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棄長安》。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安祿山在做好充分準備後,終於起兵反叛了。
他一路勢如破竹,先攻下了洛陽,又在潼關擊敗了哥舒翰。
而潼關失守,導致長安門戶洞開。
這時候的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些著急了。
那麼,他在著急什麼呢?
和我們絕大多數人想法都不一樣。
他並不是著急反擊,而是著急逃跑。
他要“棄長安”!

唐玄宗的“棄長安”
天寶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六月初八潼關失守當晚,李隆基在長安沒有等到前線的“平安火”,便知大事不妙,安祿山的大軍已經近在咫尺了。
他維持了半年多,在任何挫折下都可以自洽的樂觀心態,終於在這一晚轟然坍塌。
六月十日,李隆基在興慶宮召見了楊國忠,楊國忠首次提出了“幸蜀之策”,也就是到四川避難,這得到了李隆基的首肯。
蜀地是楊國忠的老家,也是他的勢力範圍,所以他力主要把唐玄宗弄到那去。
但此時唐玄宗已經決定棄長安而去,去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提議他逃,畢竟自己主動說要棄絕都城多少有點不好意思,另外就是要提供逃亡路線。
六月十一日,唐玄宗召集百官商討策略,群臣面面相覷,無人發言。
此刻,曾跟隨哥舒翰的監察御史、大詩人高適站了出來,建議立即動用宮廷中最後的錢財,招募長安城內的死士和官員府中的家丁死守長安,但高適的這一番沙盤推演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積極反饋。
楊國忠也在一旁哭喪著臉說“兵已入關,事不及矣”,直接替唐玄宗回絕了長安保衛戰的提議。
那麼,高適的建議有沒有可操作性呢?
如果李隆基不走,長安是否可以守得住呢?
從當時唐軍和叛軍的實力對比來看,長安有望守住,但李隆基多少要冒點“君王死社稷”的風險。
僅就兵力而言,叛軍將領崔乾祐雖然佔領了潼關,但兵力有限,也就兩三萬人。
而在河北戰場上的郭子儀、李光弼和平原太守顏真卿更是一心向唐,牽制了安祿山的大股兵力,使得叛軍一時間無法西向。
此外,在中原戰場上,真源縣令張巡堅守雍丘,南陽太守魯炅固守南陽,叛軍久攻不下。
再加上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后,多少有點懈怠,已停止親自征戰,還需要分配兵力拱衛都城和老巢范陽。
因此從全域性來看,安祿山雖然攻城略地,但戰線過長,對佔領區基本無法實行有效控制,如果李隆基能憑藉天子之威在長安和關中地區招募一支臨時部隊加以抵抗,長安至少可以抗衡到援兵來救,甚至於拖垮安祿山,讓長安自動解圍。
但這一切都是假設,此時的李隆基早已決定逃離長安城。
六月十二日,唐玄宗從興慶宮移居到了“北內”,也就是宮城外西北方的臨時行宮。
當天夜裡,他又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頓禁軍,厚賞錢帛,挑選了良馬九百匹,做好了棄長安的一切準備。
第二天一早,在數千名禁軍的護衛下,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以及部分皇室成員、親信大臣秘密從禁苑西門延秋門離開,向著渭水橋行進。
此時,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李隆基逃遁的訊息。
一早,還有不少大臣依舊到興慶宮來上朝。
但等到宮門開啟,內宮裡的人四散奔逃,被撇下的大臣才知道皇帝已經出逃。
這下全長安城都炸了鍋。
王公、市民、各類人等四散奔逃,更有不懷好意者趁機進入宮中盜取寶物。
此時的叛軍還在遠處觀望,而長安城已經未戰先亂。
一離開長安,逃亡隊伍的困境便接踵而至。
由於準備倉促,所攜帶的物資嚴重匱乏。
唐玄宗飢腸轆轆,全靠著楊國忠在市集上買了幾個胡餅才讓他勉強有頓飯吃。
士兵們在烈日下長途跋涉,卻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飲水,飢渴交攻之下,怨言四起。
道路兩旁是荒蕪的田野和破敗的村莊,百姓們聽聞皇帝出逃,紛紛湧上街頭,眼中滿是憤怒與失望。
他們曾經對這位開創開元盛世的皇帝寄予厚望,如今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拋棄都城,自己的生活也將陷入未知的恐懼之中。
而唐玄宗坐在車輦中,看著沿途的景象,心中五味雜陳。
曾經的他是萬民敬仰的天子,出行時儀仗威嚴,如今卻落到如此狼狽的境地。
他深知自己的決策關乎著大唐的命運,可此時的他,似乎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決斷力,只能任由命運的車輪帶著他前行。
在史料《安祿山事蹟》中還記錄過這樣一個極端的場景:李隆基在樹下休息時,突然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好在高力士察覺到了不對,抱著李隆基痛哭,這才打消了他輕生的念頭,繼續向著蜀中前進。
而下一站,就是馬嵬驛!


