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作家馬伯庸的歷史小說《長安的荔枝》。
逃驛事件和江陵調冰
上節說到,李善德藉助楊國忠的權勢,終於啟動了他的荔枝轉運計劃。
然而,計劃剛起步就遭遇不祥之兆——他得罪了蘇諒和阿僮這兩位重要的朋友。
但眼下事務纏身的李善德已無暇顧及這些。
五月十五日,他提前出發,開始檢查沿途驛站的準備情況。
起初一切順利,直到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他抵達嶽州昌江縣,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岳陽平江地區。
這裡是轉運路線的關鍵節點,轉運隊伍需在此舍馬登舟,從汨羅江轉入長江。
然而,就在這關鍵節點上的黃草驛,發生了“逃驛事件”。
唐代驛站的驛務人員並非專職,而是由附近百姓輪流服役。
驛站工作繁重,待遇微薄,一旦發生動盪,驛卒便會分走財物,一鬨而散。
李善德雖預見到這種可能,特意在預算中加入了“貼直錢”,也就是驛務人員補貼,卻仍未能避免。
時間緊迫,李善德無暇追究原因。
黃草驛的缺失勢必影響轉運速度,他必須立即補救。
他首先想到徵調附近村落的馬匹,卻發現村民也已逃散。
無奈之下,他只能將自己的馬留給轉運隊伍,自己則抄小路趕往下一個驛站。
深夜,李善德終於抵達汨羅水驛。
途中他不慎滾落山崖,摔傷右腿。
但此刻他顧不上休息,為對沖黃草驛逃驛造成的延誤,他決定趕往江陵(今湖北荊州)調取冰塊接應轉運隊伍,以確保荔枝新鮮。
五月二十四日清晨,李善德抵達江陵。
當他提出調冰要求時,當地官員面露難色,戶部文書只要求他們送冰去京城,而李善德卻要他們反向送冰到嶽州。
冰在古代是珍貴物資,官員們的猶豫在所難免。
此時的李善德已非昔日唯唯諾諾的小吏。
他手持楊國忠銀牌,又是為天子辦事。
他毫不客氣地將銀牌摔在官員臉上,一腳踹翻對方。
在權勢的威懾下,江陵官員只得屈服。
為防止冰塊在途中全部化掉,李善德動用了二十塊大冰。
同時,為減輕船重,他下令卸下船帆、砍掉桅杆、拆掉船篷和半面甲板,甚至扔掉所有補給。
一艘完好的江船就此報廢,損失只能由江陵地方默默承擔。
經過這番波折,轉運隊伍終於在貴妃生辰的六月初一正午抵達長安春明門。
然而,沿途損失慘重,最終只運回兩壇荔枝。
此時的長安城花團錦簇,看到荔枝轉運隊伍到來,春明門守軍擂響二十面開城鼓,兩扇城門罕見地同時開啟。
城內各處鼓聲此起彼伏,興慶宮的城門、宮門、殿門次第敞開,迎接這珍貴的貢品。
正如杜牧詩中所寫: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同時,招福寺的鐘聲加入和鳴,全城廟宇、道觀、坊市紛紛響應,整個長安陷入狂歡。
而此時,真正的荔枝使李善德卻累倒在上好坊的亂葬崗上,像是被抽空了一樣。


論功行賞和斗膽直言
荔枝終於呈上,雖然已不如初摘時新鮮,但能從嶺南千里迢迢運到長安,已是奇蹟。
楊貴妃笑靨如花,舉國的賀禮在這兩壇荔枝面前都黯然失色。
玄宗見貴妃歡喜,自己也倍感有面子,龍顏大悅。
作為此事的主辦者,楊國忠自然少不了嘉獎,帝王的恩寵又添幾分,他的地位也更加穩固。
具體操辦此事的李善德也得到楊國忠的青睞。
楊國忠竟親自邀請他到私宅敘話,這對昔日的小吏李善德來說,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楊國忠笑著許諾李善德,以後的“好處”少不了他。
顯然楊國忠有意將李善德收做“自己人”。
從李善德在轉運路上的表現來看,他已近乎一個冷酷的官吏。
此時,他本應順勢表忠心,但他卻冷冷地問了楊國忠一個問題:荔枝轉運的費用究竟從何而來?
這正是楊國忠的得意之作。
原來,他釋出了兩條命令:
其一,要求沿途驛站所領的“長行”寬延半年。
“長行”是驛站工作人員墊付的費用,按期結算報銷。
寬延半年意味著驛戶要多墊付六個月的驛站開銷,且之前墊付的費用暫不報銷。
其二,驛站附近的農戶按人丁數量加派一期額外的徭役。
如果不願意,需繳納兩貫“荔枝錢”便可免除。
根據李善德的計算,這兩個舉措綜合下來,總共能有五萬六千七百二十貫的入賬。
而本次荔枝轉運,總計花費三萬一千零二十貫,尚有兩萬五千七百貫結餘。
當然,這筆多餘的錢楊國忠沒有裝進自己的口袋。
他倒是很忠心,將這筆錢充實了玄宗的小金庫。
難怪玄宗這麼寵信他,因為這實在是太“體貼”了,但這種“體貼”的代價卻是千萬百姓遭受了平白無故的盤剝。
而這些盤剝,高高在上的玄宗是看不見的,或者裝作看不見。
但是李善德卻不能看不見,他不僅看見了,他還要替百姓發聲。
李善德攤開逃驛的黃草驛賬冊,給楊國忠分析道,因為他的這兩道命令,為附近的農戶增加了九貫五百錢的負擔。
這九貫多的花費只是玄宗日常花費的一個零頭,只是李善德一個月的工資。
但是對於“家無餘米,人無蔽衫”的底層百姓而言,這可能是幾年的積蓄。
除此以外,為了將這兩壇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城,在從化要砍毀多少荔枝樹?
又有多少騎手奔勞涉險?
多少牧監馬匹累死途中?
多少人為之喪命?
而這一切就是為了讓皇帝玩一場浪漫?
當然,李善德再悲憤,楊國忠也不會醒悟。
面對李善德的斗膽直言,楊國忠怒火沖天,揮動馬球杆將其痛打了一頓,之後又將他趕了出去。

