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yings:
還記得嗎,半個月前,我帶著一個女兒的疑惑向你們發起徵集:
如果我媽媽想要離婚,我能做些什麼?
我想要知道,面對著一段破敗的婚姻,一個想要出走的女人要面對什麼樣的課題?一個想要幫助媽媽出走的女兒,能具體做點什麼?
那天的留言區,聚集了很多女兒,為媽媽而痛苦的女兒,不知道怎麼辦的女兒,試圖給出一點建議的女兒。
我意識到,一段失敗的婚姻和家庭關係背後,常常是兩個痛苦的女人,也常常是兩個覺醒的女人。
我也意識到,離婚並不像割掉一個闌尾那樣爽利。走出破敗婚姻的沼澤,女性要面對很多的後遺症,和待解決的難題。
100 年過去,“娜拉出走後”的困境依然存在,但不是無法解決。
採訪完 6 位帶著媽媽離婚的女兒,我不想忽略那些被爽文敘事遮蔽掉的灰色的痛苦,她飛躍了一道障礙,或許前面還有一道,再往前還有一道。
但同時我有了一些信心,最大的障礙她已越過,接下來,只要往前,她都會有辦法。

@庸人自擾的媽媽決定離婚那年,她也剛成為媽媽。
開車載著 52 歲的媽媽去民政局那天,4 個月的寶寶就坐在後面的座椅上。
媽媽的離婚協議是她起草的,流程是她幫著走的。
離婚那天,她坐在主駕的位置握著方向盤,安靜地聽完了媽媽講述 20 多年的婚姻裡所有的委屈。
那是她第一次認真聽媽媽說那麼多話,也是她第一次理解她。曾經,她甚至在心裡怪罪過媽媽,她說話尖銳,不懂婉轉地溝通,也不會和自己的丈夫相處。
“媽媽不會做女人。”
去離婚的路上,她一邊安慰情緒激動的媽媽,一邊打電話和爸爸那邊的親戚,大伯和奶奶斷了親,後來,她帶著媽媽離開了生活 30 年的地方。
後臺的徵集裡,我最先看到這個“光明”的故事,像所有電影裡講述的那樣,有和解,有力量,有爽感。
但後來的採訪裡,和電影不同的那一面才顯露出來。
女兒提到自己不敢說出口的,隱隱的一絲“後悔”:“或許我不該帶著媽媽離婚。”
距離帶媽媽離婚過去 3 年,媽媽跟著她,算是開始了新的生活,她不用再圍著灶臺轉,也不用承受父親無謂的不信任和謾罵,但是,她好像還是不開心。
她反覆地咀嚼和講述過去 29 年裡的委屈,一遍一遍地跟女兒重複和強調,爸爸過去有多自私,自己的婚姻有多失敗。

《外婆的新世界》
“我帶著她出去旅遊,享受美食,也勸過她重新開始,試試再找一個老伴兒,但都沒什麼用。她只要一聽到我爸的訊息,情緒一下子就 down 下來了。”
婚姻裡幾十年的委屈並不會像割掉一個闌尾那樣爽利,漫長的疼痛和糾結,變成了無止境的埋怨。
她很無助,不知道怎麼讓媽媽開心,讓她開始一個新生活。
與此同時,爸爸也在埋怨她,覺得如果沒有她的“鼓動”,他們就不會離婚。
爸爸在怨懟她的插手,媽媽在痛苦,她夾在其中慌了神。
只是帶她出走,好像是不夠的。
爽文的敘事在生活裡是失效的。

