你覺得可以嗎?
兒子說:“可以。”
我接著問他:
如果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你覺得如果想要把成績搞上去,你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兒子想了一下,跟我說:
我們老師一直都說,只要我們跟著他,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就可以了! 我不想每天做那麼多課外練習! 我可以做好預習,把要學的內容,先自己看一遍,提升聽課的效率,加深理解; 我還可以課後複習,然後認真把老師佈置的課後練習做好! 我覺得,這樣就可以把學習搞好的!
我聽了他的想法,立即表示肯定和認可:
你的安排聽起來非常合理,就這樣做吧!
兒子後面,按照他自己的安排,認真預習、聽課、複習,堅持了一週,他自己做數學作業就像“開竅”了,他非常開心,感覺自己打通了“任督二脈”!
兒子說:“媽媽你看我,好像也沒多做什麼,跟以前比,也就是稍微花了點時間,怎麼就變厲害了呢?哈哈……”
其實啊,這就是他自己“真正用心”的結果!他自己的安排,是他自己的責任,他就有了自己內在的驅動力!

2、家長一定要少指責、少批評,根據孩子當下水平,看到孩子的小小進步,保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作為家長,沒有不期望孩子能成績優異,出類拔萃的。
所以都對孩子的期待值很高,不能接受孩子的貪玩、偷懶。
孩子偷懶貪玩,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但在家長眼裡,就是孩子不自律,不要強的表現。
於是各種說教,指責,訓斥,給孩子施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日積月累,孩子不僅承受了很多焦慮和負面情緒,還會對學習這件事更加厭惡。
當家長要求過高時,孩子還會相應的出現畏難情緒。
因為按當下的能力水平,他們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就會陷入內耗當中。
懷疑自己,逃避拖延,該做的事反而被耽誤了。

反思自己跟兒子的相處,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一直從自己的期待和標準出發,去要求孩子。
我希望我提出一個要求,兒子就能立刻馬上做到。
我多加捲子和其他任務,兒子也能不帶情緒的高效完成。
這怎麼可能呢?但恰恰很多家長,都是這樣要求孩子的。
在我的這種教育方式下,兒子喪失了對學習的積極性,內心厭惡。
表現出來,就是懶——懶得看書,懶得做題,懶得寫作業。
當我不再一直要求他,指責他,開始多問兒子的安排,肯定他的安排和做法,兒子原本萎靡的精神狀態,立刻有了明顯的改善。
在他自己的安排下,學習時長縮減,但效率提升了,他有了時間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尋找他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了快樂和成就感,這種良性的反饋,又激發他主動去探索,瞭解新事物。整個人都變得朝氣蓬勃,精氣神十足!
3、要幫助孩子找到明確、清晰、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孩子做有效的事,明晰自己“堅持”的意義
很多家長在鞭策孩子勤奮時,往往會反覆強調——你要好好學習,多做題,多看書,認真寫作業。
但這樣籠統的說辭,缺乏具體的引導,更努力是多努力?多看,什麼是多看?
對孩子來說,全都是模糊的概念!
尤其是本來孩子學習效率就不高,學習方法也不怎麼好,一味努力,只會消磨掉孩子的積極性!
時間長了,孩子一直做不到,反而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更不利於以後的學習。
所以,想要讓孩子真正告別懶惰,行動積極勤奮,家長開始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幫孩子更輕鬆、高效實現進步。
根據孩子當下的學習能力、成績水平,我們也跟各科目的老師溝通,讓老師結合兒子平時的學習情況,給一些更好的學習方法。

思路一開啟,整個世界豁然開朗!
語文老師建議兒子多讀、多寫、多背; 英語老師建議提升詞彙量; 數學就是要立足課本,繼續做好預習、聽課、複習、練習,吃透學過的概念、公式、例題。
根據老師的建議,我問兒子:“你自己現在有什麼具體安排嗎?”
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買了莫言、老舍、巴金的文集,裡面都是故事,既有趣,又能增加文學常識積累。
另外,英語每天背5個新單詞,數學每天弄懂一道錯題。
整個過程中,我都是詢問兒子的安排和想法,鼓勵兒子多思考,多安排。
把每個學科做了針對性拆解分析之後,兒子發現,學習任務好像也沒那麼枯燥、煩累:
我感覺以前都是自己嚇自己,把目標定的太大、太高,什麼事情都沒做,想一想那麼大的目標,我自己的嚇死了!
現在把任務和行動拆解到每一天,這樣每一天的難度都不大,任務量也沒有增加,孩子學起來既不排斥,也有收穫感。
基礎紮實了,最後的成績自然就不會差。

就這樣努力了一個月,兒子的成績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學習這件事,給兒子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成就和快樂。
面對學習,兒子一改過去的懶散,變得積極又主動。
從又懶又消極,到主動有活力,兒子前後的變化,堪稱脫胎換骨。
實際上,如果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中,獲得成績和認可,他就願意學,主動學;感受到的都是壓力,否定,虛無縹緲,他就不愛學,懶散逃避。
孩子的懶惰,只是暫時的迷茫與失落!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踏上正向積極的學習之路。這樣,孩子才能在有效的反饋中,進入學習和努力的良性迴圈。
點亮“在看”,願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與人生越來越幸福!
作者:暖爸老白,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