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我們到底要辦一個什麼樣的教育?為誰辦教育? 2025-05-08 23:53 教育思想網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作者|張志勇 來源 | 守望新教育 導讀:本文為作者在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的主題演講。 在教育數字化戰略與政策規劃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階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教授張志勇帶來了主題分享《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張志勇教授從加快教育政績觀改革、推進基礎教育學制改革、推進數字教育賦能、深化考試招生改革、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強化教育經費保障六個方面介紹了教育綜合改革的未來方向和實踐路徑。 01 加快教育政績觀的改革 加快教育政績觀的改革,也就是說,我們到底要辦一個什麼樣的教育?為誰辦教育?教育的指揮棒、教育的關鍵主體到底是什麼? 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從 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開始,就特別強調加快扭轉教育的功利化、短視化的問題,5月29號講話再次強調,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 教育的政績觀就是辦教育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訴求,教育政績觀改革的關鍵是扭轉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教育政績觀的改革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 教育政績觀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理念,必須要解決好“政績為誰而述、述什麼樣的政績、靠什麼述政績”的問題。 很多地方在教育改革發展當中很重視考試、升學率甚至重點大學、北大清華錄取比例。如果我們把教育的政績聚焦這個方面的時候,全體孩子發展的利益在哪裡? 所以總書記講,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起絕對性作用的是黨性,也就是人民性,也就是為每個老百姓孩子的健康成長辦教育,不是為追求升學率辦教育,所以我們要走出經濟發展看GDP、教育發展看升學率的誤區。 錯誤的教育政績觀突出的表現是總書記在 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所講的,用考試分數和升學率評價教育,圍繞著考試升學出現了嚴重的功利化、短視化行為。這是我們推動教育政績觀轉變的根本的價值輸出,說到底,教育的工具價值不能夠取代、弱化危害教育的本體價值。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於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後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我們的黨委政府到底要追求什麼樣的教育政績?我想有六個方面。 一是教育必須堅定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二是必須要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教育大政方針;三是必須要保障教育的投入,保障教師的供給和辦學條件;四是必須要保障教育公平,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五是要建設良好的教育生態;最終是要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02 推進基礎教育學制改革 推動基礎教育學制改革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切入點,學制改革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戰略突破口”。 我們面臨著第一個重大的戰略選擇,即是否要增加義務教育年限。增加義務教育年限是我們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為每個孩子培養參與社會建設和分享成果的能力的一個必然要求。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在全世界 199 個樣本國家當中,12 年、 13 年學制佔77%,世界上 1/ 5 的國家實施 12 年義務教育,世界教育強國平均的義務教育年限是 10. 75 年。 我們國家現在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在 13 個教育強國裡邊僅高於韓國、日本和新加坡,東亞義務教育學制普遍低於世界教育強國,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當中,是否增加義務教育年限問題是必須要考量的一個戰略問題。 第二個重大的戰略選擇是最佳化學制結構,為破解當前國家的教育難題提供製度空間。如何破解教育的內卷的問題,如何破解當前的中考改革、教育公平等問題。 現在高中階段的教育普職兩軌,普通高中上不了的學生進入職業教育軌道,高中還分為公辦高中、民辦高中,民辦高中在普通高中之後,職業教育在民辦高中之後,這樣一個高中辦學格局是極大影響教育公平的,最佳化學制改革的結構能否為破解這些教育難題提供製度空間,是我們學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的考量。 每個國家的學制不一樣, 但是都在增加學制的選擇性和多樣性,這是學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目前來講,希望能夠利用2035年前我國學齡人口下降、公共教育人均經費增長較快這一時間視窗,將義務教育延長到高中階段,實施“5+3+ (2+2) ” 學制。小學五年,初中三年,12 年學制的另外一年往高中來延伸,在前兩年實行通識教育,後兩年可以在高中內部實施分流教育、多樣化教育,如此有助於破解高中階段普職分流和多層次辦學的局面,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結構為建立大學預科制度提供空間,高中的後兩年,我們可以探索大學預科和大學課程的先修,為中學和大學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奠定學制基礎。 