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副總裁:實施一攬子改革,中國潛在增速或提高1%

增加對技術創新的投資、透過技能再培訓專案改善勞動力配置、創造公私經濟公平競爭的環境。同時,透過改革釋放服務業潛能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今年是蛇年,象徵著煥發新生、脫胎換骨。”在3月23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DF)2025年年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奈傑爾·克拉克在演講中表示,如果能實施旨在拉動消費和提高生產率的一攬子全面改革,在中期將中國的年潛在增速提高一個百分點左右,這意味著到2040年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將比IMF的基線預測高出近20%。
奈傑爾·克拉克提出的改革建議包括:增加對技術創新的投資、透過技能再培訓專案改善勞動力配置、創造公私經濟公平競爭的環境。他特別指出,服務業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全新增長來源。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來說,還需要透過改革來擴大服務業。服務業已經吸收了該地區約一半的勞動者,而在1990年這一比例還僅為五分之一稍多。IMF的分析顯示亞洲金融服務業的勞動力生產率比製造業高4倍,是企業服務行業的2倍。
奈傑爾·克拉克表示,在中國,實現資源向服務業的再配置還能帶來另一個重要的好處,這將創造就業並增加收入,從而刺激消費,這也是政府的一項優先工作。雖然中國居民消費在GDP中的佔比已有所上升,但相比經合組織國家仍處於較低水平,消費佔GDP比重的持續上升可以帶來生活水平的持續快速提高,並有益地提振全球的需求。要實現這種需求的再平衡,就需要實施改革,減少對預防性儲蓄的需求,尤其是減少中低收入家庭的這種需求。
奈傑爾·克拉克說,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在迅速變化。貿易和資本流動的模式正在改變,人工智慧正在迅速發展,貿易不再像過去一樣是全球增長的引擎,各國之間的分化正在擴大。世界各國政府都在調整他們的政策重點。與此同時全球增長保持穩定,但乏善可陳。
奈傑爾·克拉克介紹,IMF對未來五年增長的預測仍為3.1%,遠低於疫情前3.7%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由於生產率增速的下降所致,自2008年—2009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要素生產率,其衡量了以相同投入創造更多產出的能力,增速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重振中期增長,需要推動結構性改革來提高生產率,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在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正在下降的老齡化社會中,生產率的增長在維持生活水平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奈傑爾·克拉克表示,與亞洲地區尤為相關的兩個優先事項,其一,在於創新。生產率的增速會隨技術進步而提高,這是透過研發投資來實現的。技術轉讓、科研合作、為基礎研究提供資金的政策,都能促進長期增長所需的創新。這些舉措若與更緊密的公共私人部門合作相結合,則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IMF的研究表明,如果發達經濟體能採取一種混合政策,將公共研究支出增加三分之一併將私人研究補貼增加1倍,就可以將其每年的生產率增速提高0.2個百分點,這只是平均數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增幅可能會更高。對AI的投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正在徹底改變各行各業並重塑經濟。IMF估計在中期AI每年可以推動全球GDP增速提高0.1個—0.8個百分點,具體取決於其採用的方式。
其二,需要透過改善資源配置來提高生產率。奈傑爾·克拉克介紹,長期以來勞動力和資本向生產率更高的企業和行業轉移,是整體生產率增長的重要來源。例如,當勞動者從農場轉移到工廠時,他們的生產率會大幅增加,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將顯著改善,並對整個經濟體產生溢位效應。各國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改善資源配置,包括透過實施旨在提高勞動者流動性的政策,如技能再培訓專案。更重要的是,加強市場力量也能改善資源配置,即可透過價格和工資形成必要的激勵。過去數十年,隨著就業和生產從農業轉向製造業,亞洲走向了繁榮,如今在該地區貢獻了60%以上的全球增長,也成為了世界上一些最大、最有創新力企業的所在地。
奈傑爾·克拉克指出,要想持續取得成功就需要持續推進改革。例如,推動企業家們創新與創造,鼓勵他們對回報最高的行業開展投資,創造一個讓他們蓬勃發展的環境,相關部門必須在私人部門和國有企業之間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責編 | 張雨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