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教育是一場巨大的騙局

作者:少帥私塾本文來源:公眾號“少帥往事”
…………………………………
成長的路上,我們曾被灌輸了無數美好的願景:讀書改變命運,學歷決定未來。
然而,現實的重錘無情地落下,撕開了這些光鮮的承諾。從中學到大學,我們被迫一路攀登,卻發現這座“學歷山”的盡頭,是一片荒涼的就業市場。
幻想破滅:被迫相信的“成功公式”
在中學,老師和家長用一句話定義人生:“考不上本科,就只能當‘廠妹廠弟’。”這份恐嚇迫使我們日復一日刷題,埋頭苦讀。

終於邁進大學,又迎來新的告誡:“不考研,連挑工作的資格都沒有。”於是,考研成了新的必選項。
那些曾經高掛在學校食堂門口的橫幅:“考上985光宗耀祖,考上專科沒有前途”,成為我們奮力拼搏的動力。

但幾年後,當我們懷揣著高學歷走進社會,卻發現所謂的“成功公式”只是一個謊言。
985的光環無法帶來榮耀,碩士學位也無法換來月入過萬。現實狠狠扇了我們一耳光,曾經的信仰瞬間崩塌。
畢業後,我們滿懷希望走向職場,卻發現選擇少得可憐:  
網際網路大廠:高薪背後是“捲到頭禿”的強度,需要頂尖學歷加三段實習才能入場,工作節奏像驢拉磨般壓榨人性。  
外企:這些曾經守法、待遇優厚的選擇,如今校招崗位銳減,甚至大規模撤資。  
體制內:機會稀缺,報考人數多如牛毛,很多人甚至連續蹲考多年,輔以昂貴的教培輔導。  
普通企業:待遇低、規則松、無保障,令人失望卻又不得不勉強接受。
我們想要的並不多:“要麼工資高點,我願意多付出;要麼工作穩定,讓我有點生活。”可現實給我們的答案是:“沒有你挑剔的資格。”
年輕人是成長,還是無奈?

當夢想被一次次現實打碎,年輕人學會了隱忍與妥協。我們壓下憤怒,告訴自己這叫“成長”。我們不再談夢想,而是開始追求最低限度的生存目標。
但我們知道,讓學弟學妹“降低要求,先找一份餬口的工作”,並不是出於鼓勵,而是無奈的退讓。那些居高臨下指責我們“眼高手低”的話語,不過是為了

掩飾這個時代的失衡。

現實的真相:誰該為失衡負責?
今天的年輕人不是“不夠努力”,而是被困在一個脫節的體系裡:
教育的虛假承諾:從“讀書改變命運”到“學歷等於未來”,太多年輕人被過度包裝的夢想裹挾,卻在現實中無處安放。
經濟環境的縮緊:優質崗位減少,行業門檻提升,讓大多數人不得不接受低質量的選擇。 
社會的冷漠與苛責:我們承受了教育系統的高期待,卻被就業市場打回現實。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還要被嘲諷“不接地氣”。

為自己而活,而非為幻覺
或許,我們應該放下那些被強加的期待,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活得現實一點”並不是認輸,而是拒絕繼續被灌輸虛假的成功學。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奮鬥方式,而我們,終將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我的思考

年輕人不是不努力,而是被迫在一個矛盾的體系中掙扎。與其指責他們“學生思維”,不如正視教育與就業之間的斷層。

年輕人的抱怨,不是矯情,而是對現實的直面。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空洞承諾,而是一個值得相信的未來!

本文來源:公眾號“少帥往事

「牛娃成長記」更多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