在最開始講這個故事,我並不是想抹去女兒們的努力。
我在不只一個人的講述裡意識到,在重新托起媽媽離婚後的生活這件事上,她們做了足夠多。
@西班牙拿鐵投稿的故事裡,有句話我印象深刻:
“她是媽媽是爸爸,我是長姐是爸爸。”
爸媽離了兩次婚,她 9 歲的時候,他們因為頻繁的爭吵離婚,又因為太小的妹妹復婚。
她 18 歲,他們的婚姻又一次迎來終止符。
媽媽過得很難,為了照顧弟妹,她在老家找了洗碗工的工作,洗了快十一二年的碗,洗到整個手關節長滿了風溼增生。
她很心疼,從十幾歲的時候看著媽媽一個人帶著兩個剛會走路的弟妹去打針,她就心疼。
於是作為女兒,她變得很乖,收斂所有的鋒芒,對媽媽言聽計從。
她接過爸爸要做的事,修燈泡、換紗窗、走親戚。
“我一直記得有一年臘月二十八,我在家量好紗窗尺寸出去買材料,告訴店家我要什麼,他問我,小姑娘,怎麼不是你爸來做這些事情?”
她也接過媽媽的痛苦。
弟妹不聽話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接到電話的人,媽媽在電話的一端極度生氣,對著電話罵他們,生氣、憤怒、指責一起湧來,她就知道:“她積攢的情緒到點了,需要找人發洩。”

《俗女養成記》
@檸檸作為女兒,在某種程度上也主動承擔了一部分爸爸的角色。
“我想讓她知道,爸爸能養家,我也能養家。以前我爸愛她的時候對她有多好,現在我都能對她一樣好。”
為了讓媽媽在錢上有安全感,她直接上交了工資卡,每月領一千塊的零花錢,再偷偷拿一部分給媽媽買禮物。
媽媽喜歡杯子,她買了二三十個,滿到桌子上都放不下。
小時候看爸爸出差會給媽媽帶禮物,他們離婚後,幾乎所有的節日,包括兒童節和情人節,各個時令節日,她也都會給媽媽買禮物。
她帶著媽媽買周邊,吃一些年輕人會喜歡的奶茶和蛋糕,推薦她看最流行的電影和書。
“我媽一輩子很努力很認真地愛著我爸,也愛著我。我希望她這一輩子都認為她值得,如果我爸不能給她,那我給她,我讓她一輩子被愛。”

《俗女養成記》
我在很多個女兒那裡感受到一種相似的迫切:我可以做得更多,我怕我做得還不夠多。
@檸檸 甚至在投稿時,因為怕媽媽被傷害,猶豫了很久。
她的媽媽是所有采訪的媽媽裡,唯一一個因為“感受不到愛”而離婚的人。
“我其實很害怕,我怕大家會評論她,為什麼一把年紀了不好好過日子,要在婚姻裡追求什麼愛情。
我得保護她。”

看著這樣的故事時,我們總會陷入一種錯覺。
好像只要女兒做得足夠多?媽媽就能過得不錯。
但我發現不夠,新生活的開始並不容易。
@庸人自擾意識到,婚姻雖然結束了,但媽媽內心的委屈,不會隨著時間慢慢自己消散掉。
“離婚後,我媽除了幫我照顧孩子,就是不停地跟我訴說爸爸的不好,婚姻裡的不好。”
離婚已經過去 3 年,後來爸爸來家裡吃過一次飯,她觀察到他對媽媽的態度依然很差,他們也依然像婚姻裡一樣互相埋怨。
“只是媽媽的痛苦更深,我爸經人介紹已經看過幾個阿姨,可媽媽卻陷在了這 20 幾年的委屈中,至今仍未解脫。”

《29歲的聖誕節》
@k 的媽媽,離婚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自我反省。
“她內耗得很嚴重,離婚過去十幾年,她一直試圖搞清楚,究竟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才讓兩個大家口中的好人,把婚姻過成了失敗的模版。”
一個女人很難跳出婚姻裡自我審視的慣性,“我是不是一個好妻子?”“是不是一個好媽媽?”
失敗的婚姻會像一個“質檢不合格”的印章,催促著她反覆地檢索和否定自己。
外界的審視當然也在發生:
“我生活在外面感受不到,但媽媽在小縣城,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一會傳她又跟誰好了,一會說她又和我爸爸再婚,這些關於她的流言蜚語,讓她在很多個夜晚都輾轉失眠。”
她甚至陷入了焦慮,“我過了30歲一直不結婚,她就會一直找我聊,問是不是她的原因,讓我對婚姻沒有好的期待。”
從婚姻裡走出來的媽媽們,還有更多需要面對的問題:
生存的問題,比如去哪兒?
@Autocrat 的爸媽爭吵鬧離婚那天,哥哥站在了爸爸那邊,給媽媽和兩隻貓下了“逐客令”:
“你要麼回老家,要麼出去租個房子住。”
心理的問題,比如孤單:
“離婚後,她一個人在小縣城裡,她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和她沒在一個城市。她孤獨得很客觀。”@k
她會需要新的伴侶嗎?
“我曾經偷偷瞄到媽媽註冊婚戀網站,雖然她後面一個也沒發展。”@匿名
她能找到好的伴侶嗎?
“對於女性,二婚的市場並不友好,我媽又再婚了,現在的老公還不如我爸。”@李鑫眾

