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維斯、達芙妮、駱駝們捲土重來

點選上圖▲立即收聽

“‘活著’本身,就已是一件需要敬畏的事。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你可能不認識今天的我,但你一定很熟悉20年前的我。那時的我們,就像今天的抖音、快手一樣——專賣店遍佈街頭巷尾,廣告擠滿了電視和報紙;周杰倫、謝霆鋒、S.H.E、TWINS這些當紅明星都為我們代言,被年輕人爭相視為潮流風向標。有了我,彷彿“狂拽酷炫”,在街角和校園裡走路帶風。
然而時光流轉,曾經的青春符號漸漸淡出了大眾視野——從商場撤櫃,在電視廣告裡絕跡,連消失和被遺忘似乎蒸發一樣,悄無聲息。
直到近幾年,你在社媒上猝不及防刷到了熟悉的名字與Logo,“爺青回”的懷舊情愫,瞬間觸電般湧上心頭,而緊隨其後的發現更讓人震驚:“什麼?!居然還在?而且…還賣得風生水起,翻紅了?!

底蘊猶在,再度迴歸
這些年,“老面孔們”著實交出了不少斐然的新戰績:
達芙妮長期佔據抖音女鞋熱門品牌月銷榜首;美特斯邦威在“618”“雙11”等大促中持續實現翻倍增長;真維斯的線上銷售額從4.6億一路飆升至60億;駱駝衝鋒衣登頂天貓、抖音戶外品類第一。班尼路、百麗、回力等等,雖整體仍處於轉型陣痛期,但核心業務或明星產品線已顯露出復甦勢頭,曙光重現。
圖源:小紅書
在上一輪電商與國外品牌衝擊的浪潮中,老炮們幾乎無一例外經歷過大規模關店、股價腰斬等震盪期。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們如何度過掙扎期、繼續留在牌桌上,小巴將這些品牌“閃轉騰挪”的方式總結為四類:
海豚型、帶魚型、章魚型、比目魚型。
海豚型——積極躍出水面,勇於開拓新領域,去除“老人味”。代表品牌如駱駝——早年以男鞋起家,受眾集中於中年群體,自2020年起聚焦戶外賽道,尤其發力衝鋒衣品類。透過積極合作KOL,借開箱、評測、穿搭等影片內容滲透目標圈層,駱駝攜手電競等年輕IP進行跨界聯名。目前,它的消費者中90後與Z世代的佔比已超過85%,一舉拿下社媒多個戶外類目的搜尋與互動熱度第一。帶魚型——堅決瘦身,把“靈活性”發揮到極致。代表品牌有達芙妮、回力——這些年偏向捨棄門店、工廠等重資產,將生產、銷售全盤外包,全力聚焦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控,進一步轉型為“品牌授權商”。比如達芙妮,巔峰期從6000家門店銳減至幾百家後,索性繼續主動關店,轉而以供應鏈整合海量代工廠,配合直播間的流量勢能,產品端對潮流的捕捉效率顯著提升——2024年其“品牌授權費”收入已佔總營收近四成,輕資產策略的短期成效已顯。
2013年,上海街頭的達芙妮門店
章魚型——在收縮原有業務的同時,試圖新建“觸手”,透過重啟“萬店計劃”觸及下沉,市場與帶魚型形成極端對立。代表品牌如美特斯邦威。同樣經歷了從5000家門店銳減至幾百家,美特斯邦威通過出售資產止住了虧損,並且計劃以“線上發券撬動線下核銷”為策略,聯動大量新開“生活館”覆蓋縣級行政區——高密度佈局社群店,確保顧客步行510分鐘即可便捷消費,以此打通“線上種草、線下觸達”的全鏈路閉環。
至於比目魚——它的特點是潛藏在沙質海底,躲避捕食者的同時,觀察環境,以靜制動。代表品牌有班尼路、真維斯、百麗等,它們既沒有繼續大規模關閉,也不再度擴張,而是聚焦存量運營。

