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後慶:“未來學校”變革的背景、邏輯與趨勢

未來學校運動興起的背景分析
近年來,“未來學校”成為國內外學校變革的熱點詞彙。隨著技術重塑學校形態和教育正規化的轉變,人們開始認識到,未來學校不只是教育資訊化和各種技術在傳統學校架構上的疊加,而是會帶來深層次的教育理念革新和流程再造,將驅動存續了幾百年的現代學校結構進化。

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學校變革是由生產力發展所驅動的。反過來,學校變革又成為生產力加速發展的強大原動力。在生產系統中,不管是“硬體”(勞動者素質、生產工具)還是“軟體”(管理水平、資訊採儲)都離不開學校教育。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教育學本身的演變,學校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比較明顯的階段:
一是農耕時代的學校。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傳播不發達,資訊不對稱,教育資源短缺。農耕時代的學校具有鮮明特色,如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可供教師傳授的知識也不多、可選擇性少;接受正統學校教育的人數很少,學校以私學為主;往往透過師徒傳教的形式實現代際傳遞,等等。這個時期的學校與農耕文明相適應,是學校的1.0版。
二是工業時代的學校。隨著生產力提升,特別是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獲得快速發展。知識的爆炸式增長,讓能力有限的個人無法窮盡一切知識,像孔子、柏拉圖這樣的全才越來越少,知識開始分化成不同的專業,高階知識分子也分化成不同方面的專家。同時,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對勞動者技能具有一定的要求,培養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成為急迫的需要。現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徹底解構了傳統的家庭組織結構,家庭的生產和教育功能被強制性地外移和社會化。185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率先透過並實施《強制就學法》,孩子開始走出家庭,走進學校。至此,自發性的傳統家庭教育逐漸淡出,以班級授課製為核心的現代學校,即學校的2.0版開始登上並佔據教育歷史舞臺。
與大規模工業生產相適應,工業時代的現代學校體現出現代社會人力產業職能、特有的現代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和專業高效的管理執行模式等特點。但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工業時代的現代學校原有的一些優勢開始成為短板,甚至是劣勢。
三是智慧時代的學校。如果說工業化時代開啟了人類知識的大爆炸時代,那麼在後工業時代,知識堪稱達到“核聚變”量級。進入21世紀,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洶湧而至,個性化、智慧化、小批零模式迅速顛覆了工業社會大規模生產的定律。人類的出行、通訊、生活、社交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廠化的學校模式正在失去其存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基礎。
與此同時,哲學、教育學、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取得諸多新成果,特別是智慧技術的不斷突破,有可能把工業文明積累的優勢歸零,人類正處在這個零點革命的前夜,學校要跟上時代與社會轉型需求,必須與社會協同進化,邁入新時代。
重新設計學校以應對未來挑戰已成為各國推進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美國在1996年提出未來教育計劃,並於2006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來學校”命名的學校,即費城未來學校,學校裡沒有紙、筆和課本,學生藉助網路和移動終端裝置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允許每位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進度。隨後,俄羅斯開展未來學校專案、新加坡開展“智慧果2015”專案、芬蘭開展“FINNABLE2020”專案、日本開展“超級高中”計劃、德國舉辦“MINT友好學校”等,世界範圍內Alt School、虛擬學校、D-school、STEAM學校等學校新形態不斷湧現。我國也提出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種種探索與實踐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從學校的更新迭代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教育既要適應生產力,也可以透過自身的變革引領生產力發展。根據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改革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育學的演變與學校變革運動的學理基礎
學校變革的學理基礎來自教育學本身的發展。教育學演變延續了幾千年。早期的教育基本上以學說狀態存在,如古代的孔子、老子,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真正把教育帶入“學科”階段應從誇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年)的發表算起。此後,教育學理論的發展經過300多年的歷程,其間流派的興盛、主題的更迭、正規化的變遷、觀點的鬥爭,構成了教育學理論發展異彩紛呈的多重變奏格局。但是,直到心理學家皮亞傑那個年代,仍然有很多教育人承認尚沒有一門教育科學,就像醫學、化學一樣,透過嚴謹的實驗獲得精準的規律。