《俗女養成記》
當媽媽進入新的自由後,新的不確定也隨之而來。人生需要重新組建,重心需要重新確立,而這個過程中,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問題也都比想象得要複雜。
她必須和過往的生活慣性做鬥爭,一次一次地從陣痛裡走出來。
而在這個過程裡,女兒們即便經濟上努力支援、精神上貼心陪伴,也必須承認自己的無力:我們無法插手解決媽媽核心的困境,關於如何重新找到自己。
沮喪會在這個時候襲來。

但我想和所有的女兒共享一點信心,困難不是不可解決。
一個我逐漸意識到的點是,媽媽們比我們想象得更能承擔離婚的後果。
離婚帶來的副作用無法忽視,與原來的生活做徹底切割的時候,痛楚是必然的,但痛楚也會催生出一些東西。
面對新的規則和水溫,她們常常不得不重新把自己調動起來。
@匿名的媽媽決定離婚的時候 75 歲。
這個年紀離婚並不容易,但她想離。
女兒遠在上海幫不上什麼忙,她就自己去諮詢訴訟離婚的流程,一審不判離,她繼續上訴,為了證明分居,自己搬回了老家。
一年後,她成功離婚,開始新的生活。
前面提到的離婚後面臨“驅逐”的 @Autocat 的媽媽,下定決心“我要離開這兒”後,只花了一天就給自己和兩隻貓找到了去處。
她下午去的民政局,晚上就簽完了租房合同。
房子當然沒有原來的好,600 塊一月的租金,沒有電梯也沒有傢俱,採光也不好,甚至白天也需要亮著燈。
女兒不在身邊,她趁著午休不上班,自己找了個小貨車,從城裡回農村老家,把老家的床墊、床、一些能用的傢俱都搬了過來,也沒影響工作,還給自己做了晚飯。
踏出“要離婚”那一步後,媽媽比我們想象的,擁有更強的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我還想跟你分享 @k 的媽媽的故事,她離婚後住在小縣城,很多關於不好的聲音圍著她散播。
為了遮蔽這些聲音,也為了終止自己的內耗,快 50 歲的她開始準備擱置很久的職稱考試,最終一次透過,退休後又被返聘回了醫院。
她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從一個期待家和萬事興的妻子,變成了我們那裡很有名的醫生。每天思考的問題,也從家裡人高不高興,變成了怎麼樣去管理科室。”
@k也為媽媽感到開心,“其實我媽媽是一個很努力很優秀的人,我覺得當她不把心思放在家庭的瑣碎上,她真正的閃光點才能體現出來。”
她需要並且一定要確認自己,在剝離了一段婚姻關係後,依然是個很棒的人。
@k還分享了一個可喜的變化,媽媽過去會傾向於把失敗的婚姻和自己的人生聯絡起來,但現在,她談論過去的婚姻,就像是談論一樁失敗的生意。
失敗了就失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她甚至學會了反擊。
“有人給我介紹物件,媽媽看了之後不怎麼滿意,然後就想要婉拒,對方說,你一個離婚家庭還挑三揀四。
以前她肯定會黯然神傷的,但結果她劈頭蓋臉地把對方罵了一頓:離婚怎麼了,我女兒就值得最好的。”
走出來是難的嗎?當然,但你會發現,這個過程中,最難面對的其實是恐懼。
恐懼被掃除後,那些道路上的障礙,也都會一點點地被解決掉。
媽媽遠比我們想象得強大。