清算楊國忠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唐玄宗棄長安的第二天,逃亡隊伍走到了馬嵬驛,也就是今天陝西省咸陽市興平縣西北,一個距離長安一百一十里的驛站。
行進了一天一夜,士兵們早就透支了體力。
一路上沿途州縣的官員也早已逃得不知所蹤,根本無人供應飲食。
在飢餓和疲憊的雙重壓力下,禁軍的憤怒到了一個臨界點。
這個時候急需一個宣洩口來安撫軍心,而這個宣洩口的第一個物件就是楊國忠。
從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禁軍因為飢餓不想繼續前進,而主要將領與禁軍統領陳玄禮商議後,認為今日的一切苦難皆拜楊國忠所賜,於是提出要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的議案,這迅速得到了軍中上下的擁護。
那麼楊國忠之死,就在所難免了。
但楊國忠畢竟是宰相,殺他需要理由,而禁軍將士給出的理由是楊國忠與胡人謀反,不得不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陳玄禮發動兵變之前,偶然看到楊國忠和二十多個吐蕃使者正在說事,吐蕃人應該只是在討要食物,但禁軍將士認為楊國忠勾結吐蕃謀反,比所謂的誤江山、誤社稷的說辭更有煽動力。
於是高喊著“誅殺楊賊”,楊國忠幾乎是沒經任何抵抗,就在試圖逃跑中被亂兵殺死了。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楊國忠被殺後被割其肢,砍其頭。
《新唐書》甚至記載,士兵“爭啖其肉”,也就是直接把楊國忠給吃了。
可見,當時的將士們對他的憤恨程度。

貴妃的香囊
實際上,楊國忠被殺一點也不冤枉,因為他的存在,朝政不僅烏煙瘴氣,還直接逼反了安祿山。
但另一個人的死,就多少有點委屈了,這個人就是大家熟知的楊貴妃。
殺死楊國忠後,士兵們的怒火併未平息。
他們深知楊國忠背後有楊貴妃的支援,認為楊貴妃也是導致國家陷入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
於是,眾人將矛頭轉向了唐玄宗,他們圍住了唐玄宗的營帳。
當得知士兵們已經殺死楊國忠後,唐玄宗表現出寬容大量之態,並臨時編瞎話說:
“朕本來就計劃到劍南後處斬他,現在你們提前幫朕實現了這個願望,朕一定要獎勵你們的忠勇行為!”
結果禁軍將士面沉如水,拒絕了要求他們收隊回營的聖意。
禁軍還想要什麼?
李隆基讓高力士前去溝通,結果得到的答覆是“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按照禁軍的邏輯,楊貴妃不死,就是“賊本尚在”,必須斬草除根,方可杜絕一切隱患。
這讓唐玄宗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與掙扎。
楊貴妃是他最寵愛的妃子,多年來陪伴在他身邊,給他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慰藉。
他怎麼忍心親手將她送上絕路呢?
然而,看著營帳外憤怒計程車兵,他深知眾怒難犯,如果不答應,不僅楊貴妃性命不保,恐怕自己的性命也將岌岌可危。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唐玄宗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無奈地選擇了妥協。
他派人將楊貴妃喚到面前,看著貴妃那驚恐而又無助的眼神,唐玄宗的淚水奪眶而出。
他心中滿是愧疚和不捨,但此時已別無選擇。
楊貴妃明白自己的命運無法改變,她淚流滿面,向唐玄宗行了最後一禮,然後在士兵們的注視下,被帶到驛站外的佛堂,縊殺身亡。
唐玄宗癱坐在地上,心如刀絞,他只能聽到外面傳來的陣陣哭聲和風聲。不久後,太監回來向他覆命,楊貴妃已香消玉殞。
那一刻,唐玄宗彷彿失去了所有的力量,他的世界徹底崩塌。
楊玉環斷氣後,高力士將她的屍體放在大堂中,讓禁軍高階將領加以檢驗,確認是貴妃身亡後,這些人才卸甲請罪。
但萬念俱灰的李隆基又能說些什麼呢?
他只有呆坐在原地,一言不發。
高力士派人將貴妃用紫色的被褥包裹,在馬嵬坡西邊的荒地草草下葬。
一年多後,李隆基叫人秘密改葬貴妃,太監們此時驚訝發現貴妃“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當他們將香囊拿給唐玄宗時,唐玄宗老淚縱橫,往昔歡愛唯餘一香囊。
楊貴妃死了,唐玄宗的魂魄也跟著丟了一半。
此時,太子李亨提出了父子分兵的建議。
他認為,父子二人一同前往蜀中,目標過大,且不利於組織力量反擊叛軍。
若分兵,唐玄宗可繼續前往蜀中,尋求暫時的安穩;而他自己則可北上,收攏西北邊軍以及散落各地的唐軍,組織力量與叛軍對抗。
此時的玄宗已失魂落魄,顧不上思考什麼前景未來,李亨說什麼,他就應允什麼。
李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後,一路北上。
在靈武,他得到了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的支援,迅速組建起一支可觀的軍隊。
隨後,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並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而唐玄宗繼續前往蜀中,在那裡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但又充滿失落的時光。
那麼,新上位的唐肅宗能收拾好舊山河嗎?
郭子儀、李光弼又是如何在河北戰場大放異彩的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