伴隨著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發展,教育學獲得了長足發展: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學與心理學、統計學的交叉,產生了教育心理學、教育評價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教育與實驗和數學的結合,使得教育學從思辨走向科學。第二個階段可以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教育學與經濟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的結合,使得教育學從微觀走向了宏觀。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學與資訊科學、計算機科學、腦科學、人工智慧科學等進行結合,產生了學習科學、教育神經科學等新學科、新領域,使教育學從單純的社會科學走向了綜合科學。特別是伴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快速滲透進教育系統,我們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結果資料,更多地建立分析模型。此時,教育家開始重新審視教育理論、教育策略、教育技術、教育資源,構建起一個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審視臺:灌輸式教學是不是最高效的,傳統教學資源是否適合學生認知,什麼方式適合孩子的德育養成……在這個背景下,教師角色從過去的權威變成了組織者、陪伴者和輔助者,學習時空擴充套件成無處不在的學習場。資料教學、資料說話、資料決策、資料管理、資料創新,已成學校變革的趨勢之一。
資訊科技如何深度嵌入教學系統,一直是未來學校建設的熱點和關注的焦點。資訊化不是昂貴的裝置,不是華而不實的技術,更不是畫蛇添足的作秀,而是要真正提升教育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個性化學習支援水平。技術融入教育有三個層級:第一,把技術作為教學的內容。但是,在知識加速生產的資訊時代,當教師教授某個技術的時候,說明這個技術已經成熟,同時也已經落後。第二,技術作為教育工具而存在。如透過微信推送練習作業,此時技術是一種媒介,是傳統教育模式的加速器,並沒有改變教育正規化,教學流程也沒有得到再造。第三,技術與教育深度結合,促進學習方式的創新發展。這個階段需要重新思考:教什麼,怎麼教,什麼可以不教,什麼必須教。這些問題也是建設未來學校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像歐盟、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美國提出培養學生“21世紀技能”等,都是對這些問題的一種回應與探索。
資訊社會,學校亟待發生質變,以真正適應資訊科技帶來的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要求。人們熱切期待對每個學習者來說“最適合的教育”,讓每個人在最具天資、最感興趣、對社會相對貢獻最大的領域和方向成就個人最大價值。如此,就能歷史性地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完美融合。
未來學校發展的趨勢和結構特徵
智慧時代加速到來,使面向已知的教育模式加速顛覆,學習內容、學習資源、教學模式、治理方式、評價體系、教師角色等領域的革新都將促進學校的加速迭代。建設未來學校,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在更開放、更多樣、更智慧的學校裡健康成長。筆者認為,建設未來學校會涉及以下幾方面。