皇帝賞賜和流放嶺南
李善德徹底得罪了楊國忠,這下他在荔枝轉運過程中犯下的種種罪過全被翻了出來。
嶺南朝集使彈劾他將通行符牒私自賣給奸商;
御史臺彈劾他貪汙公款、收受賄賂、暴虐奴僕;
江陵地方則投訴他強開冰庫、巧取豪奪;
甚至連他從上林署預支三十貫差旅費的事也被揭發出來。
牆倒眾人推,這些罪名一旦全部坐實,等待李善德的只有死路一條。
李善德心知自己這次在劫難逃,便約出韓洄、杜甫兩位好友,準備交代後事。
他特別叮囑兩位好友買一些“蘭桂芳”佳釀送去嶺南,看來他始終沒忘記對阿僮的承諾。
正當三人喝悶酒時,之前那個送來“馮元一”名刺的小宦官又出現了,依舊沒頭沒尾地說了一句:
“今日未正,金明門。”
未正就是下午2點,金明門是興慶宮西南的宮門,門牆之上便是花萼相輝樓。
興慶宮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的藩王府邸,李隆基即位後將其擴建為宮殿。
神秘人讓李善德去金明門做什麼?
三人一頭霧水,但也只能先去看看再說。
到了金明門,三人才知道今日有“觀民之儀”。
所謂“觀民”,就是玄宗每月登上花萼相輝樓,俯視百姓,以示體恤民情、與民同樂。
李善德等三人因有官身,得以站在第一排觀瞻。
玄宗與楊貴妃並肩出場,俯瞰樓下。
旁邊還有一個身材肥胖、手持拂塵的宦官。
那宦官朝樓下指了指李善德,三人低聲嘀咕了一會兒。
忽然,有使者從樓上奔至城頭,用嘹亮的嗓門喊道:
“賞嘉慶坊綠李一籃!”
嘉慶坊遠在洛陽,那裡出產的綠李極為鮮嫩。
這籃綠李從城頭垂吊下來,居然徑直送到了李善德手中。
這一番奇遇後,韓洄終於想起“馮元一”是誰,也為李善德解開了謎團。
原來,馮元一就是玄宗身邊有名的大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初名將馮盎之後,本名馮元一,因家族獲罪被淨身入宮,後被武則天朝的大宦官高延福收養,故改名高力士。
高力士兩次傳話目的也很明確:
第一次傳話讓李善德去找楊國忠,是為了利用李善德阻止魚朝恩搶功;
第二次傳話讓李善德到金明門,是為了在玄宗和貴妃面前表明李善德是他安排的,轉運荔枝也有他的功勞。
三人推測,高力士祖籍嶺南,甚至玄宗之所以要嶺南的荔枝而非四川的荔枝,也是因為高力士的推薦。
雖然高力士引薦李善德只是為了自己邀功,但確實救了李善德一命。
由於皇帝御賜綠李,李善德的處理只能從輕發落。
最終,從各項罪狀中挑了一條最輕的——“貪贓上林署公廨本錢三十貫”。
但判決卻是“杖二十,全家長流嶺南”,這又照顧了楊國忠的情緒,可謂官場平衡的藝術。
轉眼到了第二年七月,李善德流放嶺南後,被安排到從化居住。
這倒讓他有機會與阿僮修復關係,李善德答應為阿僮補種荔枝樹。
至於蘇諒,李善德還未見到他,但也在積極尋找。
至於林邑奴的碑,因李善德“倒臺”太快,嶺南經略府還沒來得及樹立,連碑文也只刻了“義僕”兩個字。
李善德索性把碑扛回來做個陪伴。
當然,李善德也很奇怪,怎麼今年荔枝轉運還沒人來辦呢?
從趙辛民口中得知,原來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河北起兵反叛,相繼攻克洛陽、長安,玄宗倉皇出逃。
從此,再也不用進貢荔枝了。


盛世中的見微知著
好,講到這裡,《長安的荔枝》這本書我們就介紹得差不多了。
小說以大唐盛世大廈將傾為背景,選取了天寶年間運送荔枝這件“小事”作為切入點。
讓我們“置身其中”,與李善德一起焦頭爛額、一起峰迴路轉、一起悲憤交加、一起為民請命。
在泱泱的大唐中,透過李善德這個小人物的視角,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上層統治者的一言一行對基層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巨大影響。
從而對於天寶盛世的鉅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見一葉而知深秋,唐朝盛世的危機,並非毫無徵兆。
長安皇宮中的每一顆荔枝,似乎都在大聲疾呼著這種危機的到來。
可惜皇帝、宰相、貴妃都迷醉在荔枝的甘甜之中,看不到,也聽不到。
好了,到這裡,《長安的荔枝》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感謝各位書友一週的收聽和陪伴。
我是阿成,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