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規則接軌,打造跨國商事爭端解決優選地

2025.07.25

本文字數:1677,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佈了2025年上半年司法審判工作主要資料。其中,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涉外民商事一審案件2萬件,同比上升52%。
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讓當事人切身感到我國司法的公正、高效,透過涉外民商事案件裁判彰顯我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成效,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務。
在國際民商事活動中,出現糾紛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糾紛多並不代表營商環境差,公正、高效糾紛裁判和執行,反而會增強這一地區的綜合競爭實力。
從這一點說,涉外民商事案件數量增加,凸顯中國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在持續加強中。因為這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相信我國司法的公正。
加強涉外民商事案件裁判,保護的是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兩者都是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構建中的重要因素,涉外民商事裁判的案例中已經得到了諸多體現。
我國對加強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裁判高度重視。2022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曾專門聽取最高法關於人民法院涉外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涉外民商事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日前印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下稱《審判工作意見》)中強調,要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和重點地區國際商事審判工作,完善與國際商事調解、仲裁的銜接機制,促進打造國際商事爭端解決優選地。
這條原則性規則對涉外專門法院和其他具備涉外民商事審判職能的基層法院同樣適用。其中一個重要指向是促進打造國際商事爭端解決優選地。
而要進一步加強涉外民商事案件裁判,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民商事裁判規則充分接軌,逐步增強裁判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充分尊重國際規則才能在裁判領域取得更多的話語權。2023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外民商事案件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善意履行條約義務、尊重國際慣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等原則,較好解決了國際條約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準確適用的問題。
根據《中國審判》日前的報道,我國法院的涉外民商事裁判越來越多地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和執行,我國司法的國際公信力日益提升。
但也要看到,有些承認和執行是基於互惠原則及雙邊條約基礎上的,去年我國承認和執行外國民商事領域裁判319件,同比增長11.2%。今後,我國涉外民商事領域裁判結果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執行力。
另一方面,要持續健全裁判體系建設,加強專門人才隊伍培養。
去年12月30日,上海國際商事法庭正式掛牌成立。自成立至今年3月31日,法庭受理的涉外民商事等案件就相當於此前上海兩個中級人民法院一年的收案量。一些案件的裁判結果受到了聯合國貿法會及專家學者的關注。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法的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加強國際商事法庭建設,支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支援福建、陝西、新疆等地建設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法務區,指導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地的法院協同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積極打造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
5月30日,由我國政府牽頭、被稱為國際法治公共產品的國際調解院舉行公約簽署儀式。這表明我國在包括民商事裁判領域的影響力逐步擴大,並創新組建新的平臺,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體系建設需要人才隊伍建設,當前人才相對短缺是制約涉外民商事裁判領域的短板之一。為此,在加強自身培養的同時,應積極為涉外民商事審判人員走上國際舞臺、參與國際法治交流合作創造條件,推薦更多優秀涉外審判人員到國際組織和其他國際司法機構任職。
總之,當前要促進打造國際商事爭端解決優選地。“優選地”建設要克服不少障礙,其中包括:裁判規則與國際規則充分接軌,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強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同時要加強裁判體系專業化建設,拿出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裁判案例;而這一切的基礎,都需要強大的人才隊伍作為支撐。
微信編輯 | 夏木
第一財經持續追蹤財經熱點。若您掌握公司動態、行業趨勢、金融事件等有價值的線索,歡迎提供。專用郵箱:[email protected]
(注:我們會對線索進行核實。您的隱私將嚴格保密。)
推薦閱讀

多個“新大學”首年招生分數線直超985高校,原因何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