1.學習空間的重構
資訊不僅體現在資訊量的幾何技術擴增上,還體現在資訊的對稱性上。泛在的學習環境必將重構學習空間,現實學習空間與虛擬學習空間相結合,實現教育資源的便捷獲取和智慧推動,從而構建新型的學習場。特別是網路學習空間,未來學校要整合資訊化軟硬體設施,加快構建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為每個學生打造一個數字書房,為每位教師打造一個數字辦公室,實現基於空間的教育資源供給,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能學的智慧教育服務空間。
此外,學校內部的物理空間也應支援多樣的學習場景,構建更加靈活、智慧的學生成長空間。
2.教與學流程的再造
近年來,翻轉課堂、微影片教學、自適應學習等學習方式,使基於講授和操練的學習正規化受到衝擊,資訊科技催生教學流程再造。虛擬教學助手將幫助教師處理可重複性的智力勞動,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體驗式學習、沉浸式學習、遊戲化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使學習的形態和歷程更加豐富。技術不僅提供更具智慧、更具個性的教學內容和輔助學習工具,而且可以實現更加精準、更加耐心的智慧導學,教師的工作重心將會更多轉向對學生的能力培養、素養培育、心理干預、人格塑造等。智慧時代還讓人們反思教什麼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教學內容需要重新選擇。新型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場景,也是教學流程再造的重要推手,傳統的課堂教學必將進行深度變革。
3.學習資源供給側的改變
未來學校將學校的資源供給虛擬化,構建數字孿生學校,實現一般課程服務的泛在供給。在技術的支援下,傳統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將會得到緩解。教育供給側改革將因為資訊科技的支撐而取得突破。傳統的名師名校資源將與現代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協同進化,教育將變得越來越易得、越來越高效。而基於創新、實踐和體驗的教育資源將成為新的需求熱點。教育從傳統的知識供給轉向創新供給,創客學習、STEAM課程成為教育追求的新熱點,從而催生教育供給側的改革。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術的現代化不會自然造就教育奇蹟,它們可能加快學習,提升教育生產力,但是無法幫助人類逃避學習活動。一切教育資訊化裝備和技術都要服務於人類的教育教學革新需求,都要服務於學習的有效發生,遵循學習的內在規律,促進學習的程序。不管技術迭代如何快速,最基礎的教學資源永遠是教育大廈的“磚頭”,不可或缺。優質的教學資源具有兩個特徵:一是能夠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用技術最佳化教學,提升教育生產力。如何更為高效地傳授知識、提升能力、建構觀念,這是教師教學法的核心。教學方式的變革主要以教師工作方式的變革為主。二是能夠促進學習方式的進化:以技術促進學習方式變革,促進學程的再造。
同時,還可以基於知識圖譜和人工智慧技術,構建新形態的學習資源體系。重構學習內容,創新知識呈現,構建起復合型教材和智慧化學習服務體系。在知識圖譜的基礎上,讓學生實現自適應學習,讓教師對於學生的教育決策更多地實現智慧化。每個孩子起點不同,智慧傾向也不一致,這個時候就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徵設計個性化的成長系統和學習資源系統。
4.教育評價方式變革
教育資料可採集、可分析,逐漸讓教育評價發生革命性變化。教育資訊化將在學習評價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基於綜合素質的評價將貫穿在教與學始終。以高強度操練和博聞強記為核心的傳統教育逐漸轉向注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相融合的綜合素質培養,從而驅動教育的方向性轉變。基於資料匯聚,我們不僅可以即時瞭解學生學了什麼、學得如何,還可以發現學生的能力傾向和缺點劣勢,從而為每個學生構建數字畫像,實現大規模的因材施教,為辦學改進、生涯規劃、分類遴選、持續培養提供技術支援。個人的數字畫像還可以匯聚成群體畫像,實現政府的教育治理科學化。透過數字畫像,構建覆蓋全體學生的學習管理系統,充分利用心理學、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與學生的天性合作,突破動機鴻溝,幫助每個人成就精彩人生。
5.教育治理轉型
世界發達國家正在全面推進基於大資料的教育資料探勘、學習分析以及教育精準治理和科學決策。構建“網際網路+”時代的教育治理體系,充分協調社會各方面資源,構建家庭、社會和學校協同的教育場;同時,鼓勵教育創新,給予學校創新更大的寬容度,構建強大的教育創新容錯機制,促進辦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這將成為教育治理轉型的風向標。用資料改進管理,邁入教育治理和服務的智慧時代。教育治理伴隨著教育教學的整個流程,如何透過改進管理方式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學效率,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是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資訊時代,管理改進主要包括基於資料的教育治理、基於技術的環境設計和基於個性的推送服務,智慧化將是其核心特徵。
6.未來學校變革帶來的原認知思考
當知識變得免費、易得時,還需要教育嗎?當然需要。因為知識自身不會自動促進每個個體大腦的進化。以知識為載體,促進人的觀念建構、思維發展、道德形成、心理成熟,這個過程才是教育的本質。也許有一天,腦機介面技術可以輕易實現知識在大腦中的儲存和複製對接,但是知識的直接複製並不能帶來思維品質的提升,並不能促進智慧的形成,知識建構的過程、認知體驗、實踐經歷,仍然是教育不能替代的一部分。
教育資訊化帶來四個元認知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學習是怎麼發生的?人為什麼要到學校?技術能幫助教育做什麼?技術不能幫助教育做什麼?首先,當智慧學習無處不在,我們為什麼還要到學校去?到學校去是為了交流,交流是為了印證,印證是為了幫助我們發現自己。伽利略曾說:人不能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學校裡要把大量的時間留給交流、印證,這是到學校去的原因。其次,學習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學習的發生是一個人在與人、物、環境互動當中建構概念、經歷的過程,交流情感、增強體質、建立信念、發現自己,這都是學習的結果。再次,技術可以幫助教育做什麼?技術非常擅長加快概念的建構、豐富學習資源、加強感官刺激、增進學習的反饋。最後,技術不能幫助教育做什麼呢?技術不能代替情感、體驗、交流。有人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育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事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行業是難以“被消亡”的。很多工作會被改變、替代,但需要人投入愛心的工作永遠不可能消亡。
7.未來學校變革的保障機制
未來學校是人類為了創造更好的未來而進行的嘗試與探索,承載著人類對未來的期待。但是,學校創新又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我們要以創新的視角、寬容的心態對待未來學校建設。我們渴望社會、家長能給予未來學校更多的文化寬容,能允許實驗的挫折;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給予支援,未來學校需要教育家和技術工程師一起創造;政府或社會也要對學校創新建立起強大的容錯機制,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和彌補。
資訊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構建泛在、智慧的學校環境,以資訊科技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教育公平和創新,是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準確把握未來學校的發展趨勢和形勢,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為未來學校變革注入新的動力。

來源 | 人民教育

作者 | 尹後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