轉型過渡,又迎新的十字路口
儘管這些“魚”的遊法大相徑庭,但水面之下,都是老炮們對人、貨、場的重新審視,以及對供應鏈韌性的深度博弈。轉型背後,藏著不少共通的邏輯。比如,既然打不過電商,不如果斷加入,積極擁抱線上——何況到了線上,國民級的品牌積澱本就自帶天然的認知紅利與信任優勢。
眼下,老炮們對深耕全渠道平臺早已駕輕就熟,紛紛加大社交媒體創新投入,以商城、直播、達人、短影片為多駕馬車,驅動線上銷售快速增長。
透過線上運營,真維斯在淘寶彙集了500萬粉絲,電商增速屢創新高,銷售額佔比超80%;達芙妮則圍繞直播間構建推廣矩陣,累計發展出152個自播賬號,成為翻紅的關鍵動作之一。
圖源:淘寶、小紅書
為了年輕化,品牌們不僅簽約年輕偶像代言,更透過設計語言迭代、國潮聯名破圈、互動創新等方式,傳遞鮮活的生活態度,甚至果斷捨棄“大而全”的舊感官,重新告訴消費者“我們正年輕”。
在供應鏈升級中,行業普遍透過數字化技術與AI工具,打通商品企劃、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到零售運營的全鏈路,實現快速上新,降低設計週期,提升庫存週轉率。比如近些年的百麗,經歷了門店從2萬家縮減至1.2萬家,將設計週期從45 天縮短至15天,上架週期從180天壓縮至90天,用智慧排產系統使庫存週轉率提升22%。同時,在小程式上,他們收集了近400萬用戶的腳型資料,結合3D列印技術推出“千人千面”的定製鞋履服務,在原本基礎款400-600元的基礎上,將定製款單價推上700至1000元。
百麗生產線上的員工
線上下,門店的“精品化”,是老牌子們普遍的戰略共識。
這既源於上一階段“被迫”收縮的客觀現實,也因為旗艦店客單價可達普通門店的 3-5 倍,消費場景可分享、可互動,能形成“線下體驗、線上傳播再到下單”的全域轉化。
為此,品牌紛紛在核心城市黃金地段佈局千平級“體驗館”“概念店”,深化使用者認知。
但在下沉市場,新的觸達路徑該如何鋪展?“帶魚”和“章魚”們的分水嶺,正於此悄然浮現。
比如帶魚模式,只關注品牌,生產、銷售全面外包,本質是“以輕換快”,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品牌對產品的掌控力,特色風格容易被稀釋為缺乏辨識度的“平替”,僅靠“老牌情懷”支撐的信任,難以構築長期壁壘。投訴平臺上,部分品牌“4天鞋底開膠”“無售後門”等問題頻發,正是品質下滑的初步例證。
章魚模式,再度押注重資產,亦會帶來現金流與供應鏈的雙重重壓,與原有加盟店的客群形成明顯斷層;長期發券引流,更可能固化“打折品牌”的認知,引發消費者對定價真實性的質疑。還有“比目魚”們,如班尼路,依賴京東等第三方巨頭的倉儲,由專業團隊提供質檢、換新、清洗熨燙,依託全國倉網降低物流成本,減少滯銷壓力。但如此,品牌會缺乏爆款與營銷創新,在一二線市場聲量低迷,難以觸及社群運營等新業態,且增長依賴平臺流量。挺過初步轉型的陣痛後,下一輪行業基建迭代提速、物流網路日漸完善、消費場景加速重構,新的十字路口已悄然來臨。
物流園內,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快遞包裹

憶榮光,再出發
回顧十幾二十年前,這些萬店品牌都曾是“章魚”,有一條清晰相似的崛起路徑:
在產品定位上,他們精準抓住了當年中國消費從溫飽向品質躍遷的東風,以 “平價時尚”切入市場空白;
渠道端,依託加盟模式跑馬圈地,密集佈局步行街、主流百貨等黃金流量入口,與“逛街必買”的場景深度繫結,將門店變成消費的生活座標。
配套的營銷策略,是用重金簽約劉德華、周杰倫、S.H.E等頂流偶像,在電視、紙媒進行飽和式廣告轟炸,將“青春”“時尚”植入消費者的意識。標誌性口號如“不走尋常路”,傳播性強,成了集體記憶和文化標識。
其中部分品牌,更創新性地剝離重資產模式,聚焦設計與品牌管理,將生產外包,以加盟為高槓杆策略,撬動“農村包圍城市”的擴張,締造了全國數千家門店的規模神話。
但這套曾無往不利的商業邏輯,又在之後持續的消費升級浪潮中逐漸失效。
曾經的明星代言和渠道鋪貨的躺賺模式,讓品牌陷入了“重營銷輕產品”的陷阱:設計迭代停滯,與消費者互動寥寥。當新入局的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以“每週上新”重新整理節奏時,真維斯、班尼路們的款式更新週期仍長達小半年,與年輕人追求的“個性潮流”漸行漸遠。
期間,電商崛起,淘寶、京東等平臺則大幅分走了線下客流。隨著線下門店租金高企,品牌們的客流銳減,外包的供應鏈又導致響應遲滯,最終深陷“設計滯後、庫存高企、渠道滯銷”的惡性迴圈。過去仰仗加盟佔據的步行街流量,反而成了難以卸下的包袱。
“逛街必買”的場景瓦解,過往的輝煌也應聲褪色——庫存積壓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清倉甩賣成了常態,關店潮席捲而來,最終壓垮了本就脆弱的品牌溢價。
2016年,達芙妮在街邊促銷清倉
“萬店榮光”到“萬券齊發”,商業文明的每次躍遷都以舊模式殉葬為代價。而今,即時零售的時針嘀嗒聲,似乎正在為倖存者們重新讀秒。

後記
隨著美團閃購、京東秒送近期狂撒補貼,2025年即時零售的“萬物外賣送上門”,已開始重塑鞋服品牌的競爭邏輯——傳統電商模式下運動鞋服需25天配送,即時零售將週期壓縮至1小時,推動庫存週轉效率呈幾何級提升,線下門店原有的地理位置護城河將被進一步打破重組。
在旅遊、戶外等特定場景下,風衣、跑鞋等商品的即時需求順勢爆發:部分品牌接入閃購後,過季庫存消化率提升60%,且退貨率從傳統電商的15%25%降至近乎0%。
網際網路巨頭們,一邊為老品牌下沉覆蓋低線城市提供了基礎設施,一邊又因平臺抽傭與配送成本合計吞噬10%15%的毛利。這不光是新增一個清庫存渠道,更是對品牌韌性、場景洞察與資料運營能力的全面考驗。
歷經興衰的老牌子們,若想走出僅靠“回憶殺”續命的困境,避免隨一代人的青春一同退場,還需直面供應鏈短板、重構人貨場關係、敬畏新一代消費情緒——唯有如此,方能在牌桌上再贏一局。
在撰寫《大敗局》時,吳老師曾深入剖析過各類企業的失敗基因,而資料更直觀地揭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甚至不足3年。這些歷經風浪的老面孔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對時代浪潮的持續應答——
“活著”本身,就已是一件需要敬畏的事。

本篇作者 |袁一音|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8月17日—8月24日,走進埃塞與肯亞,直擊非洲新興市場的真實脈絡,開啟企業家的機遇探尋~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