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是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基礎支撐,是教育強國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大連市歐美同學會會長、遼寧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劉宏一如既往心繫科教事業,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教育強國背景下推進教師教育改革的建議》。劉宏認為,強化高素質教師培養供給,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堅強支撐。

師範大學承擔著強師、強教、強國的重要使命,是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
在前期調研中,劉宏發現,師範大學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在辦學定位、辦學模式、辦學環境與辦學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不完善之處。
“師範院校要回歸師範初心,將師範教育作為自己的主職主責,將教師教育學科和專業作為重要抓手,將辦學資源向教師教育學科傾斜,做強做大教師教育,從師資保障、實訓條件、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等多方面提升師範大學的教師教育能力。”她說。
劉宏建議,要充分發揮師範院校在教師教育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強化師範院校開展教師教育的主責主業,做強做大教師教育體系。積極探索師範院校分類管理,引導不同層次、不同型別的師範院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同時,要積極推進師範院校分類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把辦好師範教育作為師範院校評價的第一職責,基於目標層、任務層、支撐層為主要內容,以綜合性、師範性、實踐性、服務性為主要特徵,採用“常態監測與週期性認證相結合、線上監測與進校考查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相結合、學校舉證與專家查證相結合”等多種認證方法,在現有共性指標體系中突出師範類院校教師教育特色的指標。
在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國優計劃”培養高校主要是透過自主培養或者與師範院校聯合培養的方式進行的。劉宏表示,從實施情況來看,承擔“國優計劃”的高水平綜合大學往往選擇與部屬師範大學聯合培養。但由於師資整合困難、空間距離遠等因素,“國優計劃”的培養形式、培養過程和培養質量等都存在著很多問題。
因此,劉宏建議,承擔“國優計劃”的高水平綜合大學採取“就近”“優質”“互補”原則,與區域內教師教育基礎較好的地方師範大學進行聯合培養,既充分發揮綜合大學在學科知識拓展、前沿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優勢,也積極發揮地方師範大學在教育教學實踐指導、基礎教育資源對接等方面的專長,雙方共同制定聯合培養方案,共享教學資源、師資隊伍,聯合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活動,提升師範生培養的師範性與專業性,為區域培養適配性更強的教師隊伍。
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愈發成為驅動人類社會思維方式、組織架構、運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和全方位重塑的引領力量。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數字技術與教師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趨勢。
“這種融合將重塑教師教育生態,提升教師培養質量,為新時代教師教育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劉宏表示,目前很多師範大學的數字化教育存在理念滯後、素養不足、銜接不暢、技術應用表面化等問題。在教師數字素養培育上,很多教師教育者對新興數字技術掌握不夠熟練,如對虛擬現實、人工智慧輔助教學工具等的運用能力有限,這使得他們在設計數字化教學活動時受到限制,無法充分挖掘數字技術的潛力來提升教學質量。
她在調研中發現,在數字技術應用上,很多師範教育課堂中數字技術的應用僅停留在簡單的幻燈片展示或影片播放上,教師沒有真正利用數字技術的互動性、智慧化等特點來創新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仍然以傳統的單向傳授為主,沒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方面的優勢。
為此,劉宏建議要深入推進智慧技術與新時期教師教育全過程、全環節的深度融合,藉助數字技術搭建智慧化教育教學平臺,如虛擬教學實驗室、智慧教學評價系統等,為師範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模擬教學場景與精準的教學反饋,將數字素養課程納入師範教育課程體系核心部分,提升教師教育工作者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教學管理的能力,助力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 :王威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