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北京教育資訊化產業聯盟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 李奕
當前,北京市主動適應數字化、智慧化、終身化、融合化的教育發展趨勢,把教育數字化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積極推進具有首都特點的“人工智慧+教育”創新實踐。北京市教委先後釋出了《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指南》兩個重要檔案,為北京市做好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發展工作,明確了具體任務和行動路徑,並且提供了一套全面實用的操作指引。
01
構建開放、協同、智慧的
教育新生態
從2023年起,北京市就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試點,已培育103所智慧校園示範校,越來越多的智慧教育場景正在構建起開放、協同、智慧的教育生態。
北京市透過實現全場景人工智慧應用,全方位賦能首都教育發展。在教學方式上,助力教師智慧備課、課堂監測、學情分析,推動作業批改與答疑規模化,探索AI情景式教學,提升教學質量與個性化程度。就學生學習而言,推廣AI學伴和導學應用,提供定製學習建議,深化綜合素質評價、體育應用,促進學生成長。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創新模式,拓寬溝通渠道,藉助人工智慧打造“家長學校”,回應家長關切。
在探索與實踐下,現已有多項工作取得實效。一是最佳化北京數字學校,構建跨區域、跨圈層的“1+N”數字學校共同體,完善“空中課堂”全學段、全學科數字課程體系,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及“雙師課堂”建設。二是促進人工智慧技術融入教學各環節,開展人工智慧大模型應用實踐,探索形成教育新消費模式。鼓勵學生利用數字化工具進行協作學習和專案實踐。三是打造首都教育新地圖,將首都教育人、地、物、數等全要素相互關聯,全息表達首都教育整體特徵和發展水平,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務,探索新的教育供給服務模式。
02
賦能“三師兩員”智慧體
開發與應用
要在充分把握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誰在培養人”這個由人工智慧引出的特定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市聚焦核心議題,著力構建“三師兩員”智慧化應用。
“三師”指養育師、培訓師、健康師智慧應用場景,“兩員”則指輔導員、諮詢員智慧應用場景。“三師兩員”教育智慧體的開發和應用聯動到教育系統“新型育人隊伍”的建設,因此一定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進行自主訓練。這一理念並非憑空臆想,而是源於對人工智慧時代“誰在培養人”這一關鍵議題的深度洞察與剖析。
儘管人工智慧的發展驚人,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人類,尤其是在教育領域。李奕主任表示,人工智慧的優勢在於知識檢索、資料處理、個性化服務、快速生成等方面,它暫時還無法像教師一樣能夠傳遞情感,進行有溫度的教學。然而,擅長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教師將更具優勢,他們能夠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教育正規化的重構與流程再造。
03
打造跨學科、跨領域、跨層次的
人工智慧教育體系
2024年秋季學期,在北京市中小學課間15分鐘期間出現了課間機器人的應用。機器人會穿梭於走廊,提醒同學注意通行安全,同時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難題,輔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它還可以變身“運動夥伴”,輔助同學做簡單的運動專案,活躍氛圍、 舒展身體。課間機器人的試驗,是北京市推進“人工智慧+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小嚐試,打破了孩子們學習的邊界,拓展了“五育”空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工智慧發展之迅猛、爭奪之激烈、應用之廣泛遠超預期。李奕表示,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一種多維的學習體驗,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人工智慧為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工具與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透過個性化學習、教學輔助工具和智慧體等應用,享受教育服務與支援,從而開啟一個跨學科、跨領域、跨層次的個性化教育時代。
當前,北京市持續推進北京數字學校轉型升級,完善智慧學苑全學段、全學科數字課程體系, 打造“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務平臺;培育推廣教育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標杆案例,開發智慧學伴,搭建AI教研大平臺、配備AI導師、研發AI助教,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鼓勵教師運用數字化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如雙師課堂、翻轉課堂、線上協作、教學智慧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04
服務新時代
首都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提出要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李奕在談到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時指出,人工智慧教育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方面,北京市聚焦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在學情診斷分析、家校社協同育人、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評價、教師研修備課、教育現代化治理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中小學生人工智慧素養。
另一方面,北京市將積極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推動中小學校透過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高中階段資訊科技課程、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等多種方式開展人工智慧教育,做好與高等教育階段相關內容銜接。
小學階段重在啟蒙學生人工智慧思維,初步具備人工智慧素養和社會責任。初中階段能夠利用人工智慧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更好適應智慧社會的新機遇與新挑戰。高中階段進一步強化人工智慧應用基本能力,能夠從跨學科的視角思考人工智慧倫理、治理以及人工智慧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慧素養。
李奕主任指出,下一步北京市將在最佳化升級北京數字學校、促進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打造首都教育新地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師生創造更加開放、協同、創新的教與學環境,推動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為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