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湯勇曉語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分數其實只是育人的一種手段和工具。然而我們能夠立足“分數”,去做“之中”“之上”“之下”“之外”的教育,就能夠達成育人與育分的高度統一。
做“分數”之中的教育
分數是評估孩子文化知識掌握以及學業成績的一個重指標,也是衡量教師水準以及教育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量標,當然也是當下國家透過高考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依據。
分數雖然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更不是一切為了分數,但分數卻是重要的。
做“分數”之中的教育,應該堅持君子愛分,取之有道。這“道”,就是捍衛教育常識,迴歸教育本真,順應教育節令,遵循教育規律,遵從孩子身心成長規律,讓教育免於壓抑,免於羞辱,免於恐懼,在有“溫度”,富有人性,充滿自由的教育中獲得分數。
做“分數”之中的教育,應該變革傳統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費力不討好”的現象突出,靠打時間仗、刷題、補習對沖課堂缺陷,已成教育常態,並廣為詬病。

透過課堂改革,尋找教師、學生和課程三大要素之間最優組合,不斷探索教師、學生與課程三者之間的高度契合,
讓學生在課堂中樂於自主探究、自由互動、自然生成、自信展示、自我反思,並讓課堂變得有用、有效、有趣,向40分鐘要質量,向課堂要分數。
做“分數”之中的教育,應該給每一個學生以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的接受速度。教育應該堅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他們在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中,獲取應該有的分數。
做“分數”之上的教育
教育只盯著分數,過於追求分數,教育的極端的功利,將讓教育和學習失去應有的本真和幸福。
當教育看不見分數,就沒有了功利思想,教育便會進入自由的境界,或許分數便是教育的副產品,獲得滿意的分數,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無分數的教育,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他會藏匿於無形,真正的劍客是看不到劍的,他會劍人合一,如入無劍之境。
做“分數”之上的教育,就是跳出“唯分數論”的泥潭,走出“唯分數論”的窠臼,不唯分數是從,不以分數論英雄,不把教育異化成只有應試,只有,而是做到眼中沒有分數、心裡沒有分數、手上沒有分數。
做“分數”之上的教育,就是立足於孩子當下,著眼於孩子終身發展,一切以追求孩子快樂和健康成長為最高目標,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為他們人生負責,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展,並給他們陪伴一生的本領,為他們未來幸福人生奠基。

做“分數”之上的教育,就是聚焦核心素養,著力孩子成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素養、擔當的品質、人文的情懷、科學的精神、理性的氣質、全面發展的能力。
做“分數”之上的教育,就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求知慾和好奇心,
以興趣引導學習,以求知慾增添學習動力,以好奇心點燃學習火花,讓他們喜歡學習,主動學習,而不是強迫學習,被動接受。
做“分數”之下的教育
做“分數”之下的教育,那就是淡化對書本知識的簡單灌輸,淡化對學科教學的一味倚重,淡化對分數的過分追求,而是圍繞“核心競爭力”,給孩子們一生有用的東西。
一是實踐教育。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智慧。只有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才能融匯貫通,真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實踐包括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勞動實踐,這些都是透過身、心、靈,作用於孩子,讓孩子親身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發展思維。思維能力強的孩子,他的學習能力也強,離成功更近,長大後定有出息;會思維善思維的孩子,不僅可以學在當時,勝在當下,也能贏在未來。
做“分數”之下的教育,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覆盤型思維、求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三是鼓勵創新。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ChatGPT時代,在元宇宙場景時代,當腦機介面可以實現,知識和技能可以直接注入大腦,教育將迎來一場全新的重大變革,那種靠傳統學習方法,透過死記硬背、反覆刷題獲得知識和技能,包括分數,顯然已經不行了。看誰記得多,你再厲害也記不過計算機,看誰算得快,你再牛逼也算不過計算機。
教育走向未來的絕不是知識和技能的簡單傳授,孩子走向未來的也絕不是一紙分數,而是創造與創新。

做“分數”之下的教育,絕不能用低質的作業和無效的教育填滿他們的時間和空間,而是必須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探索,學會嘗試,必須透過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機會來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涵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塑造他們的創新品質。
做“分數”之外的教育
做教育,分數不可迴避,分數不可不有,分數也不可不抓,但我們要善於跳出分數去抓分數,善於跳出教育去做教育。
一是創設校園文化。文化可以彰顯學校個性魅力,可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可以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可以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潤澤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做教育就是做文化,教育不能沒有文化,文化既是最好的管理,也是最好的教育。讓校園裡的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每一個廊道都能“傳情”,每一棵樹木、每一株花草“達意”,
一個積極向好、催人上進、友善包容的校園文化,其實也包括班級文化,有助於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於孩子專注學習、潛心學習、發奮學習。
二是營建書香校園。閱讀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分數也是與學生的閱讀量成正向關聯的,可以說閱讀是教育的第一基礎,閱讀最接近教育,最貼近教育,或者說閱讀就是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而決定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除了老師與父母 的帶頭閱讀,那就是校園有沒有一種讀書氛圍,氛圍就是一種“場”,一種動能,一種欲罷不能。讓校園書籍瀰漫,讓校園書香四溢,賦予校園以濃郁的讀書氛圍,其本身就是在做教育,做分數之外而又無不指向於分數的教育。
三是開展社團活動。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往往寓教於樂,寓活動於樂,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說,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沒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就沒有個性化的教育。
我們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設計相應的社團活動,讓孩子在活動體驗中愉悅身心,顯現個性,張揚天賦,發展能力,由此所帶來的學習熱情和教育效果,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四是構建良好師生關係。教育學其實就是關係學,教育上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化解。親其師,信其道。
師生關係決定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是學校教育的情感連結,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好的師生關係,便是好的教育。
構建良好師生關係,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 應主動了解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及時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並時時處處為人師表,在學生面前有一個良好的師德形象。
能夠做出育人與育分相統一的教育,就能夠為每個孩子提供全面發展和成功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生命都出彩,都有枝可依,讓每一個孩子都既能贏得中考高考,又能贏得人生大考!
關鍵詞
分數
學生
學生
學生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