回到最初的問題:
作為女兒,我們需要做更多嗎?
我想再跟你分享 @西班牙拿鐵的故事。
她是那個在爸媽離婚後,又當長姐又當爸爸的人,去年,弟弟妹妹都上了大學,為了給媽媽看病,她把媽媽接到了廣州,後來媽媽開始留下來和她一起生活。
當我問她,對於媽媽未來的生活有規劃嗎?她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我不想給她規劃什麼,我想先找好自己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在我很意外的時候,她跟我分享了自己一直沒說出口的痛苦。
“父母離婚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會把家人的所有攬在自己身上,也時常持續地陷入無能為力的自責情緒裡。”
她今年 29 歲,長久壓抑和討好的人格,讓她至今都很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我不知道怎麼去建立、選擇和相處,我不信任其他人,也不喜歡小孩,甚至很難喜歡自己。”
在她的講述裡,我開始意識到:一段失敗的婚姻結束,需要療愈的其實不只媽媽,還有女兒。

《秋日奏鳴曲》
她不想再過苦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慢慢長大後,她開始覺察到:“媽媽的苦難並不是我造成的。”於是決定不再揹負著媽媽的課題前行。
無論是媽媽還是女兒,每個人都必須先面對自己的課題。
她們可以陪著對方,為對方託底,但沒辦法走上對方的路,替她攻克那些擋在前面的難題。
關於這一點,@匿名和媽媽的故事或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75 歲的媽媽問及女兒關於自己離婚的意見時,她回答:“你的婚姻,是你要面對的課題。我完全不會給你阻力,也不會給你建議。”
她對父母的婚姻不置一詞。但她很篤定的是,一旦媽媽做出選擇,“離也好,不離也好,我會給她託底。”
她並不插手媽媽的婚姻,要做的只是把自己剝離開,不讓自己影響媽媽的判斷。
“我感受到了她在晚年,想要為自己活一次的決心。她可以使勁折騰,我不管,遇了事我再去處理就行。”
75 歲的媽媽自己離了婚,自己生活,自己旅行,認識了新的男朋友,也做好決定,不再踏入一段婚姻。
很巧合的是,46 歲的女兒也離婚了,沒有原則的問題,生活裡處處的不適合,她覺得無法忍受,就提了離婚。
離婚後,很多人包括父親都在罵她,催著她復婚。
但媽媽知道後打來電話,只說了一句:“我理解你,這些小事最是磨人。”
她在上海,媽媽在老家,她們隔著遙遠的距離共情彼此,也歡慶對方新的生活。
過往的敘事裡,提到母女關係,我們強調了太多次親密和共情,像是纏繞在一起的絲線,但一直沒被正確看到的,其實是距離。
我們不一定要揹負著對方前行,我們可以注視著對方前行。

《秋日奏鳴曲》

最後還想跟你分享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
開頭有點後悔帶著媽媽離婚的女兒 @庸人自擾,跟我分享了媽媽的近況:
她又一次“出走”了,上次是從婚姻裡離開,這一次,是從女兒的家裡的離開。
她給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是住家保姆,和女兒在同一座城市。
媽媽目前狀態還不錯,週末會跟著僱主去周邊遊,玩起了抖音,會自己跳一些簡單的舞,也會分享出去玩的風景,有時候甚至拉著她和寶寶一起拍影片。
關於未來,其實媽媽和女兒都不知道會怎麼樣?
後悔的情緒還會冒出來嗎?可能會。
媽媽的委屈會反覆嗎?也可能會。
爸爸的怨懟和周圍人的不理解會消散嗎?不知道。
但可以確認的是,她們在往前。
她們也只能往前,那些堆積在前方的課題一一攤開,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唯一有用的,也是面對。
陽光不會一下子到來。
但陽光總會到來。
撰稿:陳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