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妙黛
來源|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

我小時候有個特別複雜的情緒。
每次我媽哭著跟我說起我爸的時候,我都會覺得自己站在一個很狹窄的橋上。
前面是她的眼淚,後面是他的沉默,風一吹,我哪邊都不穩。
我媽說我爸脾氣差,不體貼,冷暴力,有時候三天不說一句話。
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受了多少委屈,後來又怎麼一點一點熬到了今天。
她常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離婚了。”
我聽著聽著,總是控制不住地想:“你為什麼不離?你幹嘛要這麼苦?你明明這麼好,為什麼要這麼過?”
但是還沒等我我真的說出口了,她說又話鋒一轉“他畢竟是你爸,他也不容易,你得好好疼他。”
那一瞬間,我像踩空了一節樓梯。
她的痛,我不能共情太深;
她的恨,我不能替她表達;
她的婚姻,我不能有意見。
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種說不清、理還亂的心累。
我以為我在靠近她,其實我只是在一次次試圖接住她的情緒,同時壓抑自己的感受。
那種壓抑,不像爆炸,而是默默崩壞。
就像她說的那句:“他畢竟是你爸。”
看起來在講道理,其實是在對你下封口令。
她哭,可以;
你哭,不行。
她抱怨你爸,可以;
你說一句,就成了“沒教養”。
你一邊被當成她最親密的人,一邊又被提醒——你永遠不能真的參與她的情緒。
那種被拽進去、卻又被推出來的感覺,才是最委屈的。

接住他們的情緒
也就接下了他們的業力
很多人長大後,都會回憶起一句熟悉的話: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跟你爸離了。”
這句話聽上去像抱怨,但它真正的功能,是“轉移因果”。
原本,是她沒有離開、她選擇了忍讓、她沒處理好這段關係——這是她的因果,她該為此負責。
但當她說出那句“都是為了你”,這個因果,就被悄悄推到了你的肩膀上。
你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小的時候,你就總覺得自己好像“拖住了媽媽的人生”。
她痛,你內疚;她不快樂,你覺得是因為你不夠乖、不夠努力、不夠懂事。
而這,就是你開始“介入父母因果”的起點。
你不再只是一個孩子,你開始試圖去“理解媽媽的犧牲”,去“修補這個家的裂縫”,甚至去“審判爸爸的冷漠”。
你以為你是在幫他們,但其實你只是在不斷揹負他們沒處理完的關係業力。
而最殘忍的部分是:你永遠不可能替他們完成清算。
你越努力介入,他們越退後。
你越試圖調和,他們就越放心地把混亂交給你。
你成了情緒中轉站、關係輸送帶、道德緩衝器,而你自己呢?你一點一點被掏空了。

你無法承擔的因果
正在反噬你的人生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很心疼。
一個女孩她的爸媽總是吵架,而她總是媽媽的情緒垃圾桶。
有一次,她實在不願意安慰媽媽了,就不耐煩地說了句“媽你要我怎麼辦,我死去得了!”
就是那一天,媽媽喝農藥自殺了。
所有的親戚都在責備她:爸媽吵架的時候,你怎麼不攔著?你怎麼不多安慰安慰你媽?
而她的一生,都走不出那個影子了,她深陷抑鬱,無法自愈。
是啊,如果那天她耐心一點,會不會媽媽就不會死?
可是,這真的是她的因果嗎?
所有人都在告訴你:“你是媽媽的依靠,是這個家的維穩器,是兩個大人之間的潤滑劑。”
你不是孩子,你是“工具”。
“介入父母的因果”這件事,最大的代價不是你過得多慘,而是你永遠都沒有為自己活過。
你習慣了“聽媽媽講爸爸的壞話”,也習慣了“不能真的說他不好”。
你小心地愛著一個人,又小心地恨著另一個人,你把他們的好惡縫進自己的立場裡,從不敢真正站在自己那邊。
你不知道這叫什麼,但你知道你很累。
等你長大,你會發現:
你特別怕衝突,因為你從小就是那個“調解者”;
你在感情裡特別會“照顧別人”,因為你太熟悉“接住情緒”的角色;
你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因為你早就習慣了“別人重要,我不重要”。
你活成了一個被原生家庭的因果馴化出的“平衡器”。
你愛一個人,就想拯救他;你恨一個人,就壓下去,不敢表達;
你看見別人的混亂,就本能地覺得“我是不是該幫點什麼”。
你從來沒有過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因為你一直活在那個從小就被安上的劇本里。

真正讓你脫力的
是你以為你能做點什麼
我有一個來訪者小蘭說:她當了多年的調解員之後,終於“辭職”了。
有段時間特別害怕聽媽媽提起爸爸,不是因為他們又吵架了,而是因為她知道——接下來,又要掉進那個熟悉的情緒迴圈裡。
她知道流程。
知道該什麼時候附和,什麼時候沉默,什麼時候轉移話題,什麼時候端茶倒水。
她也知道,不能真的說“你幹嘛不離婚?”、“他根本不在意你”,因為那種話,會把她推遠。
那種感覺,就像你伸出手去接一個落水的人,結果她先把你拽下水,又怪你不會游泳。
你站在那裡,不上不下,不敢動。
你意識到——你以為你是在幫她,其實你什麼都做不了。
媽媽說完那些話,哭完,擦擦眼淚,去做飯了,去洗衣服了,去繼續她的生活了。
而你站在那裡,一身情緒無處安放,像個還沒被解散的觀眾。
她走出來了,你卻陷進去了。
小蘭看著媽媽為爸爸燉魚的場景,突然明白了一個特別扎心的事實:
她其實不想解決什麼,她只是想有人陪她受。
她終於明白,媽媽和爸爸之間幾十年的恩怨,不是你一句話、一份孝心、一個立場能調和的。
不是你沒用,是這件事,從頭到尾就不該交給你。
你太小了,小到什麼都不懂,卻要接住成年人的爛攤子。
你太懂事了,懂事到從沒懷疑過,這個家出了問題,憑什麼要靠你來扛。
你試圖用孩子的方式去修復一段成年人的因果,而代價,是你變成了那個最沒有出口的人。
你長大之後才意識到,不是你退出了他們的因果,是你終於知道——你從來就不該進去。
這不是背叛,不是冷漠,不是不孝,而是你終於知道自己是誰,知道什麼才是你的命、你的情緒、你該去走的路。
不是“我選擇放下”,而是——“原來我一直拿錯了那件行李,背了很久的不是我的東西。”

尹建莉父母學堂總編老狼作序
鼎力推薦:《漫畫邊界感》

點選下面小程式,即可購買
(廣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辣媽,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