03 推動數字教育賦能 要推進數字教育賦能,這是我們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選擇。總書記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如何透過數字教育賦能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這裡有五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要加快學校教育數字化生態建設。國家的數字化戰略的基礎是教育體系、教育機構等的數字生態建設,在這個方面還是非常薄弱的; 第二,要加快推進教師勞動方式的轉型。過去教師的勞動長期處於個體化勞動狀態,我們要在數字教育之下,使教師從個體化勞動轉向團隊的協作勞動; 第三,要加快推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我們現在進入了在任何一個教學環節都可以嵌入技術支撐的時代,推動教師教育方式的轉變,是當前教育數字變革基本的切入點; 第四,要加快推進資料驅動的教學進階。要給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初步模型,在資料模型基礎上,為改進教和學、實施個性化教育提供開展數字教育的技術支援; 第五,要加快推進數字驅動的教育治理。今天到了為每一個教育機構、每一個教育主體來進行數字畫像的階段,基於數字畫像提高教育治理的效能是教育賦能的路徑。 04 深化考試招生改革 教育強國建設必須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總書記反覆強調,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的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方向。 教育評價改革的一個關鍵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如何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深化中考、高考招生改革,引導中小學教育走出過於追求應試教育的困局,改革的方向在哪裡? 現在最大的痛苦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生態和中考、高考考試內容、選拔方向不太匹配。科學探究、科學實驗、科學好奇、科學素養能不能培養起來,現在一些地方出現的在黑板上搞演示實驗,在計算機軟體平臺上模擬實驗,這不是所需要的科學教育,我們需要的是回到實驗室的科學教育,回到實踐中的科學教育。 在中考和高考裡孩子們能不能體現出學習價值,這是當前的中考高考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希望能降低中高考統考科目的整體難度,不能孩子天天不斷地去訓練題海,我們要強化選考科目的難度,要考出特長,考出興趣,我們要強化素養導向的命題改革。 考試改革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是錄取方式的空間是巨大的,所以要強化綜合考核多元錄取改革的制度設計。 05 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要加快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根本目的是釋放教育活力,現在整個教育的活力不足,主體性和創造性不夠,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路徑有六個方面。 第一要確權,進一步進行教育權力的科學性配置。防止教育權力的交叉重疊,提高治理效能,改變同一件事在不同部門重複管理、交叉重疊的治理方式;第二要放權,縱向進行教育治理;第三是分權,進行橫向教育治理;第四是集權,教育部門、教育機構要統籌教育人事權、行政權和財政權;第五要合作共治,其中的關鍵是做到學校利益相關方行使管理權,舉個例子,教師的職稱評審中,學校的領導層、校長、副校長佔專家委員、評審委員會的比例不能超過三分之一, 三分之二必須是一線老師,讓教師的利益代言人來行使管理權,透過合作共治使學校利益相關方行使管理權,能夠提高治理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最後要推行一個現代教育治理工具,治理不能只是計劃、考核和評估,必須要推行一系列現代教育治理方式和工具,提升教育治理的效能。 06 強化教育經費的保障 最後,我們的綜合改革還是要強化教育經費的保障。新時代十年,國家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 GDP 的比例連續保持在了 4% 以上,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 33. 5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了 9. 4%,有力地保障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 但是必須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的水平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012 – 2018 的資料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教育經費保持了 4% 以上,但是世界平均教育經費是在 4. 31%,13 個教育強國達到了 5. 03%,美國等發達國家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已經達到了 7% , 2022年我們又回到了 4. 01%,幾乎要擊穿 4% 的底部,如果擊穿了這個底部,破窗效應就來了,確保4%是當前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要務,我們要調整教育結構,強化教育改革發展。 美國的高等教育財政性教育投入佔 GDP 的比例是2.5%,我們國家只有 1.3%,所以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強化教育投入的總量和強度,才能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我們的目標是兩個方向,一要進一步提高財政性教育投入的佔比,希望透過10-15 年努力,到 2035 年中國的財政型教育投入佔 GDP 比例達到5%;同時要提高民間教育投入,希望社會教育投入能夠佔到1%,也就是用 6% 的佔比來支撐中國教育強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